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四集) 2011/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9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叁百叁十八面最後一行,「利他德」,分四段,第一段「妙行顯實」。請看經文:
【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衆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這是利他裏頭第一段。『得佛辯才』,「辯才者」,我們看念老的批注,「善巧宣說法義之才能」,這叫辯才。「此則《淨影疏》所謂言能辯了,語能才巧」。小慧遠大師爲我們用很簡單、含義很深刻的解釋什麼叫辯才。我們的言語有善巧方便,能夠讓聽的人都能了解你所說的意思,沒有錯誤,這就是很好的辯才。「又《嘉祥法華疏》」,《法華經》的批注,「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采曰才。此則以能迅速應機」,這才叫辯才。別人提出問題來,立刻就回答他,我們現在稱爲是機辯,非常機警,有這種應變的能力,這叫辯才。換句話說,辯才包括很多意思,他們說得都不錯。
「《會疏》曰:言音開惑爲辯」,開是破除你的迷惑,也就是你聽了之後覺悟、開悟了,這叫辯。「隨機巧妙」,這叫做才,衆生根機不相同,你都有能力,非常善巧,讓各種不同的根機聽到都會歡喜,這叫才。「無不皆出于聖智」,這句話說得很好,所有種種不同的辯才沒有一樣不是從智慧生出來的;換句話說,沒有聖智就不可能有辯才。智慧稱之爲聖智,聖是一切通達明了,沒有障礙、沒有錯誤,這叫聖。這種智慧在大乘佛法裏面說,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來的。什麼時候能得到?古大德常說,煩惱少一分,智慧就增一分。智慧從哪裏來的?智慧是本有。現在因爲煩惱蓋覆了我們的智慧,換句話說,智慧變成煩惱。大乘教裏不常說嗎,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跟煩惱是一不是二。轉煩惱就是菩提、就是智慧,凡夫是轉智慧就成了煩惱,轉的方向不一樣。菩薩們轉的是順著性德的方向,所以你看到的是智慧;凡夫是相反的,與性德完全相背,他轉的就變成煩惱。
性德是什麼?性德不是人發明的、不是人所建立的,是自然的。最明顯,也是自性裏頭第一德,就是愛。你看每一個宗教都講愛,愛是性德。中國老祖宗發現得很早,所以中國傳統的文化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個基礎在中國人稱之爲父子有親,父母對子女那種愛是天性,沒人教他。我們再細心觀察,你看動物,母親對牠那個小孩非常愛護,照顧得無微不至,都能看到,沒人教。兒女對父母的愛,你都能看出來,一定是在嬰兒的時候,而且在什麼時候?現前這個社會外面的影響力太大,古老的社會,像這種天真的愛大概可以保持到一年,環境好的能保持到叁年,不會變;現在不行了,現在大概半年就不行了。爲什麼?他被汙染。小孩生下來,他雖然不會說話,他在看電視,他看外面境界五花八門,他都在學習,半年就學壞了,那種天真爛漫、純淨純愛不見了,大概保持什麼?叁、四個月,很明顯。
我有一次在日本東京開會,開會地點在岡山。所以岡山我前後去了叁次,兩次是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第叁次是去講經。跟著我身邊的有十幾個同修。有一次我走在路上,我忽然叫大家停下來,我們同修當中有一個年輕的媽媽推著小車,她的小孩四個月大,我叫大家來看,你們看父子有親,你看看小孩不會說話,他的態度、他的表情、他的眼神,你看他對媽媽的愛,這時候很明顯能看出來。中國古聖先賢建立中國傳統文化,這個是起點、這是原點,文化無非是把這種自性的愛發揚光大。所以五倫這是核心。擴大到長幼有序、君臣有義、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這就是這個愛的擴大,擴大到與我們一切有關系的人。這個五倫的關系是包括了全人類,君臣是領導與被領導,長幼裏頭包括兄弟,夫婦有別,夫婦兩個人集合成一個家庭,要把這個家的使命做好。
這個使命有兩樣,一個是維持家庭的經濟生活,在過去是男子負責,所以夫婦有別,不同的責任、不同的任務,賺錢養家,這是先生的責任;太太的責任,相夫教子,先生的生活照顧到,這是相夫,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把小孩教好。所以中國人講求胎教,母親懷孕了,心念就端正,沒有邪思、沒有邪念、沒有邪行,這個小孩他所禀受的全是正氣,小孩生下來好養,他沒有一點邪惡。不正是誰給他?母親,母親的心不正、念不正、行不正,小孩在胎裏頭就教壞、就學壞了,那個小孩難教。所以中國懷孕有懷孕之禮,就是妳應該遵守的這些條例。現代人不懂、沒有了,大家都不要了。所以小孩難教有原因,不是沒有原因的。
愛的教育,中國傳統教育第一個目標,是這種天倫之愛、自性的愛如何能夠永遠保持而不喪失,這是教育第一個目標。人要學會愛人就不會害人,這個人就是聖人君子,這個社會就會安定和諧,這個多重要!教育第二個目標是把這個愛發揚光大,他愛父母、愛他的祖父母、愛兄弟、愛家族,這發揚光大。再擴大愛鄰裏(你的鄰居)、愛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愛民族、愛世人。《弟子規》到最後,「凡是人,皆須愛」,就是父子有親那個親愛發揚光大。佛法裏面範圍就更大,還是這個原點把它擴展到遍法界虛空界。
一切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做衆生,這衆生的本義,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衆生。人是衆緣和合,動物是衆緣和合,植物也是衆緣和合,山河大地還是衆緣和合。現在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所有一切現象全是衆緣和合,不可能有一個現象是獨立生存的,看不到一個,所有一切現象都是交互的,就是緣生,任何一個現象不能離開緣,不能離開大衆。這是所有一切現象能夠生起的真相,它不能夠單獨。這個話說得我們一聽就懂。爲什麼?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單獨的那個一念不能生存。爲什麼?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如果我們彈指一秒鍾能彈五次的話,那一秒鍾裏面就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一個意念只占的時間,它的生命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它怎麼能獨立生存!必須跟大家和合在一起我們才覺得這個東西有現象存在,才感覺得有存在,實際上它不存在。一個是決定見不到的,一個群體才能見到。
這科學家告訴我們的,念老引用在這個批注裏頭講中微子。中微子有多大?一百億個中微子,記住一百億,它的體積等于一個電子,圍繞原子核轉的電子,一百億個中微子等于一個電子,真是佛法裏面講的極微之微。一個中微子你沒有辦法找到它,一百億個你看到了,你看到有這個形相,一個找不到。所以依衆靠衆,這是自然定律。明白這個定律,任何現象都不能離開群衆。因此對于群衆要愛,群衆凝聚的力量靠什麼?就靠那個愛,愛群衆、愛團體就是愛自己。自己離開群衆、離開團體,不能生存。我們這個身體多少個細胞組成的?科學家告訴我們是五百兆,五百兆個細胞。細胞再分析就是原子,原子再分析,分析原子核、中子、電子,那統統是衆緣組合的,沒有一個是獨立的。
所以我們對于整個宇宙要有真誠的愛心,我們離不開宇宙,整個宇宙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惠能大師講的話,我們現在懂了,「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說的萬法就是宇宙,在佛法裏面稱作法界,遍法界虛空界是我們一念變現出來的。大乘經教裏頭佛告訴我們,一念不覺。諸位一定要記住,念不是好東西。那個一念不覺是什麼?叫做根本無明。這樁事情沒有原因,什麼時候起的?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就愈說愈玄了。其實佛給你講的是真相,它要有時間、它要有原因,它就是真的,就不是假的。佛告訴我們,它什麼都沒有,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真的是能生能現的自性,那是真的,自性所生所現的全叫幻相,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佛法跟中國傳統教育很了不起,頭一個就是把關系教給你,你一定要認識,我跟一切衆生是什麼關系,所生所現的現象跟能生能現的自性是什麼關系。然後給你再細分,人跟人是什麼關系,人跟所有環境裏面的現象有什麼關系,先要認清楚。認清楚之後,是什麼關系?總的來說,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是這個關系。關系搞清楚了你就成佛了。一個生命共同體裏頭,你還會有自私自利嗎?沒有了。你有自私自利的心,就像我們身體一樣,這個細胞有病毒了。爲什麼?它有自私自利,它不知道整個身體是它自己,這就是病毒。病毒,整體沒有舍棄它,但是它舍棄了本體,它生病了,它自然會消滅,新陳代謝,是這麼個現象。它生也好、消滅也好,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真的是能生能現的自性,能生能現的自性不生不滅,所以自己是不生不滅。我們執著這個我,它有生有滅,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禅宗裏面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就是自性,它不生不滅。所以大乘經教好,諸佛菩薩的開示,能讓我們破除迷惑,能讓我們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真相,《般若經》上叫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
諸位真正要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佛法不是宗教。現在把佛法說成宗教,簡直是冤枉了它,它哪裏是宗教!所討論的這些問題,還不都是今天科學跟哲學所討論的尖端問題、根本問題!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法是什麼?大乘佛法是高等哲學、高等科學。方東美先生講的一點都不錯,那是個哲學家,他讀大乘經、讀《華嚴經》,他說這是全世界哲學裏頭最高峰。宗教裏面一定有個造物主,佛教裏頭沒有。佛教裏頭的造物主是誰?是自性、是自己,不是別人,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怎麼造物?一念不覺,這個宇宙就變現出來了。佛家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念不覺一時頓現,沒有先後。大乘教裏不承認有時間、有空間。什麼時候?就在當下。是不是真的?是真的。當下我們有這一念,所以境界現前;這一念要是沒有了,這個現象全都沒有了。就像作夢一樣,夢中境界很清楚,醒過來之後全沒有了。
十法界裏面跟作夢就非常非常相似,佛舉夢幻泡影來做比喻,比喻…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