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五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法就滅了。講經聽衆人不拘多少,那是緣分,有一個人聽都要講,這是什麼?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不能說人一、二個太少了,不講了,這個不可以。

  我第一次,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第一個認識的就是暢懷法師,在他那個道場講《楞嚴經》。暢懷法師頭一天晚上吃完飯的時候就告訴我,警告我,他說香港佛教不重視講經,聽經的人太少了。國內外有名氣的這些大和尚、老法師到香港來講經,第一天大家會來,來看看,最後一天會來,參加圓滿,當中沒人來。他告訴我,可能就一、二個,可能沒有。因爲我們那次講經時間比較長,兩個月,六十天,真不容易。香港是這樣狀況,叫我心裏要有數。我說沒有關系,沒有人聽,有桌椅板凳聽,排上椅子一排一排的,椅子可以聽。他說那行,你能這樣講法,那沒有問題。沒有人聽,擺著圓凳子它們聽。頭一天確實來的人很多,小講堂裏都坐滿了,連樓梯口上都站的有人,第二天也不錯,天天都還可以。大概過了一個星期,暢懷法師很感歎,他說法師你的法緣很好,怎麼每天都有這麼多人!還警告我,香港有一些專門找法師麻煩的人來聽經,提出難題來問,讓你回答不了,當面給你難看。還有這些人,要我小心,他專門來找碴的。講到第二個星期,我問他這些專門找麻煩的人有沒有來?有,他說有幾個來了,還好他沒有找麻煩。過了幾天這些人請我吃飯,暢懷法師我們一起,吃飯。他們有個學佛社,是一些知識分子,專門研究經典的,所以找麻煩。大概我講的他們還滿意,所以始終沒有提問題,沒有找麻煩。

  兩個月之後,我們的講經處所搬到香港光明講堂,繼續再講兩個月。所以那次是講了四個月,兩處,前兩個月在九龍,後兩個月在香港南塘道,就在跑馬地,在那邊講兩個月,法緣非常殊勝。所以以後每年我到香港來講一個月。以後外面法緣好,我到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以後有澳洲、東南亞,國外的緣非常殊勝。在中國還講了兩次,一次是兩天,第二次好像是四天,在廣州光孝寺,本煥老和尚做住持,他請我去的。第一次聽衆七百多人,第二次聽衆兩千多人,他講堂外面裝了喇叭,很多人在外面樹下聽經,講堂太小了。所以,不能不講經,不能不跟衆生結法緣,非常重要!我的法緣好,李老師教的,一定要跟衆生結法緣。結法緣從哪裏結起,用什麼來結?用你自己的真誠心、恭敬心,這個重要。一定要謙虛,處處請人指教。所以我們始終抱著一個態度,不敢爲人師,誠誠懇懇的告訴聽衆,我是來學習的,不敢說講經。講得不妥當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指教,幫助我改進,幫助我進步。誠誠懇懇,老老實實,這就對了。

  所以開示,聽衆要能夠悟入,真正見到效果。現在這個很難,我們把標准降低,第一個目標,把佛教介紹給大家,讓大家不要誤會,使大家對佛教有個好的印象,我們這個講演目的達到了。更進一步就是生起信心,這是第二步,他對于佛法有信心。第叁步就是讓他理解,愈深愈好,深入的理解。再接著,發心真的想學,這目的一步一步就達到了。因爲這個時代講經的人少,社會對佛教太生疏了,他們的印象都是寺廟裏頭經忏佛事法會,認爲這就是佛教。不知道佛教是教育,不知道佛教是個高等教育,是普世教育,沒有人知道。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做起來太辛苦,我這一代比上一代辛苦多了。上一代,我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章嘉大師,他們比我們容易多了,他們的信徒是我們這些人,還有一點傳統文化的根。現在的衆生這個根完全沒有,他從生下來所接觸到的是這個花花世界,今天要他們來接受佛法,難,真難!我們如果表現不好,他根本瞧不起你。要做出好榜樣,讓他看到、接觸到了心裏頭有所感觸,慢慢才能夠接受佛法。最初是好奇的心,佛法到底是什麼?來探索、來了解一下。不是真正高明的人,他怎麼會學習,怎麼會接受?

  我是個很好的例子,我這一生,說出家人來給我講經、講佛法,不太可能。我的歪道理很多,他要說不過我,這講辯才,辯才有邪有正,我是歪辯才,你不能把我說服,這不可能的事情。我接觸過基督教,接觸過伊斯蘭教,我都沒有相信它們,怎麼可能信佛?信佛,同學們都知道,我是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他在哲學概論這門課程最後講到佛經哲學,我是這樣進來的。方老師把佛經看作哲學,影響了我叁年,前叁年,是用哲學的眼光來看佛學。這叁年我同時跟章嘉大師學,我佛學的基礎、根基,章嘉大師給我奠定的,這是真實智慧。老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教我讀《釋迦譜》、讀《釋迦方志》,我們對釋迦牟尼佛有認識。這個緣很重要!否則的話,對釋迦牟尼佛不認識。老師講得好,你學佛,你對釋迦佛不了解、不認識,你會走彎路。這個話是真的,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學佛,他不是從這個路子走的。我們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他是我們的榜樣。

  這個人真正是看得破、放得下,十九歲舍棄王位,放下榮華富貴的生活,出去修道,爲了什麼?爲了幫助社會一些苦難衆生離苦得樂。他不是爲他一個國家,他是爲世界,爲國家,做國王做得到,爲世界,做國王做不到,你不能幹涉別人政治。所以,他做教學,教學,每個國家都需要,每個族群都需要,每個人都需要。這是很偉大的思想,我們不能不佩服。教學要有本事,所以他出去參學,學了十二年,印度所有的學術、宗教他都涉獵過。而且我們了解,無論是學術、是宗教,印度人非常重視禅定。四禅八定是婆羅門傳下來的,婆羅門在印度非常有地位,受人崇拜。我們知道,世尊四禅八定一定修得很好,禅定裏面,空間的維次突破了,所以對六道輪回的事情了解就太清楚了。你在定中可以能看到,不但看到、聽到,你能夠完全接觸到。

  世尊他是示現,他用的這套方法是讓我們學習的,給我們做參考的,我們要想到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教化衆生。你想教化衆生,不能不斷煩惱,不能沒有高尚的品德,不能沒有深廣的學術,因爲它是教育。所以學習了十二年,他放棄了,爲什麼放棄的,經上沒有說清楚,我們自己來推想。我們是個知識分子,學了十二年,六道輪回搞清楚了,肯定會想到,六道從哪來的?爲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我能想到,我相信別人也能想到。這個問題不能解決,婆羅門不能解決,印度這些哲學學派也不能解決,所以他給我們示現,放棄。放棄,到恒河邊上畢缽羅樹下入定,入更深的禅定,他的禅定功夫到第八定,到第九定,第十定、第十一定,入到更深的禅定就開悟了。這一開悟,這就是禅宗裏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的問題解決了,就開始教學。所以他的示現,十九歲,要用現在的話來講,把煩惱障放下;叁十歲,不再學了,把所知障放下。這兩種障礙都是障礙你明心見性,統統放下,這一入定,問題解決了。這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真實智慧、真實之際、真實利益從哪來的?從這兒來的。所以我們要細心體會,佛那種表演有很深的意思在。

  所以,學佛不是求名聞利養,不是求富貴,不是求什麼地位,名聞利養全部都要抛棄,你才能夠契入性德。這種教學方法,方老師佩服五體投地,說他不是一個普通的老師,普通的老師做不到。他現身說法,說到真做到,做到然後再說到,這是世界上老師最好的榜樣。我們稱孔子爲至聖先師,如果用中國人來稱對釋迦牟尼佛,那是世界的至聖先師,一點不爲過。他做得太徹底了,做得非常圓滿,成就了智慧。你看他教學由淺而深,鹿野苑講普世教育,教你怎麼做人。因爲印度人相信六道輪回,佛教他,你怎樣能夠保住人身,來生不失人身,生生世世都做一個富貴的人、幸福的人。講這些,講了十二年,大家歡喜。這就用現在的話說,提升群衆的道德觀念,倫理、道德、因果,他教這些東西。十二年之後開始講方等,告訴大家,還有比這個更高的。更高是哪裏?天道,婆羅門講天道,很多宗教哲學裏講天道。天道講得詳細,講得明白。

  我早年住在臺北,住在韓館長家裏住了十七年,不容易!沒有韓館長也就沒有我了,我不是還俗,就是搞經忏佛事去了。那時候只有兩條路,逼著你,沒有一個人贊成講經,你說糟不糟!韓館長隔壁有個天主教堂,這個堂主神父也是個做學問的人,方豪,在臺灣都知道,他做過政治大學文學院的院長。這個人也是初中畢業,一生研究宋史,就是宋朝的曆史,他在臺灣是宋史專家。你問他宋朝典章製度,他如數家珍,清清楚楚。初中畢業,專門搞一樣,一生都做出頂尖的人物,你不能不佩服他。所以學術要專攻,不能搞多,搞多你的精力分散了,你不能集中。方神父跟我非常好,知道我學佛、講經,他也很歡喜,來看我,看我家裏有一部《大藏經》,非常歡喜,他借去看。看了之後,他告訴我,你佛經上對于天道講得比我們經典講得清楚,好像是去過似的。我說不錯,佛真去過,經常接受天主的邀請,在天上講經。我說你們好好的學你們的宗教,將來你們生到天堂,天主請佛講經,你們都可以在那裏學佛,然後你才曉得我們是一家人。所以你不要叫他「那個教不好,你來信佛教」,不可以,決定不可以。勸他,他一定到天堂,到天堂的時候,天主比他聰明,天主邀請佛菩薩。這經典上都有記載的,真的佛是去過。

  方等以後,方等慢慢就境界不斷提升,方等八年,你看二十年基礎,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二十年之後,跟大家講真實智慧,講宇宙人生真相,這個東西是哲學、科學,這大乘經。講般若,般若一下就講了二十二年,般若是智慧,就是今天所說的哲學與科學。但是我們世間這些科學,是把心跟物分開,物理、心理。在佛法沒有,佛法是一個,統一的。法相唯識偏重在心理,物質是附帶的。物質從哪裏來的?物質是從意念變現出來的,這是佛家的看法,這個看法到現在被證實了。近代的科學家專門研究物質,發現物質確實是意念的累積産生的現象,物質現象。你看…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