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把心集中在一處。我們的心念是散亂的,到處跑,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這就是把心收回來。孟子也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就收心。什麼叫學問?把這些妄念收回來,集中在一處,那就是學問。真的嗎?對,集中在一處,你就能發現很多東西,它生智慧。散亂不生智慧,生煩惱、生妄念,集中在一處生智慧。所以佛法,無論哪個法門,離不開禅定,離開禅定就不是佛法。怎樣你才能得定?佛說得很好,因戒得定。佛講了很多規矩,你遵守,你就會得定。戒不是爲別的事情,是爲了得定。定呢?定是爲了開智慧。都要把目標方向搞清楚、搞明白,別錯用了。因爲定裏頭都有神通,如果把我持戒、修定我希望得到神通,你路走錯了。是可以得神通,神通不重要,智慧重要。終極的目標在明心見性,這個太重要了!見性之後,宇宙之間一切諸法你全都明白了。
十法界五陰各各差別,這叫五陰世間。「色即質礙之色」,質礙,我們今天講物質現象。色、聲、香、味、觸都屬于物質,法裏頭有物質、有精神。前五識所緣是物質現象,純是六、七識所緣的是精神現象,那就後面這四種。「受即領納諸塵」,受是什麼?感受,它是這個作用,「想即思想,行即造作,識即分別善惡」。執著、分別這都是識,執著是第七識,分別是第六識。這個五類「陰覆真性」,覆是覆蓋,陰覆就是障礙,它障礙真性,真性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叫它做陰。這個東西要用智能把它照破,定不行,定沒有這麼深度,從定要開慧,真實智能照見了。
第叁種「國土世間」,這在佛法裏叫器世間。「即衆生所依之境界也。既有能依之身」,我們身需要一個依靠,需要這個大地,「即有所依之土。十界所依,各各差別,故名國土世間」。十法界,有正當然就有依,依正是不能分開的。我們現在的科學,實在講能夠探測了解清楚的不多。科學家告訴我們,許許多多星球裏頭沒有人居住。在佛法裏講,沒有人居住的話那裏就不能稱爲世界,沒有正報,哪來的依報?依正是同時發生的。你看《還源觀》上講的,從一體,起二用。那個二用,一個正報,一個依報,同時起來的。怎麼會只有一種,不可能的事情,決定是同時起來,而是我們沒發現。依照佛法講的,有依就有正,有正就有依,決定依正是同時存在的。不可能那個地方是個星球,裏頭沒有人住,就是沒有有情衆生去住,不可能。有情衆生空間維次不一樣,有我們能看到的、有看不到的;有些他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那高維次的;有些我們看不到他,他們也看不到我們,這情形很複雜。依正莊嚴,《還源觀》文字雖然不長,它講得很清楚。
既然有依正,無論是依報是正報,統統都有叁種周遍,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統統都有。後面這是教導我們,《還源觀》一共六段,前面叁段是講宇宙人生,也就是講的《華嚴經》上所說的體、相、用。經題上用「大方廣」叁個字做代表,大是形容體,廣是講相,從體起相,體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大;起二用這是相,現相了;相現了之後就叁種周遍,那是作用。這作用不可思議,周遍法界,一念之間就周遍法界,爲什麼?因爲自性是一個共同體。自性裏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今天科學家所說的一個零點能量體,跟佛法講的自性就非常接近,它確實是零點。零點裏面就是說明,它裏頭什麼都沒有,有就不能說是零,零點就是真如自性。一念不覺它就不是零了,它裏頭起了一念,從零變成一,一就變成二,二就變成叁,叁生萬法,這中國道家講的,講得好,講得不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從八卦上說,道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不如《還源觀》上講得那麼簡單,一生二,一是一體,二是二用。這個二就是宇宙,第二個就是正報,就是我,我從哪裏來的?我跟宇宙同時發生的。所以一定要認識自己,不要把自己搞錯了。
宇宙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我也是從自性裏頭變現出來的,我是正報,宇宙是依報,依正是一不是二。起的作用,依報有這叁種作用,正報也有這叁種作用,就是第一個作用,周遍法界,第二個作用,出生無盡,第叁個作用,含容空有。這叁個作用同時的,而且是交叉的。這個道理說完了,教導我們如何能隨順性德,再回歸自性。賢首國師說了四德,能隨順這四德就叫諸佛菩薩,違背這四德那就叫凡夫。四德頭一個,「隨緣妙用」。一切法,無論是正報、是依報,都不能夠獨自生存,這個科學家發現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現象是什麼?是群體。真的,佛家講的緣,科學家佩服得不得了,緣,緣生。緣就很複雜,必須依很多緣,那個活動的現象,那叫生命的意義,沒有單獨的。緣裏頭有染有淨、有善有惡,差別太大了,叫出生無盡。
修行裏頭最重要的,修行的方法很多,總有個根本,那個根是什麼?根就是含容空有,換句話說,你要能夠全部包容。佛門裏頭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修行的一個根本,修行的起點,也是修行的終點。心量小不行,小了什麼?小了與事實真相全違背了。中國古人所謂是量大福大,量小就沒福。連虛空都要包容,何況萬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大乘修行的起點,首先把心量拓開,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個東西現在科學家沒找到,一念不覺他找到了,佛是早就找到了。一切放下它就在現前,你只要起心動念,你找不到它,分別執著,跟它愈去愈遠。所以心量拓開,後面教給你修行的方法,五止、六觀,五止是教你放下,六觀就是看破。止是定,觀是慧,前面四德就是戒,你看這個裏頭含的戒定慧叁學,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
我們回來看念老的批注。「衆生國土,臧否萬差」,臧是善,否是不善,千差萬別,說不盡,「是名諸所有法」。「菩薩深以大智慧,達性空無相」,達是通達,他真的是明了。性是什麼?性是體,體是空的,沒有相。沒有相它能現相,能現相的空,是不生不滅、本自清淨、本無動搖,惠能大師說的。它所現的相,現相再多,統統叫幻相,不是真的。因爲,所有的相都是從波動當中産生的,産生的現象不同,那是波的頻率不一樣,全是波動現象。這個被近代最近叁十年的尖端科學家他們發現了,跟佛經上講的一樣。「故雲超過」,超過兩種生死,超過種種世間,他回歸自性了。
「又《甄解》之說稍異于前,彼曰:世間諸所有法者,有爲可破壞,名世間」。有爲法是無常的,有爲法就是生滅法,它有生有滅,滅就是破壞,這個叫世間。他說「依正善惡因果等,一切有爲諸法,言所有法也」。這是諸法,有依報、有正報,有善有惡,有因有果,一切有爲法,有爲就是有生有滅。《百法明門論》裏頭,天親菩薩將《瑜伽師地論》裏頭六百六十法歸納爲百法,便于初學。百法裏面,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爲法,後頭六個是無爲法。其實後面六個,真正無爲只有一個,真如無爲。其它的因爲說不上,它沒有有爲的現象,它又不是真的無爲法,有爲法裏頭不收它,所以列到無爲。我們可以說它是相似無爲,它很像無爲,但它不是真的無爲,真的無爲只有真如,確實沒有作爲。所有法包括這些,這一切有爲法。「菩薩能知一切叁界虛妄」,一切叁界,六道裏頭的叁界虛妄,智正覺裏頭的叁界也是虛妄。雖然知道叁界虛妄,你看「而行世間不舍」,菩薩在這個世間也在教化衆生,也跟這些世間人和光同塵。差別在哪裏?差別,這些人覺而不迷,真正這個世間人迷而不覺,差別在此地。這叫超過,這些菩薩在教化衆生超過世間,在世間,超過世間。
「以上諸說皆是」,可以說都說得很好。最後,「《甄解》彌契本經」,《甄解》裏面所說的,就是最後這一段,跟淨宗的教義相應。阿彌陀佛確確實實是發大菩提心,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佛知道,爲什麼?每個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立刻就傳到阿彌陀佛那裏去了。我們一念想往生,一念想求他,哪有不感應的道理!你要問爲什麼?周遍法界,它起作用是周遍法界。我們動個念頭,這是心念,阿彌陀佛立刻知道,這是六、七識,動念頭。物質現象,我們身體狀況,每個細胞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在波動,這個波動現象也周遍法界。換句話說,我們身體狀況阿彌陀佛也一清二楚,比我們自己還清楚。我們自己對于全身每一個細胞的狀況我們不知道,阿彌陀佛知道。所以我們身心狀況,佛統統知道。這樁事情我們自己肯定,沒有懷疑,我們跟佛確實是連在一起,這當中好像無形的一個網一樣。美國布萊登博士寫的一本書,叫《無量之網》,都在這一網當中,遍法界虛空界一網打盡,阿彌陀佛全知道。
所以諸佛菩薩,乃至于世界上所有宗教,他們那些經典裏面都教導我們要真誠。真誠是什麼?真誠是性德。佛真誠,菩薩真誠,凡是覺悟的人都真誠。不真誠怎麼?不真誠就是迷惑,迷惑的人不真誠,造業的人不真誠。我們今天忏悔,只要真誠就是真忏悔,過去所造的別去理它了。「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問問因果是不是的?因果也是的,我們所有一切造作也是的,畢竟空、不可得,自性清淨心當中什麼也沒有。我們回歸自性,無始劫來的業障、習氣統統忏除了,回歸自性。這個道理我們懂,問題是回不去,那我們就不能不依靠阿彌陀佛。他老人家有方便,只要我們把念頭轉過來念他,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無始劫來的業障自然就消除,就沒有了,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也沒有了。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你要記住這句話。心裏頭不是阿彌陀佛,你的業障消不掉,煩惱也斷不掉;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斷煩惱、消業障,自自然然不見了。
我們學《大經》學了十幾遍,這些道理應該有一點概念。這個概念要加深,爲什麼?淺了不起作用,加深就起作用。我們念佛往生淨土,不但是決定得生,而且品位大幅度的提升。爲什麼提升?業障消了,煩惱斷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