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同的,共一個,沒有形相,無所不在,一切處、一切時他都在,就是佛家講的法性。佛教不叫上帝,叫法性,不稱作神,稱作法性、稱作自性、稱作真性。它真的存在,它沒有形相,它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宇宙是從它出現的,它能生能現,萬物也是它所現的。我們這個人還是它所現的,決定離不開它。我們是迷了事實真相,在佛法裏也稱這個爲諸法實相,《般若經》上所說的。迷了,不知道我們跟人的關系、跟衆生的關系、跟宇宙的關系,不知道!
佛法教育沒有別的,就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讓我們重新認識,把整個宇宙、把自己跟所有一切衆生關系統統搞清楚、搞明白,原來是一體。然後我們自然就會用純淨純善的真心來對待萬事萬物。那這是什麼世界?這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找不到一個人是有虛妄的、有妄念,找不到,個個都是純淨純善,就是阿彌陀佛教導的,天天在教。這些已經覺悟、已經明了的人,一面是接受佛的教誨,天天不中斷;一面到他方世界去教化有緣衆生,那個世界上沒有佛在那邊教學,他們去教,自行化他。對自己一絲毫障礙都沒有,《華嚴經》上的四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真正得大自在,隨意自在,「爲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我們再看下面,「大士神通自在,于一切萬物心無拘束,隨緣變化,饒益衆生;納須彌于芥子,轉四海入毛端,隨意利他,故雲自在」。這舉兩個例子。須彌山,把須彌山放在哪裏?放在芥菜子裏頭。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它怎麼放在那裏頭?真放在那裏頭。把四大海放在毛端裏頭,我們這汗毛尖端;把地球上這些五大洋,現在稱五大洋,這些水放在毛端上,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自性它就是這個樣子。現在科學家發現,真的是宇宙奧秘,最小的物質,像中微子那麼小的物質,沒辦法再小,中微子有多大?原子是最早發現的,它八十多年前發現的,原子。圍繞原子核的電子多少不一樣。一個電子它的體積等于一百億個中微子,就是一百億個中微子聚集在一起才是一個電子。像這麼小的物質裏頭,科學家知道,它裏面含藏著整個宇宙的信息。我們現在發明芯片,芯片體積只有指甲這麼大,裏面你看容納一部《大藏經》,我們覺得真稀奇。這指甲不知道有多少中微子,一個電子裏頭有一百億,我們這個指甲有多少?那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每一個中微子裏面,它能夠容納全宇宙的信息,包括過去未來。這就是納須彌于芥子,古人用這個比喻,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科學稱這個叫全息概念,就是宇宙不可分,再小的東西它裏頭包括整個宇宙,每一粒微塵都是整個宇宙。所以對整個宇宙能夠不知道嗎?哪有這個道理!
我們一個人的身體,多少個細胞組成我們身體?我好像看了一個科學報告,記得有個印象,好像是五十兆,五十兆個細胞組成一個人的身體。把細胞再分裂就發現原子,細胞是什麼組成的?原子組成的。原子是怎麼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電子組成的。科學家就用這個方法,一直再分,分到現在發現基本粒子有一百多種,誇克也有幾十種,愈分愈小。發現再小裏面都包容了全宇宙的信息,跟那個全息照片一個道理。一個細胞,我們講小的,一個細胞,裏頭容納是全宇宙,每一個細胞都是全宇宙。真的連起來像個網一樣,暢通無阻,任何一點有事情,整個宇宙都知道。《還源觀》上講得好,「周遍法界」,一個念頭周遍法界,一個細胞它的波動現象也周遍法界。也就是說,我們的身心狀況全宇宙統統都知道。
佛經講這些道理,可以跟世界上大哲學家、大科學家在一起討論問題,真正是大學問。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你個人身心健康問題,家庭幸福問題,社會安全問題,國家興旺問題,世界安定和平問題,沒有一樣不能解決。釋迦牟尼佛聰明,國王不幹,幹這一行,這一行確實太偉大!不但是地球上沒有一個行業能跟它相比,遍法界虛空界也找不到比它更高的。純淨純善,真誠愛心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他這個樂在此地,這真快樂,叫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身心裏面找不到絲毫負面東西,所有負面的統統淘汰幹淨。到隨意利他,這就是佛度有緣人,什麼是有緣人?樂意接受,能信、能解、能行、能證,統統是有緣人。
再看下面這一句,『爲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這個了不起!顯示慈悲到極處,這是我們中國老祖宗比不上。我們中國老祖宗一定要請,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是我們中國人教學的態度。爲什麼?道要尊重,你必須來求道。所以古人講,學,我們求學,你要去求,他才肯教你;你不肯去求他,不教你。你求他的心,一分真誠就教你一分,十分真誠就教你十分,爲什麼?真誠心不到,教多了沒用,你學不到。中國老祖宗這個態度也很好。但是佛慈悲,佛不請他就來了,不能接受他也來度你,也跟你結個好緣。幹壞事也行,他也肯跟你一起去幹,跟你做朋友,來生後世你想學好,他就來教你。這個真難得!諸佛菩薩那種善巧方便,真正是用到不可思議之處,做得太好了。
「庶者,凡庶」,是講的凡夫。「類者,品類」,就是種類。「又庶者衆也,庶類指衆生」,六道衆生。「不請之友者,《會疏》雲:衆生背覺,沈迷漂流。生盲無目,無希出心」。這講六道衆生,他們在什麼狀況之下?他違背了覺性。要知道,一切衆生有本覺,本來覺,中國老祖宗講自性本善,本性本善,佛講本性本覺,那個善是覺的意思,不是善惡的善。所以中國老祖宗實在了不起。以後世世代代繼承的人把老祖宗的東西逐漸貶低了,沒有發揚光大,這是什麼原因?在德行上來說比不上老祖宗,沒有老祖宗那樣的純淨純善,沒有老祖宗那樣點點滴滴是爲苦難衆生,沒有,總有帶著一點私心,這就是比不上老祖宗。
佛法裏頭比我們老祖宗高一點,但也是往下墜落,這原因是什麼?這原因是我們這個世界衆生不善的習氣很重,禁不起外緣的誘惑,遇到外緣,古人所說高名厚利,心就動了、心就變了,原因在此地,他就守不住。神秀和尚,朝廷禮請他就去了。惠能大師,武則天跟中宗皇帝都下诏書請他到京城,他不去。他以年老身體不好,謝謝皇上。如如不動,名利心真的放得幹幹淨淨,做出這個榜樣來給我們看。衆生把本覺迷失了,本覺不能做主,本覺是智慧,智慧沒有了,智慧全都變成煩惱,煩惱叫你造作許多的惡業,這樣子沈迷漂流。漂流是比喻在六道,六道像個大海一樣,在這裏頭漂流。生盲無目,這小孩生下來眼睛就瞎的,那他什麼都沒見過。這就比喻六道裏面衆生,他沒有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出離六道輪回的念頭,無希出心,沒有這種希望、沒有這種希求要出離六道輪回。這四句說明六道衆生爲什麼不想出離苦海。
菩薩超越了,阿羅漢超越了。「菩薩愍之」,菩薩有慈悲心,這是大悲心,同體大悲。「無疲厭念」,沒有疲勞、沒有厭倦,疲勞、厭倦都是煩惱,這些煩惱菩薩都斷了,所以佛菩薩工作不疲不厭,這是他的德行,性德的流露。「常爲不請之友」,常常給六道衆生作不請之友,你不請他就來了。他什麼時候來?該來他就來,不該來他不來。這就講觀機,菩薩知道一切衆生的心念,知道你能相信、你能接受,他就來了,他來找你,你不用去找他,他來找你。「隨逐愛護」,跟著你,你到哪一道,菩薩就跟到哪一道。因爲斷煩惱、消業障不是一生一世做得到的,煩惱、業障無量劫來累積成的,你說你有多少。所以不是一世、二世能消掉的。
你看經裏頭所說的,我們常常讀到,對于淨宗法門能相信、能接受、肯念佛,希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今天遇到這個法門,他得到無量諸佛的加持,所以他能信,他能發願,繼續修行。哪有那麼簡單!我們讀到這些經文,那我們就曉得我們很幸運,我們過去生中有這個底子,無量劫來曾經生生世世學佛,業障太難消,不是一時能消得掉的,生生世世親近無量諸佛,那就是無量世。無量世的修行,今天有緣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經本,我們能相信、能理解、肯發願,這還得了!說不定在這一生就成就了,我們的根熟了,所謂是加一把勁這一生就成就了,不要等來生,這是可以的。所以善導大師總是說,極樂世界「四土叁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好!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統統有分,看我們遇的是什麼緣。如果遇的緣非常殊勝,我們就可以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實報土上上品往生,給諸位說,大概都是地上菩薩。《華嚴經》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個階級分成九品,我們就知道上上品往生應該是在十地菩薩,從初地到十地,這個位次高,到極樂世界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就在我們自己遇緣不同。說明極樂世界這些菩薩慈悲到極處,常爲不請之友,隨逐愛護,這個愛護就是護法、護持。
「故《涅槃》偈曰:世救要求然後得,如來不請而爲歸」。這個世就是世間衆生,要求求救,特別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我們要求叁寶加持,特別要求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救苦救難,這要求,然後才得到。可是如來慈悲,如來不請而爲歸,他就來了。「又不請之友,見《維摩經》曰:衆人不請,友而安之」。不請,他自己來了,《維摩經》上,友而安之。友是關系裏頭最親密的,中國古書裏面解釋的,同學叫朋,同志叫友,所以友比朋更親切,朋是同學,未必同志,同志親,同學要疏一點。所以朋友這兩個字的意思不一樣。可見得這個觀機,菩薩觀機一定是跟自己同志,我們有志一同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同志,志同道合。我們這一部經,同學這一部經,同修這一個法門,這叫友而安之。我們這裏一個念佛會、一個蓮社、一個念佛堂,這個人到我們這裏來,跟我們學同一個法門,帶領我們。他展現出他的德行、他的智慧,他對于教義的理解都比我們好,我們發現了之後,大家跟他一起學習。菩薩常常幹這種事情,叫友而安之。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