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五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人,黃忠昌,很多人知道。他叁十才出頭,聽說念佛叁年可以往生,他做實驗,實驗到底是真是假。閉關叁年,真用功。我聽說他在關房裏還有日記,最初在關房裏也是心浮氣躁。讀《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真的把萬緣放下,兩年十個月他往生了,預知時至,自在往生。說明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他絕對不是壽命到了,還有壽命,不要了,我要跟著佛到極樂世界去。你的心是真心,願是真願,娑婆世界真放下,阿彌陀佛就來了。他來安慰你,等于說給你授記,他會告訴你,你壽命還有多少年,到你臨命終時佛一定來接引,你的心就踏實了,你自己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可是有一部分人聽到佛這個話,還有壽命,我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佛很慈悲,沒有一個不答應。來去自如,去很好,留也很好。

  跟阿彌陀佛見過面,留在世間,他是極樂世界的人,他留在這裏幹什麼?留在這裏接引衆生。肯定這個世間還有些人跟他有緣,他雖然隨時可以走,他不走,幫助這些有緣人。他住在這個世間肯定沒有自己。功夫高的,不但四相破了,四見也破了,像《金剛經》後半部所講的,無我見、無人見、無衆生見、無壽者見。四見破了的是法身菩薩,生實報土,四相破了生方便土,不一樣!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什麼?帶得去的。世間,我,包括這個身體,所有一切沒有一樣你帶得去的。學佛同學一定要知道,要有這個智慧,帶得去的我們認真努力幹,帶不去的不要。一門深入有好處,心是定的;學的東西太多、太雜,心還是散亂的,散亂心障礙就大了。「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這佛常說的,有道理。用心專一,不雜、不亂,臨終時自己才能夠做得了主,才有把握。

  下面接著說,「可見如來正覺四字,全表佛智。此智甚深,故曰難量,因佛極證涅槃甚深法性」。涅槃就是自己的自性,不生不滅。證到涅槃的邊際,證到涅槃的底蘊,涅槃深廣無盡,佛完全證得,不是局部,是圓滿的,所以在本經上稱它作真實之際。際,從廣來說,就是邊際,從深處來說,就是底蘊,也叫際,到底了。取這個意思,甚深法性圓滿的證得。「《嘉祥疏》曰:如來正覺其智難量者,明真智妙絕,照窮法界,非下情所測」。照是對空間講的,窮是對時間講的,一縱一橫,橫豎徹底。佛以下的,雖然證得,還沒有圓滿,沒有徹底,那是講等覺以下。等覺跟妙覺還是差一等,所以等覺還是在因位,妙覺才是果位,四十一個位次都是因位。菩薩,菩薩都證得了,圓教初住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教初住菩薩,他在十法界裏頭應一切衆生的機感,應以佛身得度,他就能現八相成道。我們在前面讀過,這是十信心滿就有這個能力,四種成佛裏頭,信滿了成佛,就是十信修滿了。他所證的跟妙覺果位上證的是一樣的,但是沒到究竟。他看到了,沒有妙覺看得那麼清楚,沒有妙覺看得那麼深刻,不是他沒有看到。境界我們也不能不知道,知道,不迷,我修學在哪一個等級上自己清清楚楚,還要不斷向上提升。

  「又《甄解》曰:如來正覺者,乘彌陀一如來成正覺故,此應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難量,念佛叁昧爲所住,住此發勝妙智故。」這一段的批注,念老下頭有簡單的解釋,「蓋謂釋迦如來正覺,乃乘彌陀一如之乘而來成正覺」。彌陀一如之乘,就是一乘法;換句話說,釋迦如來得彌陀如來的加持來成正覺,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特別是介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給大家,這時候肯定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本願威神就是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十劫教化真實功德,加持給他佛,他方佛。特別是這尊佛要講《無量壽經》、講《彌陀經》、講《觀經》,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他肯定得阿彌陀佛加持。世尊如是,佛的這些弟子,菩薩身、聲聞身,乃至在家的居士,聞到這個法門真信切願,那我們就知道,這個人就像經中所說的,肯定他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如來。今天得無量如來的加持,他能信、能願、能行、能證,同時又得阿彌陀佛的加持,這一點都不假。

  特別是諸佛如來,得阿彌陀佛的加持,「故與彌陀同一真如,亦即同一法身。當前現瑞之應身佛」,這指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示現在印度,應身佛,「實即法身如來」,法身說他本地身,他的本身。本地身無所不在、無時不在,能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他所現的雖然是應身或者是化身,跟法身分不開,應化身的體是法身,這個要知道,沒有體他怎麼現得出來?我們在學習,常常用電視屏幕做比喻,把電視的屏幕比喻作法身,裏面的現相是應身、是化身,你說應化身有沒有離開屏幕?離開屏幕都不能顯。法身是能現能生,應化身是所生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應化身是真佛,不是假佛。「一如彌陀住于念佛叁昧,由于住此叁昧,發勝妙之智慧。」念佛叁昧,我們常講,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那就是念佛叁昧。心裏頭果然真的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其它的都沒有,我們就可以說你與彌陀同在。彌陀就住在你身心之中,那就能發甚妙智慧,所以「其智難量」。這個智是什麼?是阿彌陀佛加持給你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你的自性智慧。得阿彌陀佛這個緣,自性本具智慧是因,得阿彌陀佛的緣,透出來了,起作用了。

  「因此非地上及等覺諸大士,所能稱量測度也」,這個智慧簡直就是佛智。諸大士是指初地到十地的菩薩,這十個階位,上面是等覺,他們都沒有辦法測量。你得佛,阿彌陀佛加持的時候,顯現這個智慧殊勝微妙,等覺菩薩都不知道。「由于勝妙真智,照了真如」,真如是自性。下面這一句,「並能通達一切諸法,無有阻礙」。真如是體,諸法是現象、是作用,這是從自性體相用,在佛法裏頭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這個境界。「故曰無有障礙」,清涼大師總結出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大華嚴經》的境界。

  下面一段,「德用圓融」,前面講自性般若智能,般若智能起作用,「叁德妙用」,第一段「念劫圓融」。

  【能于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

  念老批注裏頭說,這四句見《唐譯》,「顯本地法身之德。住無量億劫,表佛壽命無量。《最勝王經.壽量品》偈曰: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複不能知,世尊之壽量」,真的是無量壽。下面這個解釋,這念老說的,「今經雲能于一念」,一念的時間很短。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那就是一念。我們凡夫感覺得有一念,起這個念頭,一念,實際上這一念裏頭多少細念?有叁百二十兆。叁百二十兆個細念纏縛在一起,讓我們感覺到有一念,這個時間多長?一彈指。就是這麼短的時間,「住無量劫」,念劫圓融。說明什麼?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時間從哪裏生的?從我們念頭上生的。一念能夠展開爲無量劫,無量劫能夠變成一念,自性本具有這樣的能力,這就是《華嚴經》「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之十世隔法異成門」。這我們前面講過,在概要裏頭說過,《華嚴》十玄,本經也具足。

  「如《晉譯華嚴》曰」,就是《六十華嚴》,「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延促同時,正與今經一味」,跟此地經文講的是一個意思。「足證今經無異《華嚴》」,這也證明《無量壽經》跟《華嚴》沒有兩樣,「釋尊」,釋迦牟尼佛,即是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法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法身佛遍法界虛空界,叫毘盧遮那,梵語毘盧遮那翻成中國意思叫遍一切處,這個意思,法身遍一切處。法身佛在哪裏?法身佛就在此地,就在此時,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四維、四方、上下,沒有,也就是說空間跟時間全沒有。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衆生有感他就現身,現什麼身不是自己意思,衆生的意思,隨衆生心,應如是量。衆生自己心裏所希望的,他就出現,所以這個應所知量是衆生之所知。佛呢?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不但佛如是,法身菩薩乃至于阿羅漢,出現在這個世間,都有這種能力,隨心應量。

  所以,「我土應身教主」,這句話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應身教主釋迦牟尼佛,「亦即是法身無量壽佛」。「釋迦與毘盧、彌陀不一不異」,不一不異就是底下這兩句經文,『身及諸根,無有增減』,表佛身殊妙,殊勝微妙。「由于住本地法身,示現之應身即具圓滿報身德」。無論是佛的應身,應身是八相成道,在這個世間要住一段時期;化身那就不一定,有的幾分鍾、有的幾個小時,甚至于也有幾天的,不知道他從哪裏來,不知道他到哪裏去,化身。

  我們看虛雲老和尚《年譜》,最明顯的,諸位看到他老人家去朝五臺山,叁步一拜,叁年才拜到五臺山。這麼長的時間,非常辛苦,尤其荒山野嶺,沒有人居住的地方,他晚上露宿。生過兩次病,病倒了,遇到了一個乞丐,乞丐照顧他,照顧他不少天,把他身體養好,他繼續再拜。第二次又病倒了,又碰到這個乞丐,他很感激,就問他,問他叫什麼名字?他告訴老和尚說,他說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問他住哪裏?說他住在五臺山,他說你朝五臺山,到五臺山去問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我。他到了五臺山到處打聽,文吉有沒有人知道?別人告訴他是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那是化身,文殊菩薩的化身,時間長,照顧他十幾天,把他的病照顧好就不見了,人到哪裏去了也不曉得,第二次生病也是照顧了十幾天。所以這個化身是就爲辦這樁事情。曆盡千辛萬苦,佛菩薩時時刻刻照顧,魔難是有,但是決定是安全的,換句話說,你決定死不了。菩薩照顧,你怎麼會死得了?你還有任務,你還有工作沒做完。

  老和尚《年譜》上有一段記載,他入定,到兜率天了,他就想往生到兜率天,見到彌勒菩薩,不想回來。彌勒菩薩說不行,你的事情沒做完,你還得下去。在兜率天內院見到幾個老同修,他們已經在那裏,我們這個世界往生了,確實他們生兜率天。我們相信虛雲老和尚不會編故事,不會打…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