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一集) 20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2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頁最後一行:
「又布施治悭貪,持戒治破戒,忍辱治瞋恚,精進治懈怠,禅定治散亂,智慧治愚癡」。如果這六個科目將所對治的煩惱統統斷盡,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所以布施圓滿不是對外,是對內,我們的悭貪這個念頭沒有了,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不對外的。持戒也是的,持戒,我們不善的念頭、不善的習氣統統斷盡,持戒波羅蜜就圓滿了。所以上面是六個法門,下面就是我們六種的毛病,我們六種惡業,這個惡業障礙我們明心見性,這六樣東西都沒有了,就成佛了。于是我們就知道,大乘教裏法法都圓融,都不可思議。十善滿了成佛,六度圓滿了也成佛,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自己肯定、承認自己有這六種煩惱,有這六種習氣,那你就不能不修,修這些方法確實可以對治。不僅是釋迦如來如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用這個方法成功的、證果的,也都用這個方法去教人。他自己親身做到,成就了,所以他有信心,這六個方法教衆生決定能成就,像他一樣的成就。
我們看這段經文,六度跟四弘誓願原來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你看「願行六度」,願是菩提心,行是菩薩行,就是四弘誓願裏面的「法門無邊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證」,後面「常行六度」就是「煩惱無邊誓願斷」,「回向衆生」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所以四弘誓願跟六度是一樁事情,四弘誓願要真正能夠圓滿,落實六度,四弘誓願才真圓滿;六度不圓滿,四弘誓願就不圓滿。一個是願,一個是行,願行永遠分不開。所以悭貪要舍,它不是好事情;規矩一定要守,那就是戒律很重要。前面舉了兩個例子,《梵網經》上的,「不做國賊,不謗國主」。引申的意思,我們存心決定不能傷害任何一個人,不能傷害任何一個衆生,這是不做國賊的意思。賊是賊害、害人,搶人是害人,偷人也是害人,不能做這個事情。不可以用任何手段非法取得利益,那統統都是盜戒。別人不是甘心情願送給你的,是被你的威勢逼著不敢不送給你,這統統都是屬于盜戒,決定不能做。
決定不要發脾氣,發脾氣這個事情我常常講,發脾氣對別人的傷害叁分,對自己的傷害七分。怒氣傷肝,常常發脾氣會得肝癌,你說你冤不冤枉,是這麼來的。對別人傷害小,對自己傷害大,得不償失。所以了解的時候你決定不肯幹。懈怠決定障礙自己成就。今天要成就,方東美先生講的話是六十年前講的,我常常跟諸位說,六十年前,學校裏,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那時候我想跟他學哲學),你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這個話意味很深長!那方老師在學校教的那一套,不就是應付學生,應付而已,不是真的。是不是這樣?是這樣的。這是有道理的,學生只能聽一分你就教他一分,你教他兩分,那一分沒聽進去,你白教了,白費力氣,就不必教了。可以教就教,不可以教就別教,這是教學的原則。學生不能接受,勉強教,沒有用處,他能接受多少老師心裏有數,老師教學有經驗,能看得出來。真想學的真教他,不真想學的,反正學校念書求的是分數,老師教學是爲了生活,要拿一點鍾點費,拿一點工資過生活,各有所需。老師有沒有真的老師?有,我那時候還真有。那在學校爲什麼不認真教?我們就明白了。所以你真想學是另外來教,我們又沒有繳學費,跟老師那麼多年,沒供養,那時候沒有錢,生活很苦。
到他晚年,我照顧老師,晚年,我出家了,供養的很多,所以有能力照顧老師。特別是老師往生之後,師母我照顧她就很多,這是師徒之間的有義。老師不在了,老師叁個小孩都在外國留學,都在美國,沒回來過,在臺灣我們學生有義務照顧夫人,常常看她,有欠缺的時候一定要盡力幫助她。老師的兒女跟自己的親兄弟一樣,但是現在這個社會,連父母都不養了,還談什麼兄弟?這倫理沒有了。在古時候,老師全心全力把學生教好,爲什麼?他沒有後顧之憂。學生將來發達了,他的家庭、他的子孫有人照顧,無後顧之憂。現在沒有了,倫理沒有了,道義沒有了,這個世界不像世界。佛門裏面還有那麼一點點,在我那個時代,出家那個時代還不錯。過了這一甲子,中國是一甲子六十年,現在跟那時候差好遠好遠。那時候出家人還能有互助,現在沒有了,都是各人顧自己,不顧別人。佛法爲什麼衰,道理就在此地。
真學,自己只要有精進,這六種毛病你用這六種方法去斷,特別是自己能夠精進不懈怠,沒有一個不成功的。成功不怕,我們自學,沒學曆,我們也不需要學曆,學曆是假的。尤其是佛教的教學,沒有名利。這個世界上需要佛教教學的地方很多,我在外面跑得很辛苦,許多地方都希望我長住下來,但是地方太多了。所以在當時,叁十年前的時候,我每次在國外轉一圈之後,回到臺灣一定要去看老師,向老師彙報這次旅行的經過。一方面請求老師多培養幾個學生,我們一個人太孤單,如果多有幾個同學多好,我們在國外互相聯系、互相照顧,能夠做出一點事情來。老師最後,我這個要求總說了好多次,最後一次,老師說「你替我找學生」,我從此以後不再說了,我找不到。我心裏也了解,他找不到。到哪裏去找一個聽話的學生?真正肯聽話,真正肯幹,不怕艱難,我找不到。所以我就曉得,他也找不到,這個事情可遇不可求。
沒有老師能不能成就?能成。孟夫子就沒有老師,他師法孔子,孔子那時候已經過世了,孔子的著作留在世間,他就依照孔子的著作學習,學孔子,學得很專。有疑問,孟子那個時代還有孔子的學生,還有不少學生還在世,就向孔子的學生請教。他學成功了,成就超過孔子那些學生。你看中國人稱夫子是至聖,稱孟子是亞聖,他自學成功的,超過當時跟孔子的那些人。所以古人稱他爲私淑弟子,老師不在了,他跟他學,學得很像。在中國曆代都有這種人。司馬遷,寫《史記》的,他學左丘明,左丘明不在了,左丘明跟孔子同時代的人,司馬遷是漢朝人。學古人,專攻《左傳》,這是左丘明的著作,一生專門學《左傳》,學得很像,變成一代文豪,這司馬遷。還有一個人,韓愈,這大家曉得,唐朝大文學家,唐宋八大家第一,排第一位的。他跟誰學的?他學《史記》,司馬遷。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他的文章寫得確實跟《史記》差不多,媲美。這都是做古人的私淑弟子,曆史上這種人很多。
到我們這一代我還看到,方豪,那時候在臺灣,他是天主教的一個主教,不是很大的主教。他的教堂跟我住的地方很近,我進出都要從他教堂門口經過,我們認識了。他初中畢業,沒有學曆,政治大學文學院的院長,以後他是院士。初中畢業,也是自學,專攻《宋史》,宋朝的曆史,他就學這一部書,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對宋朝方方面面,你去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變成專家,這個成就了。只要是一門,持之有恒,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是老祖宗告訴我們的秘訣,成功的秘訣。不能搞太多,不能搞太雜,心要用得專,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方神父製心于《宋史》,他成功了。
我在當年也很想一生專攻一部,我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沒有緣分。我自己沒有道場,國外的緣分是從李老師那裏來的,李老師辦慈光大專佛學講座,那個講座的學生我都認識,這麼來的。他們以後到國外去留學,散居在國外,外國的因緣就是他們邀請。所以我講的東西講得很多,講了幾十部。如果說專門學一部的時候,不一樣。現在我們在香港有這麼一個小地方,可以長住,長住,我們不是受人家的邀請,我們自己做主,一門深入,專攻《無量壽經》會集本。我的目標是十年,如果我還能夠活十年,我這個任務就可以完成,一年講一部,講十部。也是做樣子給大家看,十年要是定在這部經上,給諸位說,會得念佛叁昧,會開悟。那時候往生不一樣了,不但預知時至,可以自由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住幾年沒關系,一點事都不礙,得大自在,好處太多了!一定要認真,不能懈怠。一般人像我這個年齡,不看書了,好好的去頤養天年。我每天讀書不會少于四個小時,我就是讀《無量壽經》,決定不能放松。
禅定治散亂,散亂就是我們的念頭不能集中。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修禅定?用念佛。不要去學打坐,不必去搞那些,我們的心定在阿彌陀佛,那就是禅定,就不散亂了。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世出世間一切事與我無關,我這個佛才念得好,才真正得念佛叁昧。佛弟子的工作就是講經教學,我們今天講經教學沒有學校,古人還有個塾,叫私塾,塾就是學校,私塾是私人辦的,現在講佛學院這一類的。那個也有麻煩,你看現在我們用網絡、用電視多自在,學習的人很多,都不見面,這個好,真的是一點心都不操。會學的沒有一個不成就,不會學的什麼?學習的夾雜著悭貪、破戒、瞋恚、懈怠、散亂,那也不能成功。這些毛病不去掉,學東西全是障礙。什麼是魔?叫煩惱魔,六個大煩惱魔在你的身邊,你還能成就嗎?布施、持戒這六波羅蜜,這是六大金剛,你能夠信任它,它們守護你,把這六個魔趕走,你就一帆風順了。所以不能散亂、不能愚癡。前面這個六條你做到了,智慧自然開了,爲什麼?定能開慧。散亂心愚癡,製心一處就開智慧,智慧不是外頭來的,是自性裏頭本有的。
所以底下這句接得好,「常行六度,是即煩惱無邊誓願斷」,你看這句講得好。我們怎麼斷煩惱?六度沒有離開心,六度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在這裏再給諸位強調一下,講經,六度統統具足,爲什麼佛弟子一定要複講,道理就在此地。你每天要講,你每天要准備功課,這六條全都具足你的備課才圓滿,你的講經才會有進步,才能夠攝受人心,別人聽了歡喜。如果還有這六種障礙,你的經講…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