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一集) 20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页最后一行:
「又布施治悭贪,持戒治破戒,忍辱治瞋恚,精进治懈怠,禅定治散乱,智慧治愚痴」。如果这六个科目将所对治的烦恼统统断尽,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所以布施圆满不是对外,是对内,我们的悭贪这个念头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不对外的。持戒也是的,持戒,我们不善的念头、不善的习气统统断尽,持戒波罗蜜就圆满了。所以上面是六个法门,下面就是我们六种的毛病,我们六种恶业,这个恶业障碍我们明心见性,这六样东西都没有了,就成佛了。于是我们就知道,大乘教里法法都圆融,都不可思议。十善满了成佛,六度圆满了也成佛,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自己肯定、承认自己有这六种烦恼,有这六种习气,那你就不能不修,修这些方法确实可以对治。不仅是释迦如来如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用这个方法成功的、证果的,也都用这个方法去教人。他自己亲身做到,成就了,所以他有信心,这六个方法教众生决定能成就,像他一样的成就。
我们看这段经文,六度跟四弘誓愿原来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你看「愿行六度」,愿是菩提心,行是菩萨行,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法门无边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证」,后面「常行六度」就是「烦恼无边誓愿断」,「回向众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四弘誓愿跟六度是一桩事情,四弘誓愿要真正能够圆满,落实六度,四弘誓愿才真圆满;六度不圆满,四弘誓愿就不圆满。一个是愿,一个是行,愿行永远分不开。所以悭贪要舍,它不是好事情;规矩一定要守,那就是戒律很重要。前面举了两个例子,《梵网经》上的,「不做国贼,不谤国主」。引申的意思,我们存心决定不能伤害任何一个人,不能伤害任何一个众生,这是不做国贼的意思。贼是贼害、害人,抢人是害人,偷人也是害人,不能做这个事情。不可以用任何手段非法取得利益,那统统都是盗戒。别人不是甘心情愿送给你的,是被你的威势逼着不敢不送给你,这统统都是属于盗戒,决定不能做。
决定不要发脾气,发脾气这个事情我常常讲,发脾气对别人的伤害三分,对自己的伤害七分。怒气伤肝,常常发脾气会得肝癌,你说你冤不冤枉,是这么来的。对别人伤害小,对自己伤害大,得不偿失。所以了解的时候你决定不肯干。懈怠决定障碍自己成就。今天要成就,方东美先生讲的话是六十年前讲的,我常常跟诸位说,六十年前,学校里,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那时候我想跟他学哲学),你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这个话意味很深长!那方老师在学校教的那一套,不就是应付学生,应付而已,不是真的。是不是这样?是这样的。这是有道理的,学生只能听一分你就教他一分,你教他两分,那一分没听进去,你白教了,白费力气,就不必教了。可以教就教,不可以教就别教,这是教学的原则。学生不能接受,勉强教,没有用处,他能接受多少老师心里有数,老师教学有经验,能看得出来。真想学的真教他,不真想学的,反正学校念书求的是分数,老师教学是为了生活,要拿一点钟点费,拿一点工资过生活,各有所需。老师有没有真的老师?有,我那时候还真有。那在学校为什么不认真教?我们就明白了。所以你真想学是另外来教,我们又没有缴学费,跟老师那么多年,没供养,那时候没有钱,生活很苦。
到他晚年,我照顾老师,晚年,我出家了,供养的很多,所以有能力照顾老师。特别是老师往生之后,师母我照顾她就很多,这是师徒之间的有义。老师不在了,老师三个小孩都在外国留学,都在美国,没回来过,在台湾我们学生有义务照顾夫人,常常看她,有欠缺的时候一定要尽力帮助她。老师的儿女跟自己的亲兄弟一样,但是现在这个社会,连父母都不养了,还谈什么兄弟?这伦理没有了。在古时候,老师全心全力把学生教好,为什么?他没有后顾之忧。学生将来发达了,他的家庭、他的子孙有人照顾,无后顾之忧。现在没有了,伦理没有了,道义没有了,这个世界不像世界。佛门里面还有那么一点点,在我那个时代,出家那个时代还不错。过了这一甲子,中国是一甲子六十年,现在跟那时候差好远好远。那时候出家人还能有互助,现在没有了,都是各人顾自己,不顾别人。佛法为什么衰,道理就在此地。
真学,自己只要有精进,这六种毛病你用这六种方法去断,特别是自己能够精进不懈怠,没有一个不成功的。成功不怕,我们自学,没学历,我们也不需要学历,学历是假的。尤其是佛教的教学,没有名利。这个世界上需要佛教教学的地方很多,我在外面跑得很辛苦,许多地方都希望我长住下来,但是地方太多了。所以在当时,三十年前的时候,我每次在国外转一圈之后,回到台湾一定要去看老师,向老师汇报这次旅行的经过。一方面请求老师多培养几个学生,我们一个人太孤单,如果多有几个同学多好,我们在国外互相联系、互相照顾,能够做出一点事情来。老师最后,我这个要求总说了好多次,最后一次,老师说「你替我找学生」,我从此以后不再说了,我找不到。我心里也了解,他找不到。到哪里去找一个听话的学生?真正肯听话,真正肯干,不怕艰难,我找不到。所以我就晓得,他也找不到,这个事情可遇不可求。
没有老师能不能成就?能成。孟夫子就没有老师,他师法孔子,孔子那时候已经过世了,孔子的著作留在世间,他就依照孔子的著作学习,学孔子,学得很专。有疑问,孟子那个时代还有孔子的学生,还有不少学生还在世,就向孔子的学生请教。他学成功了,成就超过孔子那些学生。你看中国人称夫子是至圣,称孟子是亚圣,他自学成功的,超过当时跟孔子的那些人。所以古人称他为私淑弟子,老师不在了,他跟他学,学得很像。在中国历代都有这种人。司马迁,写《史记》的,他学左丘明,左丘明不在了,左丘明跟孔子同时代的人,司马迁是汉朝人。学古人,专攻《左传》,这是左丘明的著作,一生专门学《左传》,学得很像,变成一代文豪,这司马迁。还有一个人,韩愈,这大家晓得,唐朝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第一,排第一位的。他跟谁学的?他学《史记》,司马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的文章写得确实跟《史记》差不多,媲美。这都是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历史上这种人很多。
到我们这一代我还看到,方豪,那时候在台湾,他是天主教的一个主教,不是很大的主教。他的教堂跟我住的地方很近,我进出都要从他教堂门口经过,我们认识了。他初中毕业,没有学历,政治大学文学院的院长,以后他是院士。初中毕业,也是自学,专攻《宋史》,宋朝的历史,他就学这一部书,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对宋朝方方面面,你去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变成专家,这个成就了。只要是一门,持之有恒,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是老祖宗告诉我们的秘诀,成功的秘诀。不能搞太多,不能搞太杂,心要用得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方神父制心于《宋史》,他成功了。
我在当年也很想一生专攻一部,我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没有缘分。我自己没有道场,国外的缘分是从李老师那里来的,李老师办慈光大专佛学讲座,那个讲座的学生我都认识,这么来的。他们以后到国外去留学,散居在国外,外国的因缘就是他们邀请。所以我讲的东西讲得很多,讲了几十部。如果说专门学一部的时候,不一样。现在我们在香港有这么一个小地方,可以长住,长住,我们不是受人家的邀请,我们自己做主,一门深入,专攻《无量寿经》会集本。我的目标是十年,如果我还能够活十年,我这个任务就可以完成,一年讲一部,讲十部。也是做样子给大家看,十年要是定在这部经上,给诸位说,会得念佛三昧,会开悟。那时候往生不一样了,不但预知时至,可以自由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住几年没关系,一点事都不碍,得大自在,好处太多了!一定要认真,不能懈怠。一般人像我这个年龄,不看书了,好好的去颐养天年。我每天读书不会少于四个小时,我就是读《无量寿经》,决定不能放松。
禅定治散乱,散乱就是我们的念头不能集中。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修禅定?用念佛。不要去学打坐,不必去搞那些,我们的心定在阿弥陀佛,那就是禅定,就不散乱了。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世出世间一切事与我无关,我这个佛才念得好,才真正得念佛三昧。佛弟子的工作就是讲经教学,我们今天讲经教学没有学校,古人还有个塾,叫私塾,塾就是学校,私塾是私人办的,现在讲佛学院这一类的。那个也有麻烦,你看现在我们用网络、用电视多自在,学习的人很多,都不见面,这个好,真的是一点心都不操。会学的没有一个不成就,不会学的什么?学习的夹杂着悭贪、破戒、瞋恚、懈怠、散乱,那也不能成功。这些毛病不去掉,学东西全是障碍。什么是魔?叫烦恼魔,六个大烦恼魔在你的身边,你还能成就吗?布施、持戒这六波罗蜜,这是六大金刚,你能够信任它,它们守护你,把这六个魔赶走,你就一帆风顺了。所以不能散乱、不能愚痴。前面这个六条你做到了,智慧自然开了,为什么?定能开慧。散乱心愚痴,制心一处就开智慧,智慧不是外头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有的。
所以底下这句接得好,「常行六度,是即烦恼无边誓愿断」,你看这句讲得好。我们怎么断烦恼?六度没有离开心,六度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在这里再给诸位强调一下,讲经,六度统统具足,为什么佛弟子一定要复讲,道理就在此地。你每天要讲,你每天要准备功课,这六条全都具足你的备课才圆满,你的讲经才会有进步,才能够摄受人心,别人听了欢喜。如果还有这六种障碍,你的经讲…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