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二集) 2012/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2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零一頁,從倒數第四行看起,《行願品》這裏看起,四百零一頁倒數第四行:
「《行願品》曰: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佛舉了這麼多例子、這麼多的比喻給我們說明,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第一,而法供養當中,又以如說修行供養列在第一。我們前面學到這個地方,今天再把這個話溫習一遍,非常重要。末後說,「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你看如說修行供養擺在第一,不離菩提心擺在最後,一前一後都是最重要的。我們相信佛的話,佛看得清楚,我們看不清楚。佛能看到真實利益,那是修行證果,不是人天福報,人天福報無法跟它相比。往往人天福報享盡,惡業的種子成熟,接著要受苦報,受苦報的時間比受福報的時間要長得太多太多!這個要細心去觀察,自然就明白了。
下面說,「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這就是法供養真實的利益,修法供養,你能作佛,這個利益太大了!什麼樣的財供養都不能跟它相比,不能成佛,法供養能成佛。如說修行,修什麼行?修菩提行。什麼是菩提行?六波羅蜜是的。我們今天修行六波羅蜜,爲什麼得不到像經上講的功德利益?我們雖然修六度,沒有根。這個諸位要記住,根是什麼?根是戒律。我們連《沙彌律儀》都做不到,六度修得再好,不會開花結果,沒有根。所以這些年來,特別提醒大家,儒釋道的叁個根重要。這叁個根是什麼?淨業叁福的第一福,你就知道它的重要性了。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沒有做到,淨業叁福的根沒了。根本的根本就是孝親尊師,就是這兩句。
《孝經》讀過,做不到。從天子到庶人,《孝經》上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麼叫孝養父母,《孝經》裏頭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爲什麼做不到?沒根。《弟子規》做到、《感應篇》做到、《十善業》做到,你就有根了。然後再把《沙彌律儀》做到,你就有菩提根。沒有這叁個根,你自己不能成就,你這一生當中再大的成就,用現代的話說,你成爲一個學者,你成爲一個像現在一般學校的大學教授,你只能做到這個,你是凡夫。爲什麼?小乘須陀洹你做不到,大乘《華嚴經》上所講的初信位的菩薩你做不到,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佛對弟子的要求不是在信解,信解是入門,佛是希望你能夠行證,如說修行,出生諸佛就是證。
佛是覺的意思,江味農居士批注的《金剛經講義》,《金剛經》裏面所講的諸佛,江味農居士的解釋,諸佛就是指實報土裏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個階位叫諸佛,他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天臺大師稱他爲分證即佛,沒有圓滿。如果我們根據這個意思再引申,引申到天臺大師所說的相似即佛、觀行即佛、名字即佛,那把我們都包括了。我們是什麼佛?名字即佛,有名無實。我們的自性是佛性,從自性上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但是他被妄想分別執著蓋覆了自性,就變成凡夫,所以只有個名字。我們真正修行,如說修行,那你就是升了一級,不叫名字即佛,叫觀行即佛。觀行是什麼?真修,沒證果。如果證果,證果就是相似即佛。《華嚴經》上最前面的十信菩薩是相似即佛,從初信到十信;從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叫分證即佛;妙覺,那叫究竟即佛,天臺大師的六即佛。真修,真修的人一定具足四個根,我們見到都要頂禮。我們在名字位,他在觀行位,比我們高。我們沒做到,他做到了,做到了沒證果。證果,那就又提升,相似位;見性,那就是分證位。這法布施才能做到,財布施做不到。
我們再繼續看下文,「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用什麼法供養?用如教修行之法來供養。佛教我們持戒,《弟子規》是戒,你不要把它看錯了,祖師用它來代替佛家的小乘戒律。唐朝中葉之後,這是我們祖師定的,不學小乘,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儒道的內容非常豐富,我們今天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學習,我們只抓住儒跟道的根本戒這一方面。儒的根本戒就是《弟子規》,道的根本戒就是《感應篇》,佛的根本戒就是《十善業道》,出家修行的根本戒就是《沙彌律儀》,四樣東西要做到,要從第一樣學起。像蓋房子一樣,四層大樓,先蓋下面第一層,再蓋第二層。第一層是《弟子規》,沒有《弟子規》,後面叁個是假的不是真的。要曉得佛法衰,怎麼衰的?就衰在此地。現在戒律全部丟掉了,連樣子都沒有了。以前還有個假相,現在連假相都沒有,完全沒有了。完全沒有就變成佛學,佛學沒有辦法把佛教興起來,走佛學的路子,佛教是走向毀滅之途。
救佛教從哪裏救?從《弟子規》救。我了解,知道得很清楚,我也沒有辦法救,希望下一代。我們這一代是老師沒教,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可以學,老師沒說。而是在我們自己這六十多年學習當中,怎麼修都不能成就,原因到底在哪裏?我們深入去檢討、去觀察,發現我們的根沒有。看看古人的成就,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沒有一個不是這麼成就的,那戒是根基。《華嚴經》上說得好,《大智度論》上也一樣的說法,「戒爲無上菩提本」,本是根本。這一句經文大家都會念,古大德注疏裏頭引用得很多,我們不生疏,爲什麼就疏忽了?所以依舊疏忽,這叁樣小東西把它看輕了,到晚年之後後悔莫及,學一輩子還是凡夫,你成不了聖人。
戒學不好,根本的問題是沒有把身放下,執著身是我;沒有把自己的我執放下,那是更深一層的,末那識裏頭有個我愛、我見,我見就是我執,這個東西沒放下。放下見惑,證須陀洹果。放下我見,前面是身見,這是我見,那是《金剛經》後半部所說的。前面是無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小乘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菩薩。如果放下我見,《金剛經》後半部,無我見、無人見、無衆生見、無壽者見,是什麼地位?給諸位說,《華嚴經》圓教初住,不是十信位,是十住位。真正做到初住菩薩,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他超越了十法界。不但超越輪回,超越十法界,他往生生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他是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最低的一層,法身大士。他到這個世間來,肯定從《弟子規》做起,做得非常好,爲什麼?他來示現。苦學那是什麼?代衆生苦,給衆生做最好的榜樣。不是天天念著、講著,不是這個,他真落實,完全落實到生活。這就是以如說行,這樣才能夠出生諸佛,你走的是成佛之道。如果不是真的從這幹起,你走的不是成佛之道,看到好像是成佛之道,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我們怎樣供養諸佛如來?能夠把這四個根認真學習,那就是你真實供養諸佛如來;把這個東西丟掉了,搞什麼都不是真的。爲什麼?這個根,根能生、能長。我今天用大乘來供養佛,行不行?不行,爲什麼?假大乘,不是真大乘。真大乘是明心見性,我沒有明心見性,我搞的是假大乘。佛教今天爲什麼衰成這個樣子?衆生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劫難?沒有真的,有真的就好了,有真的是正法住世,是假的正法住世,不是真的。真正正法住世,我們這一代看不到,我們這一代把正法的種子先傳下去。自己真幹,幹不出成績出來不要緊,給後人一個好樣子,後面人接著再幹。二代、叁代、四代,真做好了,才能開花結果,正法才能興隆。正法一興,國運就興,世運也興,這個世界安定和平,人民幸福快樂,真的離苦得樂。
「如是修行,是真供養。以堅勇求正覺是法供養」,真正的法供養就是堅勇求正覺。正覺是什麼?正覺就是佛道,成佛。這是法供養,這「是真供養,供養中最,故勝于以余物供養恒沙諸聖也」,這個諸聖是佛。以余物,那都是屬于財供養,金銀七寶都是屬于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法供養能成佛,財供養得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輪回。福報最大的,做大梵天王;再往上面去,摩酰首羅天王,這是六道裏頭福報最大的。法供養能出六道輪回,財供養出不了,所以這個財供比不上法供,道理在此地。
「上文中俱胝」,這是印度數量的名稱,合中國是「千萬」,一千萬才一個俱胝。「那由他」,我們中國人講「萬萬」,是億。往下這個數字愈說愈大,印度最大這個數字,它不是十倍十倍相乘的,它是自乘,「最後優婆尼沙陀分」。優婆尼沙陀什麼意思?「將大地碎爲極微之微塵」,這就是優婆尼沙陀分。那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說的,把整個地球統統分析成原子、粒子、中微子,那有多少?數不盡!就是這個意思。一粒電子把它分成中微子,多少個?一百億個,一個電子就是一百億個中微子。把整個地球都分析的時候,多少個中微子?經上用這個做比喻。「其數衆多。法供養之功德,如地球所有微塵之總數」,法供養的功德。佛經上講的微塵,就是今天科學家講的粒子、講的中微子,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沒有了。法供養的功德是總數。「至于財物供養之功德尚不及一微塵」,更何能與地球微塵之總和來相比?「此乃盛贊法供養功德不可思議」。再比較,「此較量彌顯法藏菩薩堅勇求正覺,其功德遠超供養恒沙諸聖」。我們有理由相信佛的話是真話,佛的話沒有一點點誇張,實話實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如就是一點不過分,他說的全是事實真相。
我們讀了之後,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依教奉行從哪裏奉行起。千萬要記住,決定不能疏忽這四個根,沒有這四個…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