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不要紮?你要不紮,你完全看別人翻譯的,原文看不懂。你能用兩年的工夫,直接跟古人學習,不要經過當中別人在那裏給你做翻譯。所以文言文比什麼都重要。
二百年前,中國的文言文是亞洲許多國家共同用的文字,因爲他要到中國來學中國的東西,他不能不學文言文。像日本、韓國、越南,乃至于東南亞周邊的這些國家,統統用文言文。言語不懂沒有關系,可以寫字,可以筆談。中國文化太豐富了!今天印刷術發達,印刷成本很低,質量很好。要知道中國在過去,一百年之前,《四庫全書》全國只有七套。現代的印刷發達,《四庫全書》我就買了一百套,《四庫荟要》我買了兩百套。國寶,你沒有文言文底子你不能看,祖宗留下來智慧、經驗的寶藏,你要不要?你花兩年的時間,你就有能力接受。這些東西一生受用不盡,人間至寶。人間的寶不是那些古董,那些東西是自己道德、智慧、學問成就之後欣賞的藝術,那才真正是花果,我們都得認識清楚。真正寶是典籍,《大藏經》是寶,《四庫全書》是寶。
我們得要學法藏菩薩的精進,法藏菩薩的一心,精勤求索,你看恭慎保持,恭敬慎重,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我們要培養自己的基礎,要十年,古人常講「十年寒窗,一舉成名」。今天我們如果是用古人這個方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基本的德行夠了,就是說四個根都紮穩了,四個根包括《沙彌律儀》,你就是有聖賢的根底。這個基礎穩了,大聖大賢,然後你專攻一部經或者是一部論,不要搞多,十年時間。目的是在哪裏?目的在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成佛了。能不能做到?能。中等以上的根性,應該叁、四年就得叁昧,你專學一樣,你學《法華》得法華叁昧,學《華嚴》得華嚴叁昧,學《無量壽經》得念佛叁昧。得到叁昧之後,有個叁、四年就會開悟,這就是什麼?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頓悟我們是不可能,但是漸悟有可能。六祖惠能大師他是頓悟,他會下成就四十叁個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那是漸悟,沒有一個是頓悟。都是好幾年,十幾年或者二、叁十年開悟的,這叫漸悟。但是只要一開悟,境界是相同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跟佛法教學的目標,是幫助你開悟的,但是開悟的條件需要一心。所以爲什麼教你一門深入,那就是一心。同時學太多、學太雜,你所得到的是常識,不是智慧,叁昧與開悟你沒辦法得到。末後這一句,「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這是說極樂世界是這麼來的,我們應該要相信,不能再懷疑。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科,「法藏請法」,第一個小科「總明」。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
前一篇所說的。
【而白佛言。我今爲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
這段經文我們看批注,「右段承上啓下。上品」,就是前面我們所學的法藏因地第四,完全是偈頌,「今文中乃以長行白言」,長行是散文的體裁,『已發無上正覺之心』。下面說,「蓋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這是古大德常說的。我們要想成正覺,發心最重要。發心,你有方向、你有目標,如果沒有發心,你的一生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最後你一樣都不會有成就;你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你決定有成就。方向、目標是自己可以選擇,學佛,在經教裏頭學一樣,一生專攻這一樣。你這部《無量壽經》,如果你用十年的時間專攻,十年之後你就是阿彌陀佛。爲什麼?現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在這部經上用過十年工夫的,你就是這部經的專家,全世界第一,你就成就了。
十年要勇猛精進锲而不舍,天天學得天天講,講就是學習。我要把它講清楚、講明白,自己不認真學習就做不到。找幾個同參道友幫助你,爲什麼?他們來聽,聽完之後提意見,哪些他懂了,哪些他不懂。他懂的,我們仔細想想他是不是真懂了;他不懂,原因在哪裏,我還要用什麼方法幫助他,解釋讓他明白。所以教學相長,教也是學。這個要效法釋迦牟尼佛的精神,一生教學,沒有一天空過的。修行急務,立願居先,什麼是修行急務?你沒有願,你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再用功再努力,你學得太多、學得太雜,門門都懂一點,樣樣都不精,這就錯了。佛法,四弘誓願有,「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廣學多聞沒錯。是的,你沒有能力廣學多聞,就是你沒有基礎。基礎就是一門,從一門當中開悟,悟了之後廣學多聞,悟了之後學就很容易,一看全明白了。一部書要不要看完?不需要,看幾頁全都明白了,所以廣學容易。龍樹菩薩只用了叁個月的時間,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完全通達明了,叁個月時間,就是一百天。爲什麼?他開悟了,他見性了,他沒有障礙,一部經聽幾句他全明白了,他不必要全看。
這個例子,讀過《壇經》的人應該曉得,法達禅師學《法華經》,念了叁千遍。到曹溪去參訪六祖,禮拜的時候頭沒著地。六祖看到了。叁拜之後站起來,六祖就問他,你禮拜,頭沒有著地,你應該有值得驕傲的地方。這一問,他就說了,誦《法華》叁千部。六祖問他,《法華經》講些什麼?他說不出來,反過來他向六祖請教。六祖說《法華經》我沒有聽過,要知道六祖不認識字,他不會看經,你念給他聽他懂。我沒有聽過,你既然誦了叁千部,背得很熟了,你念給我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念到「方便品」,六祖就告訴他,行了,不要念了,我全知道了。講給他聽,他開悟了。你說開悟重不重要,開悟之後,那部經聽一點點全明白了。所以,一部《大藏經》叁個月綽綽有余,時間足夠,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全通了。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也能夠全通達。
學習的方法東方勝過西方,西方學的是知識,東方學的是智慧,這兩樣東西不一樣。東方修學的方法高明,叫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全通。西方人通一部就不會通第二部,通第二部就通不了第叁部,所以他的確是非常有限的。但是現在人相信西方,不相信老祖宗,把老祖宗的東西都丟掉了,那今天要過苦日子。你看看過去老祖宗的生活,看看《四庫》的集部,全部是文學作品,他們的生活詩情畫意。世間人所說的真善美,在古人真有,他們過真善美的生活。現在人哪有?全是假的,真沒有了,善沒有了,美也沒有了。這是我們應該多想想的,然後才真正重新去認識古人、認識傳統文化、認識佛菩薩,我們的誠敬心才能生得起來,依教奉行才會有成就。
「是故法藏菩薩于發無上菩提心後,祈結大願,超勝無數佛國,故請求世尊爲演經法」。這是向佛請法,這一段的大意是說,後面是念老總結,「我今行菩薩道時,已發無上菩提之心,願成佛,願一切如佛」。就是一切都像佛一樣,這個地方稱的佛就是自在王佛,是法藏的老師,他就是跟自在王佛出家的。「又右段中爲菩薩道」,「爲,行也」,爲是真幹、真行。「無上正覺者,無上正等正覺之簡稱,梵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們再看下頭這一段「別明」,第一小科「學法門」。
【願佛爲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
這兩句非常重要。注子裏說,「故請求世尊爲我廣說經法,我當信奉,如法修行」。如果聽佛講經說法,自己做不到,佛會不會講?佛慈悲,還是會講。你要能做到,你現前得利益;你做不到,在八識田中給你下種子,作爲來生後世你接觸到佛法的因緣。佛菩薩慈悲到極處,知道衆生的根性有叁等。上根的人基礎好,也就是過去生生世世都學過,這一生接觸,把過去世的一些善根統統引發出來,這一生能夠得到結果。根性差一點的人,這一生能夠繼續不斷幫助他提升。沒善根的人,幫助他種善根。沒有一個漏掉的,這叫普度。法藏是上上根人,他聽了佛的教誨他會依教奉行。
「經法,佛之金口所說,爲萬世之常法者,稱爲經法」。佛之金口,金口是什麼意思?佛的口是黃金做的嗎?不是這個意思。金在五金裏面被大家看得最尊貴的,是因爲它不會氧化,它不變色。你看銀、銅、鐵、錫會氧化,只有黃金不會。所以金代表什麼?金代表永恒不變,這就可貴了。佛所說的話永遠不會改變的,也就是說他說的是真的,他說的是實在的,他說的是可以相信的,這叫金口所說。爲萬世之常法,現在人受了科學的洗禮,我們全都受這個影響,科學家的態度,決定不會承認有真理。科學家承認什麼?所有一切法都是在變的。前面一個科學家發現了一些定律,過個十幾二十年,後來的科學家把它推翻了。現在科學家很崇拜愛因斯坦,最近量子力學家有可能把愛因斯坦的定律又推翻了。所以他們曉得,沒有一個人敢說他發現的東西是真理,是永恒不變的,知道一代一代把前面推翻了。
這個東西,研究物理可以,因爲什麼?物理是假的,物理不是真的。物理是從心想生,心的念頭無常,所以外面物質現象是無常的。可是聖學不一樣,聖學講心性,心性是永恒不變的,哲學裏面所講的本體。現在哲學家,什麼是本體沒找到,相信應該有這個東西,但是一直到今天沒找到。說的人說得很多,但都不能夠成立,得不到世界這些哲學家、科學家的肯定,沒人支持他。佛說的爲什麼是真的?佛是明心見性,他見到自性了。科學家、哲學家沒見性,他跟我們一樣,他天天所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都是用這個。六道凡夫用這個,認爲是自己的心,四聖法界也用這個,這不是真的,是虛妄的。真的只有自性,稱之爲真如、實相,實實在在的,實相,第一義谛、自性、法性,名稱很多,都是說這樁事情,這是永恒不變的。它什麼都不是,它什麼都不缺,能生萬法。能生萬法的性是永恒不變,所生萬法是剎那在變,所以叫無常;能生的是真常,所生的是無常。諸佛菩薩他們見到性了,見到本體,見到實相,所以他給我們講真的,那就永恒不變。
佛講經根據什麼?二谛,真谛、俗谛。真谛是他自己親證的境界,是真的;俗谛是我們凡夫的境界,他是隨緣說的,你們很…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