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八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教團結,所有宗教都是兄弟姐妹,我們以共同的理念來教信徒。我給他們講,到今年年底,如果做得很有成績的話,我們盡全力在這個小城上,我們建立一個衛星電視臺,我們每一個宗教都講經教學,用這個電視臺向全世界播放。當地市長歡喜,全世界知道有這個地方,都到這個地方參觀,宗教怎麼團結我們去看看,就帶動觀光旅遊。讓全世界人都來看,這個地方宗教他們是團結的,他們不分家的,這是人家好奇他都會來看。一定要做出成績,要做出榜樣,把宗教裏面的糾紛、沖突徹底化解。這是什麼?這是神的意思。神沒有教你跟這個沖突、跟那個沖突,神的意思是和平。我們要把它做出來,這是一樁好事。我還告訴他,每一年辦叁次活動,一次大概叁、四天,活動內容是什麼?分享。我們自己的修學,以及自己教自己的信徒,有些什麼得失的地方,不好的地方來改進,好的地方我們大家來學習。就做一個等于分享的報告,四個月一次,要真幹,不幹到時候沒東西報告,一年叁次。我說你們真幹,你們的分享報告我來參加;你們不幹,以後我不來了,我沒時間來,我要講經我不來。他們真幹,做計劃已經送過來了,真想幹。好,我說真幹,你們這叁、四天的會議我一定來,鼓勵大家。

  我們看到這個地方,佛跟他講的叁個「自」,這叁個自字意思很深。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建國君民,教學爲先」,什麼都是教育,一定把教育擺在第一,問題都解決了,中國老祖宗的智慧就是這個。你看中國曆代政府的組織,一直到滿清,宰相底下六個部,第一個部是什麼?第一個部就是教育部,禮部,叫禮部,禮部尚書就是教育部長。宰相有事不能夠工作,禮部尚書代替,在各個部長當中排位子他是第一個,爲什麼?對教育的尊重。換句話說,所有一切設施統統爲教育服務,人都教好了,國泰民安,繁榮的盛世是教出來的。教什麼東西?基本的東西,最高指導原則就是五倫五常。五常仁義禮智信,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這是教育的總綱領,這是性德,這是自性的性德。人都能夠守住這個標准,那就是好人,一生不會做壞事。

  所以古時候社會各種行業,中國人講叁百六十行,叁百六十是個圓周,就是圓滿的意思,各行各業,哪個行業最叫人羨慕?給諸位說,就是做官最令人羨慕。爲什麼?做官地位很高,人家都很尊敬他,待遇也不錯,又沒事幹。最快樂就是他沒事幹,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沒案件辦。一個月有叁、五件案件就很多!你怎麼這麼多事?沒事幹,最快樂的。所以大家喜歡念書,書念好了參加考試,將來做官,做官就是什麼?最快樂沒事幹。你看《四庫全書》集部裏面,至少有一半做官人寫的,沒事幹在家寫文章、寫詩、著書立說。現在這個社會叁百六十行,最苦的事情是做官的,做官是事情太多了,辦不完的事情。

  陸克文做了澳洲總理,邀請我到堪培拉訪問,我去看看他。他跟我見面的時候在國會山莊,端了一大杯,大概有這麼大的杯子,咖啡,告訴我,一天要喝五杯。我說爲什麼,你以爲是治病嗎?他說不是的,提精神,太忙了。我跟他開玩笑,我說現在的社會,最辛苦的是幹你這一行的,最快樂的是幹我這一行的,他就笑起來了,現在真的。你看我們一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天天幹自己喜歡幹的事,你說多快樂!沒有一點壓力,沒有人勉強我,也沒有人壓迫我。我喜歡什麼經讀什麼經,喜歡講什麼經就講什麼經,真快樂。我都真想勸他,不要去競選,不要去搞那些總理、總統沒意思,他還年輕,最好是搞什麼?團結宗教,真好。這個人是個好人,一家都好,他的姐姐、哥哥都好,我都認識。很難得,他受中國教育。陸克文的中文是臺灣師範大學學的,所以我們跟他交流不要用翻譯,不但能看中國書籍,還能看中國古書,非常難得。他告訴我,他十七歲就開始學中文,那個時候在澳洲,他是澳洲人,學外國語他就選中文。人家問他,爲什麼學中文?他說中國將來有前途,他看出來了,很聰明,他說我要學中文。

  我們有這麼一個感覺,將來中文,不但是中文,中國的文言文會變成世界語。所以現在年輕人掌握這個機會把文言文學好,將來到全世界去教中國文言文。爲什麼?《四庫全書》文言文寫的,佛經文言文寫的。你不會文言文,你沒有辦法直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大乘,你要靠別人翻譯。那個味道不一樣,等于說別人吃東西,吃到口裏吐下來喂你,不是原味;原味一定要把文言文學會,學文言文不難。我現在讓蔡老師做一個工作,在古文裏頭選一百篇古文,注音、批注翻成白話文,提供給現在年輕人來學習。這一百篇東西要會背、要會講,你讀《四庫全書》沒問題,這鑰匙就拿到了。一個星期去背一篇,兩年完成,兩年就把鑰匙拿到,你就有能力讀《四庫全書》,有能力讀《大藏經》,很重要!所以我相信,因爲中國這些典籍是全世界智慧的寶藏,外國人要知道這個東西是寶,裏頭有無盡的智慧,他非學不可,所以中國文言文會變成將來的世界語。否則的話,中國這個智慧你得不到,經過別人翻譯差很多。我有理由相信,因爲文言文學習不難,不是一樁難事情。在中國古時候這文言文多大年歲學會?給諸位說,十二歲。十二歲之前他就有能力看《四庫全書》,所以它不是難事情。在民國初年,十一、二歲小孩寫的文章,現在大學文學院畢業都寫不出來,你看國文水平真叫一落千丈,爲什麼?大家不學了。這是好東西,國寶,將來全世界人,愛好和平的人,喜歡智慧的人一定要學。

  這個批注裏頭注得好,「淨佛國土之事,久既洞達」,你老早就知道,這就是教學爲先,教育重要。「雖佛智無所加之。故如汝所知,汝自當行之」,叁業身口意攝化衆生。中國古人講的作之親、作之君、作之師,就這叁個字,真正是仁人,仁慈的人。親是養人,要養他;君是領導他,帶著他走;師是教他。所謂大仁者,他有這叁個字的使命。所以這叁個字在中國,一般就是國家領導人,各個階層的領導人,大的是國家領導人,小的是村長,一個村的領導人,都有這個使命,要把被領導這些人都看作是兒女、是子弟。所以從前官叫父母官。要好好照顧他的生活,生活都能過得去,我這個地區、這個村要有幾戶貧窮人家,我們要幫助他,要照顧周到,不能讓他餓著、凍著,富有的人家捐助一點幫助他,村長來調理這個事情。要領導他,領導他是以身作則,做好樣子給大家看,要好好的把一村人教好。這個事情在中國很普遍,古時候讀書人都知道。所以像法藏比丘根柢非常深厚,他當然知道,說如汝所知,汝自當行之,你要把它做出來。這個括號裏好,「此複明法藏是從果向因」,果就是佛,他早都成佛,他是來應化的,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叫從果向因,他不是真的凡夫,不是的,他成佛了。

  第二個意思,「攝取佛國,各隨樂欲,或取穢濁,或求清淨,或攝叁乘,或願一乘。故任菩薩意樂,宜攝取之,不用如來之指示也」。這個意思也很好,如來對菩薩,菩薩開悟、覺悟了,無論用什麼方法攝受衆生、教化衆生都好,佛不幹涉你。你喜歡住像這個娑婆世界,衆生很苦,你憐憫這些衆生,示現種種苦行來幫助他,是好事情。有人不願意看到這苦的,我要這個世界清淨快樂,行,你建造一個極樂世界也好,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佛對于這個世出世間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事情用不著佛來指示,這裏頭含著有這個意思在。像法藏比丘他取的就是清淨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裏示現的,他所取的,就是一個嚴重染汙造業深重的苦的世界,憐憫這些衆生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每個人志趣不一樣,這是悲心重,釋迦牟尼佛悲心重,阿彌陀佛慈心重,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救苦,都是好事情。釋迦牟尼佛將這些罪苦衆生,統統介紹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一個人都不舍,世尊介紹的人他照單全收,沒有一個拒絕的,難得!我們這個世界有叁乘,聲聞、緣覺、菩薩,極樂世界只有一乘,沒有聲聞、沒有緣覺。菩薩還只有法身菩薩,其它的這些權教菩薩沒有,極樂世界全是法身菩薩,大菩薩。我們常常念菩薩摩诃薩,極樂世界全是摩诃薩,菩薩沒有,只有摩诃薩。摩诃薩是大菩薩,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都是這樣的人。我們凡夫到極樂世界也變成法身菩薩,非常不可思議!

  「叁,謂凡于淨土,有報有化。法報高妙,非菩薩之分。唯應自分,宜攝取之。故雲汝自當知」。這是講淨土,有報土,報土是實報莊嚴土;有化,化是應化,這就是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法身、報身太高、太妙,非菩薩之分,一般菩薩達不到,唯應自分,宜攝取之,所以佛告訴他汝自當知。上面峻谛師所說的話,「唯應自分,此之自分,即宗門所謂法身向上事也,故超于菩薩之分。個中義理,非凡情所能解會」。這個小注注得很好,說明法身、報身太高、太妙,爲什麼?必須破無明,無明沒有破,這個境界你不知道。那權小菩薩只能做到不執著、不分別,這是叁乘做到的。不起心不動念那是法報高妙,不是凡人能做到的,那是明心見性他們才行。所以峻谛師講,佛說唯應自分。這個自分就是禅宗裏面講的,法身向上事也,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你自己的事情,這個事情誰都幫不上忙。佛很慈悲,沒法子幫助你,爲什麼?得要你放下起心動念,這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無明必須自己斷,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別人幫不上忙。到極樂世界亦複如是。

  極樂世界裏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這裏面往生的人多,非常非常之多。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不是你自己證得的。但是加持管用,不是說加持不起作用,加持之後,你的智慧、神通、道力幾乎跟法身菩薩平等,這個了不起,自己不要修就得到。可是得到還是要自己修,爲什麼?你不修不是真的得到。所以阿彌陀佛加持,我們要知道,那加持有一定的分寸…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