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平等心是佛心,那就成佛了,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就成佛了。
「是以具縛凡夫但能信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叁句話是《阿彌陀經》上的。具縛凡夫,縛是煩惱,你的煩惱一品都沒斷。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的這種凡夫,只要能相信有世界名爲極樂,真有,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裏兩個有字,重要,真有,不是假有。「深信此兩個有字」,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們這個世界是假的,極樂世界是真的;我們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極樂世界沒有成住壞空;我們這個世界有生老病死,極樂世界沒有生老病死;我們這個世界是無常的,極樂世界是真常的。我們修行的功夫在這裏不得力,到極樂世界就得力了,有佛加持,有諸菩薩加持,這個地方能不去嗎?蕅益大師晚年,自己起了個別號,叫「西有道人」,西是西方,西方真有,他叫西有道人。就是這兩個有,真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深信此兩個有字,「切願往生」,有信、有願,切願,「一向持名」,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執持名號,「即可如願」,你的願就可以滿了,你決定得生,你決定見佛,你決定成佛,「徑登不退」。
「是乃凡愚所同能」,這一句了不起,不是只有大智慧、大德、大能才能往生,什麼都沒有都可以往生,只要你相信,只要肯去,五逆十惡罪也能往生。「若獨言究明自心」,究明自心就是明心見性,那有幾個人能做到?「則唯上智所堪任」,惠能大師講的,那只有上上根人才能做得到。「法藏菩薩于因地中」,這他還沒成佛,還是比丘的身分,發大菩提心、發大願,則稱他爲菩薩。他在修學過程當中,「悲願宏深」,真的是大慈大悲,願力宏深,宏是大。「開顯此他力法門」,開這麼個法門,信願持名,往生淨土,開這個法門。「是以世稱彌陀乃大願之王」,世間人稱阿彌陀佛爲大願王。大願王就是阿彌陀佛,他發四十八願普度衆生,什麼衆生都度。不但有情衆生他度,無情衆生也度,其實無情是我們凡夫知見,以爲是無情,實際上不是的。
一切衆生,沒有一個衆生不具足五蘊,五蘊是色受想行識。我們問問,我們眼前這個桌椅,具不具足五蘊?具足。你能看得見這個桌子,這是色法,這個桌子它會看、它會聽,它懂得人的意思,你知不知道?不知道。我們認爲它不可能,它真的。爲什麼是真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組成這個桌椅的物質是什麼?科學家把這張桌子拿去分析,它到底是什麼組成的。把桌子磨成細粉,磨成微塵,在顯微鏡之下看它,看它是原子、看它是電子、看它是粒子,看到最小的,念老批注裏頭有說到,微中子。微中子多大?是電子,把電子再分,分成多小?分成一百億個,一個電子分成一百億個,那一個叫中微子,它都具足受想行識。這一張桌子、一張椅子它怎麼會不能看?就跟江本博士做水實驗,所有一切現象都會看、會聽,都懂得人的意思。「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華嚴經》上這兩句話說得太好了。它是唯心所現的,它裏頭就有心,就有見聞覺知,凡夫迷了,就把它變成受想行識。在一真法界裏頭叫見聞覺知,在佛的實報莊嚴土,在十法界裏面叫受想行識。
我們明白這樁事情,對于《心經》上解釋明白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是照見那個微中子,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叫五蘊皆空。在那個境界裏頭,所以佛才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真如、自性,就是法身、就是法性。所以普賢菩薩教人「禮敬諸佛」,中國老祖宗教人,《禮記》上頭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沒有一樣不尊敬的。一根汗毛,一粒微塵,對它的恭敬跟對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平等的恭敬心。這是誰?這叫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我們沒有做到,就是我們只對有情衆生恭敬,對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一毛一塵我們沒有恭敬,我們把這個疏忽掉了。而不知道一毛一塵都是心現識變,統統有法性,有法性的就是佛。
再看下面,「又密宗亦是他力門,同屬果教」。大乘八個宗,成佛由叁個門進去,外面是叁個門,裏頭沒有,這叁個門就是覺、正、淨。你看一入佛門,給你授叁皈依,就把這個傳給你,你將來成佛就從這叁個門進去,叁個門,任何一個門都可以。走覺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禅宗、性宗走這個門;這個門要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你進不去。第二個門是正門,正知正見,就是皈依法,法就是正知正見,這個門進去。這個門中下根性都可以,這是漸修,慢慢開悟,就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慢慢來。這是一般人都會成就的,時間很長,這是第二個門。第叁個門是個特別門,淨門,淨而不染。淨土是淨門,走這個門,密宗也是走這個門。所以,密跟淨土統統是修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叁個門,進去之後全部都得到,無論從哪個門進去,從覺門進去,正、淨都得到,正門進去,覺、淨也得到,淨門進去,覺、正都得到。進去之後圓滿成就。沒有進門的時候有覺正淨分別,進去之後就沒有了。這叁門,叁門你看看,一入佛門老師就把它傳授給你,這就是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一生無論修哪個法門,你都不能離開這叁個原則,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叁個認定一個,叁個你都得到。所以密宗也是他力門,同屬果教,換句話說,果教不離開念佛。密宗念不念佛?念佛,他不念佛他不能成就。
「皆是從果起修。此殊勝難思之他力門,正是彌陀悲願至切處」,彌陀的慈悲達到了極處,「亦正是淨密二宗方便究竟處」。但是淨比密還要方便,因爲它兩個都是屬于淨,修清淨心。淨土方便在哪裏?是離開染汙得清淨心,比較容易;密宗是不離染汙在裏頭修清淨心,那很難。我早年親近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密宗是兩個路,一個是成佛,一個是墮地獄,沒有當中的。爲什麼?密那個淨是在染裏頭修淨,這個太難了!你在金銀七寶裏面練什麼?練不貪財。淨土宗是遠離,那個東西我離開它,我修清淨;男女,女色我離開它,我修清淨。密宗不是的,你看密宗的佛像,密宗的阿彌陀佛懷裏頭抱的明妃,阿彌陀佛的像造的抱著明妃。那個清淨叫真清淨,爲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財色名食睡他不離,在裏頭修清淨心,一塵不染,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能不能做到?能做到成佛了。做不到?做不到你幹這個事情下地獄。密太難了!淨是遠離財色名食睡修清淨心,他是擁抱著財色名食睡修清淨心。那是無上的清淨心,我們只有對他仰慕、尊敬、崇拜,不敢學,這是真的。所以密宗修學條件很多,現在都沒有了。
我跟章嘉大師,他沒有教我學密,爲什麼?不夠資格。密宗學密的條件,先要學十年顯教,就是經教,要學十年。十年通過考試,在西藏考試及格,有個學位叫格西,拿到格西的學位才可以開始學密。所以,顯是密的基礎,你沒有這個根基你不能接受,你接受完全毀掉了,這個道理很深。那學佛要不要學密?學佛一定要學,不學密不能成佛。什麼時候學密?什麼時候你登地了,到初地了才開始學,十地菩薩;十地之前沒有資格,十住、十行、十回向沒有資格,你功夫不到。登地,那個定功成就了,七情五欲根本不沾染,根本不起心不動念,他比禅還高,叫真清淨。
所以,我雖然沒有學過,老師把這些常識早年都講給我聽,我了解。我對于密宗尊重,不敢修學,沒有那個定力。別人修學我們也不敢批評,我們是凡夫,不知道人家的功夫。人家真有定功,當然是好事情,沒有定功,他自己會墮落,各人因果各人承當,我們不可以批評。爲什麼?批評是謗佛,密宗是佛傳的,佛所傳的沒有錯,不經過考驗,你怎麼能知道你煩惱斷盡,你心清淨了?考驗就是五欲六塵。我們讀《華嚴經》,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那就是考驗,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接觸。你只有接觸你才能了解,了解是智慧,如如不動是定功,定慧雙修。鬻香長者,這《華嚴經》的一位大德,他修禅定,他禅定在哪裏修?像我們今天講的百貨公司、外國的Mall,那個裏頭去修。你去看、去逛,你看到各式各樣新的産品五花八門,你看,那是智慧,我樣樣都曉得,裏面如如不動,那叫定功。看到這個喜歡、那個喜歡,你定功就沒有了;叫你看,要看叫你不動心,那才叫定功成就。躲在深山裏頭入定,那個定不算定,紅塵裏頭有定,那個定才叫真定。佛法真正禁得起考驗的。
那是什麼?所以顯教基礎重要,徹底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了解,在我面前全是幻相。像看電影、看電視一樣,你不會給它起心動念,爲什麼?你知道它是假的。你要看到這個世界所有現象,就跟電影、電視裏頭表演一樣,你可以欣賞,絕不動心,絕不起心動念。樣樣明了,樣樣不起心、不動念,這才叫成就。這是密的淨跟淨土的淨,淨土是顯教的淨,不一樣的地方,我們要知道,對他們種種行持不批評。我們是凡夫,不知道他是真的是假的,他要是真的,那他是菩薩、他是佛;他是假的,果報他受。我們不謗佛、不謗法、不謗僧,這個要守得嚴,一定要懂得。
我們淨土宗吃素的,素食,密宗是吃肉食。他吃的那些東西,他有本事度牠,度牠超生,你沒有本事你就別吃牠。爲什麼?牠將來找你報仇,冤冤相報。你有本事,我吃了你,超度你,你作佛去了,那牠歡喜,願意供養你,這個道理要懂得。他不是騙人的,跟你說他騙不了人,爲什麼?自己要承擔因果,他怎麼會騙人!當然環境也有關系,你說藏密,他們居住在高原,高原裏頭沒有農産品、沒有蔬菜,他只有牛羊肉生活,這是不得已。不得已,他有功夫超度牠。沒有這個超度的本事,那就結上冤仇,那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密宗也是大慈大悲,也是愛護一切衆生。
現在麻煩在哪裏?麻煩在大家不講教了,麻煩在這裏。章嘉大師也是著作等身,他告訴我…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