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0集) 2012/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3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二十一頁,第四行看起,科判「丁六、願攝所依」,分叁段,第一段「聞睹發願」。請看經文: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
我們看念老的批注。「睹」也是見的意思。《甄解》裏面說,「睹則眼見,見則慧見」。相宗講八識,每個識都有四分,有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相分,都有四分。眼見稱爲睹,慧見就是見分見,見分是推求照察的意思,推求就是分別,它有這個意思在。第六意識,第六識的見分是分別,第七識的見分,執著。雖然兩個意思都有,但有偏重不一樣,第六意識分別的意思多,執著少;末那識的見分執著多,分別少,起作用是同時起作用。這是凡夫。下面引《甄解》,這是日本古時候的淨宗大德,他有《無量壽經》的批注,批注的名字稱爲《甄解》。「睹則眼見,見則慧見。如見分見,取推求照察義。蓋謂睹指眼見,見指慧見,即如唯識中見分所指之見,以推求與照察爲義」。現在經文裏頭說的是『睹見』,「兩者俱備」,這兩種見,眼見跟見分見統統具足。「當爾所時」,這是法藏比丘請求老師世間自在王佛爲他演說跟展示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法藏比丘統統見到了,「目睹心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百一十億不是數目字,是表法的,代表圓滿。密宗以二十一代表圓滿,二百一十億那就是大圓滿,取這個意思。換句話說,過去、現在、未來十方諸佛剎土,他統統都見到了。
未來還沒有到,怎麼會見到?能。現在科學家都告訴我們,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如來在大定當中,我們知道,定中的境界沒有時空,時間、空間的維次都沒有,所以能夠見到過去、能夠見到未來。我們一般講預言,預言能相信嗎?我年輕的時候對這個問題懷疑,跟李老師學經教的時候,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問老師,預言可不可以相信?老師告訴我,世間一般的預言,規規矩矩來說,是從數學推演出來的。中國是《易經》,《易經》是屬于數學,這個裏面推斷出來,要推得很正確,也是正確的;稍稍差一點,結果就不一樣。所以確實是有人存疑。但是定中見到境界,它是現量境界;推演的,數學推演的,是比量境界,定中是現量境界。定中境界決定是正確,但是有沒有變化?給諸位說有。爲什麼?剎那剎那都在變化,定中他那個時候看到的,譬如說昨天看到的,那是昨天的境界,今天?今天變了。他要看今天的也能看到,看到變化。怎麼變的?隨著人的念頭變的。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千變萬化。
我們讀賢首國師的《還源觀》就講得很清楚,我們起心動念周遍法界,念頭才動,無論是善念是惡念,遍法界虛空界這個信息都傳遍了。有功夫的人、有定功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鬼神也知道,鬼神知道的範圍不大,因爲他的定功很小,但是比人高明多了。這些信息傳過來只能參考,不能說是真的,也不能說是假的,必須要到時間事實來印證。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號這是馬雅的預言,這是世界上人都承認馬雅這個族群人非常聰明,他們不是靠定功,他們是數學推演出來的,推演出來的。這個族群,古代在天文裏面,可以說是地球上的族群裏他應該是第一,他的曆法幾千年推得非常正確,這是令人佩服的。它這個長曆到十二月二十一號就沒有了,後面就沒有了。沒有了並不代表世界末日,代表什麼?代表這是個大的循環到這爲止,第二天又一個新的開始。就好像一年,這是臘月叁十,這一年沒有了,明年,明年是第二年的大年初一,是這個意思。但是這個轉移當中,當然可能有變化。變化全在人心,這個我們對佛法要有堅定的信心。佛告訴我們,宇宙之間所有的現象都是心現識變的。誰的心?我們自己的心。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宇宙,相不一樣,起作用不一樣,但是原理是一樣的,原理是自性是相同的,自性是永恒不變的。
學佛的目的一定要知道,學佛最後的目的是什麼?是要明心見性,見性就叫做成佛。這大乘佛法裏頭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土宗要不要明心見性?要。但是淨土宗,你現前煩惱習氣重、業障重,把你的自性蓋覆住了,你迷了,迷失了自性,所以自性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什麼?是煩惱、是習氣,這個東西起作用,所以生活得很辛苦。佛幫助我們破迷起信,對佛法有信心,最重要對自己有信心,然後再相信佛。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彌陀經要解》裏頭講信願行,信他講了六種,第一個是信自己。人要沒有自信心,什麼都學不成,佛很慈悲,幫不上忙。佛能幫誰?自信心很強的人,佛幫得上忙。我們要想成佛,那要堅強的自信心,一定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這個話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又說過,「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在《華嚴》上講的,這一點不錯,我們相不相信?《觀無量壽佛經》上講淨土的原理,理論的依據,佛只說八個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要不相信,我們往生有障礙,也成不了佛。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本來是佛;是心作佛,那就是念佛成佛。
我們念佛的目的,第一個是到極樂世界,那等于是個中途站一樣,我們到那裏。到極樂世界幹什麼?到極樂世界去成佛,這個要知道。是我們自己自家的事情,阿彌陀佛給我們做增上緣。要曉得,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都是屬于自己的,阿彌陀佛、諸佛菩薩給我們做增上緣。我們的信心愈強,力量就愈大,佛菩薩加持能加得上;我們的信心不強,他加的力量就很微薄,就不強。所以佛力加持跟我們自己的信心恰好成正比例,我們有一分信心,他加持一分;我們有十分信心,他加持十分;我們有萬分信心,那他加持萬分,這很不可思議,你說這信心多重要!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講經教學,目的何在?第一個目標就是幫助我們恢複信心。信心是本來有的,迷失了自性,信心也丟掉了,這很可惜,所以佛教導我們把信心找回來。然後第二個目標,幫助我們破迷開悟。覺悟之後才會發願,願是真的。覺悟之後,了解兩個世界的真相,極樂世界的真相,我們現在娑婆世界的真相,都搞清楚、都明白了,你心裏頭自然就有所選擇。都搞清楚了,我選擇到哪裏去,真去得了,不是假的。所以沒有智慧怎麼行!這個一定要知道。世尊苦口婆心教了四十九年,我們不能辜負他。對他所教導的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然後在他四十九年所教的這些法門,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這麼多的經論,我們有所選擇,這是有必要的。
娑婆世界的衆生現在是處于減劫。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候,人的壽命,一般人一百歲。每一百年減少一歲。依照中國曆史上記載,釋迦牟尼佛出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圓寂在周穆王。中國人記載,佛滅度之後到今年叁千零叁十九年。老一代的祖師大德都用這個說法,像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圓瑛法師,他們都用這個老的紀年。一百年減一歲,叁千年減了叁十歲,現在人平均壽命是七十歲,人生七十古來稀。有壽命長的,那是他自己修持有功德,或者他修的有福德,都可能延長壽命。所以壽命雖然是業報,是有一定的,但是可以加減乘除,惡業造多了,壽命就縮短;好事做多了,壽命就延長。你看《了凡四訓》裏頭講得很清楚,了凡先生,那個孔先生給他算命,他的壽命是五十叁歲,他活到七十四歲才走,多活了二十一年,那是他修的福報。他說得很清楚,他求官職、求財富、求兒女,統統都求到,有求必應;沒求壽命,壽命自然延長,那是福德。
那在佛門裏面,佛門裏頭是功德,那個力量更大。我們在佛門裏頭修的是福,還是修的是功,這個自己要清楚。都是善事、都是好事,有自己就是福德,著相了,著相修福就是福德,不著相是功德。做再多的好事,心裏很清淨,像沒做一樣,不把它挂在心上,那是功德;常常念到我做了多少好事,將來有好報,那是福德。福德離不開六道輪回,你的果報是人間天上;福報太大了,人間沒那麼大的福報,就生天。功德不一樣,功德長智慧,幫助你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十法界。所以佛法重視功德,福德雖然講,但是它重視功德。
人要爲苦難衆生著想,阿彌陀佛在因地裏出家做比丘,念念都是爲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裏面的六道衆生。六道衆生太苦了,怎麼樣幫助他離苦得樂,怎麼樣幫助他修行證果,他沒有別的念頭,只有這麼個念頭。所以他念念是功德,行行是功德。他不爲自己,真的是爲正法久住,爲度一切衆生。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不爲自己,爲什麼?沒有自己,你執著有個自己,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諸位曉得,阿羅漢超越輪回了,阿羅漢憑什麼本事?我執破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什麼地位破了身見?給諸位說,小乘須陀洹,初果,初果身見就破了。四果阿羅漢我執破了,佛講兩種執著,我執、法執,我執破了超越六道輪回。但是身見破了,不再執著身是我了,這個證初果須陀洹,雖然沒有離開六道輪回,他決定不墮叁惡道,這是保證。而且在六道裏頭,天上人間只有七次往返,他一定證阿羅漢果,他就出去了。所以初果我們稱他聖人,小聖,這最起碼的小聖,不再搞叁惡道了。經教裏像這些地方我們不能不學習。
如何把身見放下?念念想著衆生,想別人,別想自己,時間久了,身見自然就斷了。不要重視自己的身,這個身體對我們現前來講有用,是個假的東西,借假修真,一定要提升自己的靈性。身是煩惱的源頭,先把這個東西放下,以後斷煩惱就容易了;身不放下,煩惱是無從斷起,它根在。先把根除掉,慢慢再把這些煩惱放下,這是經教裏面教導我們的方法。在大乘,《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一個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五十個,上面還有個等覺。小乘須陀洹相當于大乘初…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