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一集) 2012/1/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3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二十二面,科判「戊二、大願所依」,它分四小科,第一個是「觀察」。我們看經文:
【于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思惟究竟。】
念老居士的批注,說『天人善惡』,「判定善惡之性」,就是善惡的理性,什麼叫善,什麼叫惡,「諸說不一」,古來祖師大德說法不一樣。「茲撮要介紹如下」,現在把它節錄出來,列在下面,提供大家做參考。第一個是《菩薩璎珞經》,《璎珞經》說的。「以順第一義谛爲善,違第一義谛爲惡。經曰:一切衆生識,始起一想住于緣。順第一義谛起名善,背第一義谛起爲惡」。這個地方跟我們說的第一義谛,什麼是第一義谛?丁福保居士編的《佛學大辭典》對于第一義谛的解釋,這是佛門的「術語」。「二谛之一」,二谛就是真谛、俗谛,這是二谛裏頭的一種,叫第一義谛。「對于世俗谛之稱」,對俗谛稱爲真谛,對世俗谛就稱爲第一義谛,那俗谛是第二義谛,這是說第一。「又雲真谛」,名稱很多,也叫「聖谛」,也叫「勝義谛」,又叫做「涅槃」,又叫「真如」,也稱爲「實相」,也稱爲「中道」,又稱爲「法界」,又稱爲「真空」,名字可真多,還有,就不必再舉了,就舉這幾樣讓我們了解。一樁事情說了這麼多名稱,實際上要是我們通常來講,它就是真理,這些全部是真理的名稱。「總以名深妙之真理」,這是第一。谛是什麼意思?「谛者,真實之道理」,它不是假的,它是真的。這個道理在一切法當中,它是第一,所以稱它作第一義谛,第一義。「真實故雲真,爲聖者所見」,明心見性的人才能見到,所以叫做聖。「爲殊勝之妙義」,所以稱爲勝義。這些名稱都有講究的。
《大乘義章》第一卷有這麼個說明,「第一義者,亦名真谛,第一是其顯勝之目」,目就是綱目,特別把它標顯出來,它最殊勝,沒有比它更殊勝的,所以稱之爲第一。所以名爲義,第一義。「真者,是其絕妄之稱」,它不是虛妄的,宇宙之間只有它是真的。佛在經上常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是真的,它不是虛妄。虛妄的是一切相,它能現一切相,它不是一切相。「彼世谛」,世谛是苦集滅道,阿羅漢所證得的,世間法說這是真的。但是跟第一義要是對比,「應名第二」,它就不是真的了。爲什麼?苦集滅道它還是虛妄的,世間人看它是真實的,實際上它是虛妄的,根本沒有這個東西。但是這個聖人才能見到,凡夫見不到。若對真谛來說,世谛就是妄谛。第一義谛若對世谛來說,應該說是出世,世谛是世間法,第一義谛是出世間法,超越世間了。若對俗谛來說,「應名非俗」,它不是俗谛。「若對等谛,應名非等」,等是平等,它這裏頭再找不到一樣東西跟它是平等的,它是至高無上的。所以「立名一一不可返對」。「是故事法」,這一切事,「旦名世谛俗谛等谛」。「理法」,這是說的理,理,「旦名第一義谛乃至真谛」。這是從理上講的,一個從事上講的。世俗從相上講的,第一義是從性上講的。性能生能現,一切法是所生所現,所生所現不是真的,能生能現是真的。所以能生能現稱第一義,所生所現則稱第二義。第二義我們容易懂,是我們的常識;第一義我們就不懂了,我們的常識達不到,它是真理。
我們再看經本,繼續往下看。「經雲第一義谛,即真谛、聖谛、勝義谛、真如、實相、中道等,亦即實際理體」。經裏面所說的,跟《佛學大辭典》所講的意思是一樣的。「谛者」,谛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它是「真實之道理」,是真的、是實在的。真就不是假的,實就不是虛的,所以它是真實的道理。「此道理爲諸法中第一」,因爲它能生能現,它在一切諸法裏頭永恒不變。法是會變的,所生所現的一切法,一切法剎那在變。我們一般人不知道,沒有覺察到,這是說我們粗心大意,因爲它的速度太快,現象非常的微細。這樣的快速,這樣的微細,被現代科學家發現了。近代的叁十年,所謂尖端的科學家,一般稱爲量子力學,他們發現了,觀察的結論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這就是說,現代科學發現的東西,在叁千年前佛已經講過了,比科學家講得還透徹、講得還圓滿。所以佛經裏頭確實有高等的科學。
「若衆生起一念」,這一念「順理體」,隨順法性,這叫善,違背理體,那就叫惡。「此之判定,以理體爲准」,這種判斷是以本性,我們中國人講本性,以這個爲標准。中國人,這是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之前,我們的老祖宗說「本性本善」,跟本性相應的,是善的,與本性不相應的,那就是惡。老祖宗講的本性,就是佛法裏面講的真谛,講的真如、實相、法性、自性,一個意思。所以本性本善。小朋友念的啓蒙的課本《叁字經》,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佛稱這個本善就稱它作佛,佛性、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從自性上來講,佛說了,「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沒有一個不是佛。爲什麼現在變成衆生,現在不是佛了?我們違背了理體,我們現在不是順,我們現在是背,違背理體。不知道性,我們迷了自性,不知道自己有個本性、有個本善,不知道。
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當家做主的是誰?是煩惱、是習氣。我們天天,指揮我們在做事情,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什麼東西?是貪瞋癡慢疑,這個東西是違背自性的。自性裏頭沒有貪瞋癡慢疑,自性裏頭也沒有怨恨惱怒煩,自性裏頭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我們現在完全違背自性,所以活得這麼辛苦,有這麼多災難,道理在此地。自性是圓滿的、是美好的,所以稱它爲第一。自性的性德我們可以說,現在圓滿落實只有一處,西方極樂世界,圓滿落實,其它諸佛剎土也落實,不圓滿。所以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一切諸佛佛土當中排名第一,那就是它圓滿落實。諸佛剎土裏面落實了百分之九十九,還有一分缺陷,只有極樂世界是百分之百的落實。
那我們就要知道,我們想到極樂世界去,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跟第一義相應,也就是說,要跟本性本善相應。中國老祖宗說本善,具體說起來哪些是本善?五倫是本善,五常是本善,四維、八德是本善,千萬年老祖宗的教學,總是圍繞這四個科目沒離開。我們看清朝編的《四庫全書》,這是最大的一部叢書,每本書裏面所說的都不離開這四個原則,離開這四個原則,《四庫全書》不收,不要它。《四庫》的選擇,都是那個時候專家學者有道德、有學問的,他們選擇的,完全是善的,沒有惡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金銀財寶不是寶,留下來的智慧,留下來的經驗,留下來的方法,這是寶,這在《四庫》裏頭。《四庫荟要》,《荟要》是專門給皇上看的,善中之善,精中之精,這是精華,做國家領導人不能不知道。所以這是什麼叫善、什麼叫惡最高的標准。
我們再看第二段,第二段講善惡的標准就低了一層,沒有前面那麼高。前面這個標准是法身菩薩的標准,實報莊嚴土的標准。第二是《唯識論》,「以順益此世他世之有漏無漏行法爲善」,這標准就降下來了,「于此世他世違損之有漏行法爲惡」。這是總綱領,下面是論文,先把這個論的總綱說出來。這個是黃念老,這兩句是黃念老寫的,下面是論,就是《唯識論》的論文。「能爲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爲善」。你看,現在現前是善,將來還是善,這就叫善;如果對現在善,對將來不善,這就是惡。那我們來看科學,科學的發展是對現在善,對將來不善,我們中國老祖宗要不要?不要這個東西。不是中國老祖宗不懂科學,現在這些科學技術老祖宗都知道,爲什麼不發展?因爲它對現前有利益,對將來有害處。老祖宗有智慧,不能幹這個事情。這個比前面標准降下一等,前面是絕對標准,這是相對標准。于現在世不善,于將來世也不善,這是惡,這決定不能做。
我們看看,看我們中國這個現代化,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看起來好像是善,好事。現在我們知道,這樁事情做出來之後,把中國人從前那些倫理道德觀念完全消失掉了,我們付出的代價不值得。要幹什麼事情?把傳統文化複興起來,那是大善!傳統文化複興起來的時候,人民生活會不會提升?會提升,沒有副作用。這個事情我們有實驗可以做證明,我們過去在廬江做了叁年文化活動,地方上的經濟統統提升,都帶動起來。文化帶動經濟是正面的、是好的,文化哪有不帶動經濟的道理?肯定帶動!當時我跟地方領導、書記、縣長談到這個事情,我說傳統文化只要一複興,尤其是我們能夠有聯合國這個平臺做宣傳,對全世界宣傳,換句話說,全世界的人都想來看、都想來學習。所以我就告訴地方的幹部,我說廬江縣不要發展工業,工業是染汙,我們不要它。我們發展什麼?發展觀光旅遊,服務業,多蓋一些小旅館,多發展飲食文化,讓他們到這兒來,住得很好、吃得很好,到這兒來學習。
因爲這些人到廬江來,他不是觀光旅遊的,他是來學東西,來學中國傳統文化的。來看到這個小鎮爲什麼這麼和諧?人爲什麼這麼好?他來學這個東西的。全世界的人,這些專家學者乃至于領導人都想來學,我們把他招待好、服務好,這個行業就賺錢,經濟全部帶起來了。你說廬江湯池小鎮,老百姓家裏,他都會搞一個,收拾個房間,幹幹淨淨的,招待客人。客人願意住他家裏,了解當地人民生活,他不願意住旅館,你收多少費用,他付給你,家家收入都提高。家裏做一點當地的小吃,讓這些客人,這外國人感覺得很舒服、很歡喜,立刻就帶動。所以,汙染的東西我們都不要。廬江我那個時候告訴他們,種蔬菜,有機蔬菜,讓人家吃得安心,感到舒適。稻米,我們從別的省我們向他買,我們專門種蔬菜。就傳到全世界去了,我們跟聯合國産生這個關系的時候就有這個方便,好事情馬上傳到全世界。
齊老居士在永…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