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一集) 2012/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3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二十二面,科判「戊二、大愿所依」,它分四小科,第一个是「观察」。我们看经文:
【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
念老居士的批注,说『天人善恶』,「判定善恶之性」,就是善恶的理性,什么叫善,什么叫恶,「诸说不一」,古来祖师大德说法不一样。「兹撮要介绍如下」,现在把它节录出来,列在下面,提供大家做参考。第一个是《菩萨璎珞经》,《璎珞经》说的。「以顺第一义谛为善,违第一义谛为恶。经曰: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这个地方跟我们说的第一义谛,什么是第一义谛?丁福保居士编的《佛学大辞典》对于第一义谛的解释,这是佛门的「术语」。「二谛之一」,二谛就是真谛、俗谛,这是二谛里头的一种,叫第一义谛。「对于世俗谛之称」,对俗谛称为真谛,对世俗谛就称为第一义谛,那俗谛是第二义谛,这是说第一。「又云真谛」,名称很多,也叫「圣谛」,也叫「胜义谛」,又叫做「涅槃」,又叫「真如」,也称为「实相」,也称为「中道」,又称为「法界」,又称为「真空」,名字可真多,还有,就不必再举了,就举这几样让我们了解。一桩事情说了这么多名称,实际上要是我们通常来讲,它就是真理,这些全部是真理的名称。「总以名深妙之真理」,这是第一。谛是什么意思?「谛者,真实之道理」,它不是假的,它是真的。这个道理在一切法当中,它是第一,所以称它作第一义谛,第一义。「真实故云真,为圣者所见」,明心见性的人才能见到,所以叫做圣。「为殊胜之妙义」,所以称为胜义。这些名称都有讲究的。
《大乘义章》第一卷有这么个说明,「第一义者,亦名真谛,第一是其显胜之目」,目就是纲目,特别把它标显出来,它最殊胜,没有比它更殊胜的,所以称之为第一。所以名为义,第一义。「真者,是其绝妄之称」,它不是虚妄的,宇宙之间只有它是真的。佛在经上常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是真的,它不是虚妄。虚妄的是一切相,它能现一切相,它不是一切相。「彼世谛」,世谛是苦集灭道,阿罗汉所证得的,世间法说这是真的。但是跟第一义要是对比,「应名第二」,它就不是真的了。为什么?苦集灭道它还是虚妄的,世间人看它是真实的,实际上它是虚妄的,根本没有这个东西。但是这个圣人才能见到,凡夫见不到。若对真谛来说,世谛就是妄谛。第一义谛若对世谛来说,应该说是出世,世谛是世间法,第一义谛是出世间法,超越世间了。若对俗谛来说,「应名非俗」,它不是俗谛。「若对等谛,应名非等」,等是平等,它这里头再找不到一样东西跟它是平等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所以「立名一一不可返对」。「是故事法」,这一切事,「旦名世谛俗谛等谛」。「理法」,这是说的理,理,「旦名第一义谛乃至真谛」。这是从理上讲的,一个从事上讲的。世俗从相上讲的,第一义是从性上讲的。性能生能现,一切法是所生所现,所生所现不是真的,能生能现是真的。所以能生能现称第一义,所生所现则称第二义。第二义我们容易懂,是我们的常识;第一义我们就不懂了,我们的常识达不到,它是真理。
我们再看经本,继续往下看。「经云第一义谛,即真谛、圣谛、胜义谛、真如、实相、中道等,亦即实际理体」。经里面所说的,跟《佛学大辞典》所讲的意思是一样的。「谛者」,谛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它是「真实之道理」,是真的、是实在的。真就不是假的,实就不是虚的,所以它是真实的道理。「此道理为诸法中第一」,因为它能生能现,它在一切诸法里头永恒不变。法是会变的,所生所现的一切法,一切法剎那在变。我们一般人不知道,没有觉察到,这是说我们粗心大意,因为它的速度太快,现象非常的微细。这样的快速,这样的微细,被现代科学家发现了。近代的三十年,所谓尖端的科学家,一般称为量子力学,他们发现了,观察的结论跟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这就是说,现代科学发现的东西,在三千年前佛已经讲过了,比科学家讲得还透彻、讲得还圆满。所以佛经里头确实有高等的科学。
「若众生起一念」,这一念「顺理体」,随顺法性,这叫善,违背理体,那就叫恶。「此之判定,以理体为准」,这种判断是以本性,我们中国人讲本性,以这个为标准。中国人,这是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之前,我们的老祖宗说「本性本善」,跟本性相应的,是善的,与本性不相应的,那就是恶。老祖宗讲的本性,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真谛,讲的真如、实相、法性、自性,一个意思。所以本性本善。小朋友念的启蒙的课本《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佛称这个本善就称它作佛,佛性、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从自性上来讲,佛说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没有一个不是佛。为什么现在变成众生,现在不是佛了?我们违背了理体,我们现在不是顺,我们现在是背,违背理体。不知道性,我们迷了自性,不知道自己有个本性、有个本善,不知道。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当家做主的是谁?是烦恼、是习气。我们天天,指挥我们在做事情,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什么东西?是贪瞋痴慢疑,这个东西是违背自性的。自性里头没有贪瞋痴慢疑,自性里头也没有怨恨恼怒烦,自性里头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我们现在完全违背自性,所以活得这么辛苦,有这么多灾难,道理在此地。自性是圆满的、是美好的,所以称它为第一。自性的性德我们可以说,现在圆满落实只有一处,西方极乐世界,圆满落实,其它诸佛剎土也落实,不圆满。所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一切诸佛佛土当中排名第一,那就是它圆满落实。诸佛剎土里面落实了百分之九十九,还有一分缺陷,只有极乐世界是百分之百的落实。
那我们就要知道,我们想到极乐世界去,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跟第一义相应,也就是说,要跟本性本善相应。中国老祖宗说本善,具体说起来哪些是本善?五伦是本善,五常是本善,四维、八德是本善,千万年老祖宗的教学,总是围绕这四个科目没离开。我们看清朝编的《四库全书》,这是最大的一部丛书,每本书里面所说的都不离开这四个原则,离开这四个原则,《四库全书》不收,不要它。《四库》的选择,都是那个时候专家学者有道德、有学问的,他们选择的,完全是善的,没有恶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金银财宝不是宝,留下来的智慧,留下来的经验,留下来的方法,这是宝,这在《四库》里头。《四库荟要》,《荟要》是专门给皇上看的,善中之善,精中之精,这是精华,做国家领导人不能不知道。所以这是什么叫善、什么叫恶最高的标准。
我们再看第二段,第二段讲善恶的标准就低了一层,没有前面那么高。前面这个标准是法身菩萨的标准,实报庄严土的标准。第二是《唯识论》,「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法为善」,这标准就降下来了,「于此世他世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这是总纲领,下面是论文,先把这个论的总纲说出来。这个是黄念老,这两句是黄念老写的,下面是论,就是《唯识论》的论文。「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你看,现在现前是善,将来还是善,这就叫善;如果对现在善,对将来不善,这就是恶。那我们来看科学,科学的发展是对现在善,对将来不善,我们中国老祖宗要不要?不要这个东西。不是中国老祖宗不懂科学,现在这些科学技术老祖宗都知道,为什么不发展?因为它对现前有利益,对将来有害处。老祖宗有智慧,不能干这个事情。这个比前面标准降下一等,前面是绝对标准,这是相对标准。于现在世不善,于将来世也不善,这是恶,这决定不能做。
我们看看,看我们中国这个现代化,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看起来好像是善,好事。现在我们知道,这桩事情做出来之后,把中国人从前那些伦理道德观念完全消失掉了,我们付出的代价不值得。要干什么事情?把传统文化复兴起来,那是大善!传统文化复兴起来的时候,人民生活会不会提升?会提升,没有副作用。这个事情我们有实验可以做证明,我们过去在庐江做了三年文化活动,地方上的经济统统提升,都带动起来。文化带动经济是正面的、是好的,文化哪有不带动经济的道理?肯定带动!当时我跟地方领导、书记、县长谈到这个事情,我说传统文化只要一复兴,尤其是我们能够有联合国这个平台做宣传,对全世界宣传,换句话说,全世界的人都想来看、都想来学习。所以我就告诉地方的干部,我说庐江县不要发展工业,工业是染污,我们不要它。我们发展什么?发展观光旅游,服务业,多盖一些小旅馆,多发展饮食文化,让他们到这儿来,住得很好、吃得很好,到这儿来学习。
因为这些人到庐江来,他不是观光旅游的,他是来学东西,来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来看到这个小镇为什么这么和谐?人为什么这么好?他来学这个东西的。全世界的人,这些专家学者乃至于领导人都想来学,我们把他招待好、服务好,这个行业就赚钱,经济全部带起来了。你说庐江汤池小镇,老百姓家里,他都会搞一个,收拾个房间,干干净净的,招待客人。客人愿意住他家里,了解当地人民生活,他不愿意住旅馆,你收多少费用,他付给你,家家收入都提高。家里做一点当地的小吃,让这些客人,这外国人感觉得很舒服、很欢喜,立刻就带动。所以,污染的东西我们都不要。庐江我那个时候告诉他们,种蔬菜,有机蔬菜,让人家吃得安心,感到舒适。稻米,我们从别的省我们向他买,我们专门种蔬菜。就传到全世界去了,我们跟联合国产生这个关系的时候就有这个方便,好事情马上传到全世界。
齐老居士在永…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