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二集)  2012/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3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二十三页最后一行:

  「四、天台宗立六种善恶:一,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报尽,还堕于三恶道,故亦为恶」。上一次我们学到此地,今天再从这开始,因为这是一大段,解释经文,『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解释这段经文的。天台智者大师所说的,讲六种善恶。第一种人天之善,这个我们很容易懂,在佛法里头就是五戒十善;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些也是称性,都是属于性德。但是我们人是凡夫,不是圣人,于性德没有办法体会到那么深。如果我们能够遵守,这一生幸福美满是可以达到的,家庭幸福、事业顺利、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真能做得到,但是没有办法出六道轮回,所以说这是人天的善事。这个人天福报尽了,寿命到了,这一转世,恶道是很有可能去的,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只要不出六道轮回,我们在三恶道的时间肯定长,为什么?我们冷静细心观察自己,起心动念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百法明门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就很透彻,与善相应的心所有十一个,与恶相应的心所有二十六个,这就是说什么?我们讲人的性,这不是本性,是习性,人从习性上来讲恶念比善念多。什么叫恶念?为自己就是恶念,谁不为自己?谚语还有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自己好像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有没有说错?这个话实在是不能说它对,也不能说它错,我们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不出轮回总是有麻烦,不出轮回肯定习性当家做主,就是恶多善少,我们言语是口业,身体的造作是身业,这三方面都是为自己的多,为别人少,为自己是私,为别人是公。

  尤其是近代这一、二个世纪,我们中国人把老祖宗的教诲疏忽。上一次我在日本讲经,日本法师告诉我们,四百年前日本的寺院都讲经教学,他们丢掉四百年了。因为他们接触西方文化比我们早,我们中国人比较保守,西方文化是从日本传到中国来的。我们疏忽了两百年,两百年至少有八、九代!今天我们许许多多做的错事情,能怪我们吗?佛慈悲,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先人无知」,我们的前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没教给我们,我们今天干坏事不能怪我们,「殊无怪也」。佛的心量大,没有人教你,你做坏事情责备你这个不忍心。如果有人教,知错你再知法犯法,这个有罪;我不知法,犯了,这个要原谅的,佛这个教诲正确,讲得太好了。

  所以今天社会动荡,地球灾变这么多,用什么方法来挽救?教育。这是中国老祖宗最拿手的,也是最高明的,在全世界找不到像中国这些老祖宗。他们自古以来,这个古我的估计至少一万多年前,那个时候虽然没有文字,不能说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化,这是讲不通的,他有文化。我的想法,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一定是远古老祖宗世世代代相传,传下来的。我们的文字发明到现在,大概四千五百年。我们从孔子修学的态度能够看出来,孔子是圣人不会骗人,那是个老实人,《论语》里头记载,他说他自己修学的态度,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两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讲,白话来解,述而不作,就是他一生没有自己的创作、没有自己的发明,没创作发明。他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统统是古圣先贤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所以述而不作。他是个老实人,我们今天可以这样说他,他老实、好学、真干,这六个字孔子做到了,做到了是圣人。信而好古,他对于古圣先贤的东西他相信,一点都不怀疑,欢喜古圣先贤的教诲,好就是欢喜,完全是遵循古圣先贤教诲,他也成了圣人。

  所以中国古时候圣贤人,你细细去看他,全都是老实、好学、真干,把所学的东西统统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孔老夫子很难得,他那个时候有文字了,把古圣先贤传下来的这些话、这些教训,用文字写出来流传给后世,我们今天才能看到,所以他也是集大成者。这个工作了不起,让前人的好东西不至于散失,世世代代的传下去。所以后人尊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这大成就是集大成,也就是今天我们讲会集。我们这部经,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五种原译本的会集本。黄念祖居士这个批注也是会集的,他从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古大德注疏里头,会集这一部批注,这都是集大成的工作,集得太好了,受惠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前一代,前一代这个本子还没有流通,出来了没人知道,没人流通,所以许许多多出家、在家没有看到这个本子。我们看到这个本子,我们是第一代,非常幸运。

  中国一万多年前老祖宗传的五伦,实际上只是二十个字,我相信传十万年也不会传错。我传你,你传他,一代一代传过去只有二十个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你说这二十个字能传错吗?传十万年也不会传错。五常就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四维是四个字,礼义廉耻,八德是八个字,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你说这个东西能传错吗?不可能的事情,到孔子把它用文字写出来而已,没有写出来是口传,不会传错的。当时人人都遵守,国家也提倡,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尧舜他们才正式设立一个主管教育的官员,以前没人管,政府就正式成立了教育部,派了个人去当部长,是从尧舜他们开始的。这个官叫司徒,徒是徒弟、学生,这个官的名字叫司徒,就是国家主管教育的,主管全国教育的。他的名字叫契,契约的契,名字只有这一个字,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这是最早的国家设立这么一个官,有这么一个人来负责教育。

  中国人对教育非常重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世世代代,国家都把教育摆在最重要的一个施政项目,在行政组织里面,教育摆在第一。古时候宰相下面只有六个部,事情没有现在这么繁杂,六部里头头一个叫礼部,部长称尚书,礼部尚书就是教育部长。等于说宰相下面六个部哪个部长最大?教育最大,他摆在第一。宰相有事不能视事,不能执行业务的时候由礼部尚书代理,他就代表宰相。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想到,中国自古以来,是教育挂帅,国家所有一切设施都是为教育服务的,所以这个国家几千年来长治久安。我们读历史,每个朝代政权建立,大概都有一百五十年到二百年天下太平,这么长的时间,这在外国找不到,西方历史上没有。改朝换代是个动乱的时期,时间都不是很长,这个政权建立,国家领导人寻求老祖宗治国的方法,全是把教育摆第一。

  中国在古代真正执行教学的不是政府,是家庭。中国是家学,比政府管得更认真。因为政府视这学生跟我没有亲属关系,家里头都是我自己的儿孙,都是侄子、侄孙,都是这些人,是我一家人,亲骨肉,我怎么能不关心、不好好教他!不一样,这个我们要懂得。中国教育是家学,因为中国人的家是不分家。你看我们现在家谱,家谱五代这一行一条,那是什么?那是一个家。到第六代人太多了,好,再分一支出去。五代同堂这样的家庭,普通人家大概都有三百人左右,人丁不旺的也会有两百人,人丁兴旺的五、六百人,七、八百人,这很正常的。这么大的一个家族,要是没有秩序,那家不就乱掉了。所以中国人生下来,让这个小孩就要训练他有个观念,他这一生要为家,不能为他自己、不能为他的父母,要为我这个家族做出贡献。这个思想跟外国人就不一样,中国人有天下的观念,胸襟很开阔,从小就不许可你有小心量,你有自私自利,这个不许可的。

  所以一个家有家道,家道就是伦理,我们可以说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家道,是家里面的道德观念,任何一个家庭都要遵守的。有家规,规是规矩,《弟子规》是共同的家规,除这个之外,每一家还有自己的家规,为什么?它行业不一样。譬如他家是做官的,世世代代做官的,他订的规约跟经商的、务农的当然不一样。所以《弟子规》里头一百一十三桩事,那是共同的、必修的,你自己的家规都记在家谱里头。有家学,家学就是学校,学校不是对外人的,是自己家里头的,我这个家族的学校。小孩六、七岁可以上学了就进学堂,到十二、三岁这个家学教的阶段差不多就够了。学习成绩优秀的去参加国家的考试,国家考试如果考取,选拔之后,国家给你俸禄,也就是给你生活费用,你一生国家养你,欢迎你从政,是国家培养各个阶层的行政干部。给你的俸禄虽然不多,但是你生活不成问题。在那个时候,你去看《了凡四训》就看到,了凡先生考取了秀才,每年国家可以给他差不多九十多石米,够生活,九十多石米。他这个收入是交给家庭,他有收入,国家年年都会给他。所以这是中国重视读书人,读书人真正考取秀才之后国家就养他,希望他参加更高等的考试,考举人、考进士。考到举人就有资格做地方官,就是县市长,你有这个资格,考取进士那地位更高,国家干部是这么培养起来的。国家有学校,县有县学,一个省有省学,中央有国子监,都是像现在的党校一样,是为国家培养从政的这些人员。所以它的基础都是家学,家学绝对不会离开这四个科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无论是哪一个学派,儒家、道家,中国是三教九流,都必须要遵守这四个科目。

  清朝乾隆编了一套大丛书,将中国的图书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这就是《四库全书》。任何一本书不能够远离这四科。如果与这四科相违背的都不要,《四库》不收;《四库》收进去,决定里头内容是讲伦理道德,《四库》才收。这样重视文化、重视教育,这个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今天做中国人,不要骄傲,骄傲不好,做中国人我们感到非常光荣,我们很幸运,这个国家民族千万年来是道德仁义起家的。《易经》上说得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世间灾难再多,我们老祖宗…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