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积的德太大,我们这个族群绝对不会灭亡,这个我们要有信心。「积不善之家」,那个问题就严重,我们是积善之家,我们现在搞不善也不过就两百年。两百年,前一百年还不错,最严重的是最近这一百年,不至于灭亡。老祖宗还是关爱后代,灾难是有,那是什么?惩罚你,小孩不听话惩罚你,这是有限度的,这个我们要有信心。能够把老祖宗东西找回来,问题就解决了,社会可以安定,世界可以和谐。这些我们都能够看得到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政府现在提倡《群书治要》,我们就能看出中国未来的前途。《群书治要》确实是一本好书,这一部书编辑不简单,唐朝开国一些专家学者他们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在中国古籍里头、群书里头去挑选,总共挑选了六十五种。从一万多种书里头,八万多卷里面挑选六十五种,精中之精,这精华。然后从这六十五种书里头,再精挑细选唐太宗所需要的,他要什么?修身齐家治国要这些教训,把这里头再挑出来总共五十万字,这是国宝。在中国失传了一千年,那是唐朝,日本在中国的留学生他们带回去,中国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在《唐书.艺文志》里头、《宋史》,宋元明清都没有看到这个书的名字,没有记载,日本人带回去。一直到乾隆让位给他的儿子嘉庆皇帝,他做太上皇,嘉庆皇帝登基,日本对中国送的礼物,叫进贡,里面有这一套书,这个书才再回到中国来,才被人发现。
我们在序文里面看到,从日本传到中国来的不超过十套,所以知道的人不多,看到的人就更少了。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印了两次,一次是用日本原本,另外一次是重新排版。这两套书大概印的数量也不多,我们想象当中,顶多印一千册了不得!民国年间,几乎中国社会都是战乱,早年军阀割据,以后对日抗战八年,所以这些典籍也都流失了。我知道有这本书没见过,我是讲经的时候提到,居然有同学这有心人他们替我找到,这两种都找到了,商务印书馆印的两种找到。祖宗之德,三宝加持,我看到如获至宝,因为看这个书,我拿在手上一翻,好像没人看过是新的,但是很旧了,八、九十年前,纸都很脆了。因为不像有人读过的样子,里头没有圈点,页数没有折迭,是没有用过的书。我赶快找世界书局给我印一万套,这就不会失传了。
更难得的,又找到《国学治要》,这书我不知道,但是我想了多少年,总想了十几年。怎么想的?就是《四库全书》、《四库荟要》那么大的分量从哪里看起?没法子看。所以我就想有没有人,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人,从这《四库》里头去节录,就像《群书治要》这个方法节录精华,节录出一套东西,让我们有入门的路子。那一套书,确实编书的人他们看到过《群书治要》,就是用这种理念做出来的,一共八册,那是什么?《四库全书》入门,《四库全书》的一把钥匙,这个太难得了。他们只找到一部给我,已经很破旧了,里面书都脆了,但是还好,字没有伤到,文字没有伤到,那赶快印,不赶快印那个书不能保存,再过几年它变成粉,所以我们也印了一万套。确实欢喜,无量的欢喜!我把这两样东西印了两万套,我的使命就完了,交给后代去了,底下一代的人有入门的路子,我们好好的来学经教求生净土,这是我们自己的大事,所以这是好事。人天善虽然好,但是要想到将来还会堕三恶道,那这就不是好事,故亦为恶。好的标准前面说过,现在善,将来善,以后永远都善,这是好事,但是这个好事很不容易做到。
第二个「二乘之善」,这是出世间法,声闻、缘觉这二乘,他们「能离三界之苦,故名善」。他们有本事超越六道轮回,不再受轮回之苦,我们人天比不上,这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为恶」,他自己是没问题,可是不能帮助别人,那这还是不善,他的善不圆满,他还有欠缺,所以不能算是尽善尽美。第三个「小乘菩萨之善,慈悲兼济故是善」,小乘菩萨他能够自行化他。「然未断一毫之烦恼,故名为恶」,他的烦恼习气没有断,这个烦恼是指见思烦恼,二乘菩萨他行菩萨道,如果见思烦恼不断,他连六道都超越不了,还不如阿罗汉。但是他有慈悲心,他能行菩萨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他真干。这个我们一定要搞得很清楚,烦恼习气没断不是真正大乘,故名为恶,就是有善有恶。
第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思之烦恼,是为善」。通教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确实他们见思烦恼断了,换句话说,他超越六道轮回,他们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但堕于二边」,二边是什么?空有二边,多半他们执着空,所以「不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中道之理他不知道,无明烦恼一品也没断,这是恶。这些人的境界他们住在四圣法界,不在六道,四圣是声闻、缘觉、菩萨、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六道是释迦牟尼佛的秽土。这些人跟人天比那他是大善,他很了不起,要跟实报土里菩萨比他就是恶,他就不是善。第五「别教菩萨之善」,这愈讲就愈高了,「见中道之理,是善」,他不偏空,也不偏有,空有二边不着,这是见到真理。「然犹为隔历之中道,不能见圆教圆融之妙中」,这就是别教不如圆教的地方,圆教圆融之妙中他没有见到。他见到是什么?二边不立的中道,既不偏有,也不偏空,空有二边都不着,这难得!空有二边都不着,实际上它还是相对的,你看空有二边是一边,它中道又是一边,还是对立的。不像圆教,圆教的中道没有对立的,圆教怎么讲?二边不立,中道不存,那是真的中,叫妙中。你二边合并这一边,你再立个一边,你还是对立,这就是别教不如圆教的地方。它跟圆教比就不是善,它是恶。
下面讲到第六,「圆教菩萨之善。圆妙之理,是至极之善」。这里头有两个意思,第一个「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为恶」,要随顺,不能违背,随顺是善,违背是恶,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达此圆理为善,着之为恶」,达是通达,非常清楚、非常明了,你不能执着,你要执着有就是恶。底下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这是天台家的名言,「着圆尚为恶,况复其余」,你要着圆就是恶,着圆是什么?你还有执着,你没有见性。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没执着,大开圆解的人没执着,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的人没执着。没有执着的人他超越十法界,四圣法界里头人执着应该都断,阿罗汉都断了,但是习气没断。事上执着断掉,确实超越六道轮回,事上断了但是习气没断,习气很难断,阿罗汉有习气。习气断掉他提升,他不叫阿罗汉,他叫辟支佛。阿罗汉断执着,有习气;辟支佛断见思的习气,他有尘沙烦恼;尘沙烦恼断掉是菩萨,但是他还有尘沙的习气;尘沙习气断掉,他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他就成佛了。这个佛天台大师称他为相似即佛,就是他很像佛,他不是真佛。为什么?佛跟凡夫在大乘里面的标准,用真心是佛,用妄心是凡夫。
十法界里面的佛用的是妄心,跟我们用的是一个心。为什么他称佛?佛经里面所说的他全做到了,戒定慧三学他真干。但是他是用妄心干的,用阿赖耶做到的,没能够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那个转过来他就是真佛,他就不是假佛,用真心,不用妄心。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十法界就没有了,他超越,他到一真法界去,就是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他到那去了。那个里面的人是大菩萨,我们叫摩诃萨,他不是菩萨,是摩诃萨。这些人你看看,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叫妙中。这是我们说的,他有没有个妙中的念头?没有,他什么念头都没有,全放下了。可是无明的习气还没断尽,所以一真法界里头还有阶级,《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个阶级,你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个,再上去等觉四十一个阶级。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阶级!所以实报土里头的阶级我们要搞得很清楚,这个阶级不能说有,为什么?他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阶级!不能说无,为什么?他那个无明习气厚薄不一样,实报庄严土之所以能存在,就靠无始无明习气,无始无明习气断尽实报土就没有,就不见了。就像六道、像十法界一样,超越就不见了。
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报土有相,它也是虚妄的,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它就没有了,没有了到哪里去?到常寂光去了。常寂光没相,常寂光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常寂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没有离开常寂光,但是我们不知道常寂光存在。因为不是物质现象,我们前五识缘不到它,眼看不见它、耳听不到它、鼻嗅不到它、舌尝不到它、身接触不到它,前五识接触不到。它不是心理现象,第六识、第七识缘不到它,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着缘不到它。它不是自然现象,阿赖耶的见分也缘不到它,它真的存在。那是什么?那就是自性,那就是真如,那就是诸法实相。怎样才能见到它?佛在经教里告诉我们,「唯证方知」,你证到你就知道,怎么证?一切都放下就证得了。
释迦牟尼佛证得了,在菩提树下,惠能大师证得了。你看惠能大师证得的时候,给我们描绘自性是什么样子,他也说了二十个字,那二十个字就是惠能大师的博士论文,五祖马上就通过,衣钵就给他。他没错,自性确实是如他所说的,第一个「本自清净」,我们经题上「清净」,从来没有染污过,堕阿鼻地狱也不会染污到,这真的不是假的。经上常说的染污是什么?染污是妄心,妄心里头有染污,真心里头没有,真心是佛。所以释迦才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从真心讲不是本来是佛吗?你本自清净,还是清净,没有沾染一丝毫。「本不生灭」,不生不灭;「本自具足」,具足的什么?世尊在《华严经》说出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具足就具足这个。你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你什么都不欠缺。所以明心见性重要,见性之后你一样都不缺,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