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積的德太大,我們這個族群絕對不會滅亡,這個我們要有信心。「積不善之家」,那個問題就嚴重,我們是積善之家,我們現在搞不善也不過就兩百年。兩百年,前一百年還不錯,最嚴重的是最近這一百年,不至于滅亡。老祖宗還是關愛後代,災難是有,那是什麼?懲罰你,小孩不聽話懲罰你,這是有限度的,這個我們要有信心。能夠把老祖宗東西找回來,問題就解決了,社會可以安定,世界可以和諧。這些我們都能夠看得到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政府現在提倡《群書治要》,我們就能看出中國未來的前途。《群書治要》確實是一本好書,這一部書編輯不簡單,唐朝開國一些專家學者他們用了好幾年的時間,在中國古籍裏頭、群書裏頭去挑選,總共挑選了六十五種。從一萬多種書裏頭,八萬多卷裏面挑選六十五種,精中之精,這精華。然後從這六十五種書裏頭,再精挑細選唐太宗所需要的,他要什麼?修身齊家治國要這些教訓,把這裏頭再挑出來總共五十萬字,這是國寶。在中國失傳了一千年,那是唐朝,日本在中國的留學生他們帶回去,中國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在《唐書.藝文志》裏頭、《宋史》,宋元明清都沒有看到這個書的名字,沒有記載,日本人帶回去。一直到乾隆讓位給他的兒子嘉慶皇帝,他做太上皇,嘉慶皇帝登基,日本對中國送的禮物,叫進貢,裏面有這一套書,這個書才再回到中國來,才被人發現。
我們在序文裏面看到,從日本傳到中國來的不超過十套,所以知道的人不多,看到的人就更少了。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印了兩次,一次是用日本原本,另外一次是重新排版。這兩套書大概印的數量也不多,我們想象當中,頂多印一千冊了不得!民國年間,幾乎中國社會都是戰亂,早年軍閥割據,以後對日抗戰八年,所以這些典籍也都流失了。我知道有這本書沒見過,我是講經的時候提到,居然有同學這有心人他們替我找到,這兩種都找到了,商務印書館印的兩種找到。祖宗之德,叁寶加持,我看到如獲至寶,因爲看這個書,我拿在手上一翻,好像沒人看過是新的,但是很舊了,八、九十年前,紙都很脆了。因爲不像有人讀過的樣子,裏頭沒有圈點,頁數沒有折疊,是沒有用過的書。我趕快找世界書局給我印一萬套,這就不會失傳了。
更難得的,又找到《國學治要》,這書我不知道,但是我想了多少年,總想了十幾年。怎麼想的?就是《四庫全書》、《四庫荟要》那麼大的分量從哪裏看起?沒法子看。所以我就想有沒有人,能不能找到這樣的人,從這《四庫》裏頭去節錄,就像《群書治要》這個方法節錄精華,節錄出一套東西,讓我們有入門的路子。那一套書,確實編書的人他們看到過《群書治要》,就是用這種理念做出來的,一共八冊,那是什麼?《四庫全書》入門,《四庫全書》的一把鑰匙,這個太難得了。他們只找到一部給我,已經很破舊了,裏面書都脆了,但是還好,字沒有傷到,文字沒有傷到,那趕快印,不趕快印那個書不能保存,再過幾年它變成粉,所以我們也印了一萬套。確實歡喜,無量的歡喜!我把這兩樣東西印了兩萬套,我的使命就完了,交給後代去了,底下一代的人有入門的路子,我們好好的來學經教求生淨土,這是我們自己的大事,所以這是好事。人天善雖然好,但是要想到將來還會墮叁惡道,那這就不是好事,故亦爲惡。好的標准前面說過,現在善,將來善,以後永遠都善,這是好事,但是這個好事很不容易做到。
第二個「二乘之善」,這是出世間法,聲聞、緣覺這二乘,他們「能離叁界之苦,故名善」。他們有本事超越六道輪回,不再受輪回之苦,我們人天比不上,這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爲惡」,他自己是沒問題,可是不能幫助別人,那這還是不善,他的善不圓滿,他還有欠缺,所以不能算是盡善盡美。第叁個「小乘菩薩之善,慈悲兼濟故是善」,小乘菩薩他能夠自行化他。「然未斷一毫之煩惱,故名爲惡」,他的煩惱習氣沒有斷,這個煩惱是指見思煩惱,二乘菩薩他行菩薩道,如果見思煩惱不斷,他連六道都超越不了,還不如阿羅漢。但是他有慈悲心,他能行菩薩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他真幹。這個我們一定要搞得很清楚,煩惱習氣沒斷不是真正大乘,故名爲惡,就是有善有惡。
第四「通教叁乘之善。叁乘同斷見思之煩惱,是爲善」。通教的叁乘聲聞、緣覺、菩薩,確實他們見思煩惱斷了,換句話說,他超越六道輪回,他們在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裏聲聞、緣覺、菩薩,這叁乘。「但墮于二邊」,二邊是什麼?空有二邊,多半他們執著空,所以「不見別教中道之理,未斷一分之無明」。中道之理他不知道,無明煩惱一品也沒斷,這是惡。這些人的境界他們住在四聖法界,不在六道,四聖是聲聞、緣覺、菩薩、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這些人跟人天比那他是大善,他很了不起,要跟實報土裏菩薩比他就是惡,他就不是善。第五「別教菩薩之善」,這愈講就愈高了,「見中道之理,是善」,他不偏空,也不偏有,空有二邊不著,這是見到真理。「然猶爲隔曆之中道,不能見圓教圓融之妙中」,這就是別教不如圓教的地方,圓教圓融之妙中他沒有見到。他見到是什麼?二邊不立的中道,既不偏有,也不偏空,空有二邊都不著,這難得!空有二邊都不著,實際上它還是相對的,你看空有二邊是一邊,它中道又是一邊,還是對立的。不像圓教,圓教的中道沒有對立的,圓教怎麼講?二邊不立,中道不存,那是真的中,叫妙中。你二邊合並這一邊,你再立個一邊,你還是對立,這就是別教不如圓教的地方。它跟圓教比就不是善,它是惡。
下面講到第六,「圓教菩薩之善。圓妙之理,是至極之善」。這裏頭有兩個意思,第一個「順實相之圓理爲善,背之爲惡」,要隨順,不能違背,隨順是善,違背是惡,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達此圓理爲善,著之爲惡」,達是通達,非常清楚、非常明了,你不能執著,你要執著有就是惡。底下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是天臺家的名言,「著圓尚爲惡,況複其余」,你要著圓就是惡,著圓是什麼?你還有執著,你沒有見性。真正明心見性的人沒執著,大開圓解的人沒執著,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的人沒執著。沒有執著的人他超越十法界,四聖法界裏頭人執著應該都斷,阿羅漢都斷了,但是習氣沒斷。事上執著斷掉,確實超越六道輪回,事上斷了但是習氣沒斷,習氣很難斷,阿羅漢有習氣。習氣斷掉他提升,他不叫阿羅漢,他叫辟支佛。阿羅漢斷執著,有習氣;辟支佛斷見思的習氣,他有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掉是菩薩,但是他還有塵沙的習氣;塵沙習氣斷掉,他是十法界裏面的佛,他就成佛了。這個佛天臺大師稱他爲相似即佛,就是他很像佛,他不是真佛。爲什麼?佛跟凡夫在大乘裏面的標准,用真心是佛,用妄心是凡夫。
十法界裏面的佛用的是妄心,跟我們用的是一個心。爲什麼他稱佛?佛經裏面所說的他全做到了,戒定慧叁學他真幹。但是他是用妄心幹的,用阿賴耶做到的,沒能夠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那個轉過來他就是真佛,他就不是假佛,用真心,不用妄心。所以十法界裏面的佛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十法界就沒有了,他超越,他到一真法界去,就是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他到那去了。那個裏面的人是大菩薩,我們叫摩诃薩,他不是菩薩,是摩诃薩。這些人你看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叫妙中。這是我們說的,他有沒有個妙中的念頭?沒有,他什麼念頭都沒有,全放下了。可是無明的習氣還沒斷盡,所以一真法界裏頭還有階級,《華嚴經》上講四十一個階級,你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個,再上去等覺四十一個階級。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階級!所以實報土裏頭的階級我們要搞得很清楚,這個階級不能說有,爲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階級!不能說無,爲什麼?他那個無明習氣厚薄不一樣,實報莊嚴土之所以能存在,就靠無始無明習氣,無始無明習氣斷盡實報土就沒有,就不見了。就像六道、像十法界一樣,超越就不見了。
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土有相,它也是虛妄的,無始無明習氣斷幹淨它就沒有了,沒有了到哪裏去?到常寂光去了。常寂光沒相,常寂光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常寂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沒有離開常寂光,但是我們不知道常寂光存在。因爲不是物質現象,我們前五識緣不到它,眼看不見它、耳聽不到它、鼻嗅不到它、舌嘗不到它、身接觸不到它,前五識接觸不到。它不是心理現象,第六識、第七識緣不到它,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緣不到它。它不是自然現象,阿賴耶的見分也緣不到它,它真的存在。那是什麼?那就是自性,那就是真如,那就是諸法實相。怎樣才能見到它?佛在經教裏告訴我們,「唯證方知」,你證到你就知道,怎麼證?一切都放下就證得了。
釋迦牟尼佛證得了,在菩提樹下,惠能大師證得了。你看惠能大師證得的時候,給我們描繪自性是什麼樣子,他也說了二十個字,那二十個字就是惠能大師的博士論文,五祖馬上就通過,衣缽就給他。他沒錯,自性確實是如他所說的,第一個「本自清淨」,我們經題上「清淨」,從來沒有染汙過,墮阿鼻地獄也不會染汙到,這真的不是假的。經上常說的染汙是什麼?染汙是妄心,妄心裏頭有染汙,真心裏頭沒有,真心是佛。所以釋迦才告訴我們「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從真心講不是本來是佛嗎?你本自清淨,還是清淨,沒有沾染一絲毫。「本不生滅」,不生不滅;「本自具足」,具足的什麼?世尊在《華嚴經》說出來,「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本自具足就具足這個。你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你什麼都不欠缺。所以明心見性重要,見性之後你一樣都不缺,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