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二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二集)  2012/1/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3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二十叁頁最後一行:

  「四、天臺宗立六種善惡:一,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報盡,還墮于叁惡道,故亦爲惡」。上一次我們學到此地,今天再從這開始,因爲這是一大段,解釋經文,『于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思惟究竟』,解釋這段經文的。天臺智者大師所說的,講六種善惡。第一種人天之善,這個我們很容易懂,在佛法裏頭就是五戒十善;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裏面,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些也是稱性,都是屬于性德。但是我們人是凡夫,不是聖人,于性德沒有辦法體會到那麼深。如果我們能夠遵守,這一生幸福美滿是可以達到的,家庭幸福、事業順利、社會和諧、天下太平,真能做得到,但是沒有辦法出六道輪回,所以說這是人天的善事。這個人天福報盡了,壽命到了,這一轉世,惡道是很有可能去的,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只要不出六道輪回,我們在叁惡道的時間肯定長,爲什麼?我們冷靜細心觀察自己,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百法明門論》裏面跟我們講得就很透徹,與善相應的心所有十一個,與惡相應的心所有二十六個,這就是說什麼?我們講人的性,這不是本性,是習性,人從習性上來講惡念比善念多。什麼叫惡念?爲自己就是惡念,誰不爲自己?諺語還有所謂「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人爲自己好像是應該的,天經地義的。有沒有說錯?這個話實在是不能說它對,也不能說它錯,我們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不出輪回總是有麻煩,不出輪回肯定習性當家做主,就是惡多善少,我們言語是口業,身體的造作是身業,這叁方面都是爲自己的多,爲別人少,爲自己是私,爲別人是公。

  尤其是近代這一、二個世紀,我們中國人把老祖宗的教誨疏忽。上一次我在日本講經,日本法師告訴我們,四百年前日本的寺院都講經教學,他們丟掉四百年了。因爲他們接觸西方文化比我們早,我們中國人比較保守,西方文化是從日本傳到中國來的。我們疏忽了兩百年,兩百年至少有八、九代!今天我們許許多多做的錯事情,能怪我們嗎?佛慈悲,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先人無知」,我們的前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教給我們,我們今天幹壞事不能怪我們,「殊無怪也」。佛的心量大,沒有人教你,你做壞事情責備你這個不忍心。如果有人教,知錯你再知法犯法,這個有罪;我不知法,犯了,這個要原諒的,佛這個教誨正確,講得太好了。

  所以今天社會動蕩,地球災變這麼多,用什麼方法來挽救?教育。這是中國老祖宗最拿手的,也是最高明的,在全世界找不到像中國這些老祖宗。他們自古以來,這個古我的估計至少一萬多年前,那個時候雖然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字就沒有文化,這是講不通的,他有文化。我的想法,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一定是遠古老祖宗世世代代相傳,傳下來的。我們的文字發明到現在,大概四千五百年。我們從孔子修學的態度能夠看出來,孔子是聖人不會騙人,那是個老實人,《論語》裏頭記載,他說他自己修學的態度,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兩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講,白話來解,述而不作,就是他一生沒有自己的創作、沒有自己的發明,沒創作發明。他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統統是古聖先賢的東西,不是自己的東西,所以述而不作。他是個老實人,我們今天可以這樣說他,他老實、好學、真幹,這六個字孔子做到了,做到了是聖人。信而好古,他對于古聖先賢的東西他相信,一點都不懷疑,歡喜古聖先賢的教誨,好就是歡喜,完全是遵循古聖先賢教誨,他也成了聖人。

  所以中國古時候聖賢人,你細細去看他,全都是老實、好學、真幹,把所學的東西統統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孔老夫子很難得,他那個時候有文字了,把古聖先賢傳下來的這些話、這些教訓,用文字寫出來流傳給後世,我們今天才能看到,所以他也是集大成者。這個工作了不起,讓前人的好東西不至于散失,世世代代的傳下去。所以後人尊稱孔子爲大成至聖先師,這大成就是集大成,也就是今天我們講會集。我們這部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五種原譯本的會集本。黃念祖居士這個批注也是會集的,他從八十叁種經論,一百一十種古大德注疏裏頭,會集這一部批注,這都是集大成的工作,集得太好了,受惠的是我們這一代人。前一代,前一代這個本子還沒有流通,出來了沒人知道,沒人流通,所以許許多多出家、在家沒有看到這個本子。我們看到這個本子,我們是第一代,非常幸運。

  中國一萬多年前老祖宗傳的五倫,實際上只是二十個字,我相信傳十萬年也不會傳錯。我傳你,你傳他,一代一代傳過去只有二十個字,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你說這二十個字能傳錯嗎?傳十萬年也不會傳錯。五常就五個字,仁義禮智信,四維是四個字,禮義廉恥,八德是八個字,孝悌忠信仁愛和平,你說這個東西能傳錯嗎?不可能的事情,到孔子把它用文字寫出來而已,沒有寫出來是口傳,不會傳錯的。當時人人都遵守,國家也提倡,我們在曆史上所看到的,堯舜他們才正式設立一個主管教育的官員,以前沒人管,政府就正式成立了教育部,派了個人去當部長,是從堯舜他們開始的。這個官叫司徒,徒是徒弟、學生,這個官的名字叫司徒,就是國家主管教育的,主管全國教育的。他的名字叫契,契約的契,名字只有這一個字,我們在曆史上看到的。這是最早的國家設立這麼一個官,有這麼一個人來負責教育。

  中國人對教育非常重視,「建國君民,教學爲先」。所以世世代代,國家都把教育擺在最重要的一個施政項目,在行政組織裏面,教育擺在第一。古時候宰相下面只有六個部,事情沒有現在這麼繁雜,六部裏頭頭一個叫禮部,部長稱尚書,禮部尚書就是教育部長。等于說宰相下面六個部哪個部長最大?教育最大,他擺在第一。宰相有事不能視事,不能執行業務的時候由禮部尚書代理,他就代表宰相。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想到,中國自古以來,是教育挂帥,國家所有一切設施都是爲教育服務的,所以這個國家幾千年來長治久安。我們讀曆史,每個朝代政權建立,大概都有一百五十年到二百年天下太平,這麼長的時間,這在外國找不到,西方曆史上沒有。改朝換代是個動亂的時期,時間都不是很長,這個政權建立,國家領導人尋求老祖宗治國的方法,全是把教育擺第一。

  中國在古代真正執行教學的不是政府,是家庭。中國是家學,比政府管得更認真。因爲政府視這學生跟我沒有親屬關系,家裏頭都是我自己的兒孫,都是侄子、侄孫,都是這些人,是我一家人,親骨肉,我怎麼能不關心、不好好教他!不一樣,這個我們要懂得。中國教育是家學,因爲中國人的家是不分家。你看我們現在家譜,家譜五代這一行一條,那是什麼?那是一個家。到第六代人太多了,好,再分一支出去。五代同堂這樣的家庭,普通人家大概都有叁百人左右,人丁不旺的也會有兩百人,人丁興旺的五、六百人,七、八百人,這很正常的。這麼大的一個家族,要是沒有秩序,那家不就亂掉了。所以中國人生下來,讓這個小孩就要訓練他有個觀念,他這一生要爲家,不能爲他自己、不能爲他的父母,要爲我這個家族做出貢獻。這個思想跟外國人就不一樣,中國人有天下的觀念,胸襟很開闊,從小就不許可你有小心量,你有自私自利,這個不許可的。

  所以一個家有家道,家道就是倫理,我們可以說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家道,是家裏面的道德觀念,任何一個家庭都要遵守的。有家規,規是規矩,《弟子規》是共同的家規,除這個之外,每一家還有自己的家規,爲什麼?它行業不一樣。譬如他家是做官的,世世代代做官的,他訂的規約跟經商的、務農的當然不一樣。所以《弟子規》裏頭一百一十叁樁事,那是共同的、必修的,你自己的家規都記在家譜裏頭。有家學,家學就是學校,學校不是對外人的,是自己家裏頭的,我這個家族的學校。小孩六、七歲可以上學了就進學堂,到十二、叁歲這個家學教的階段差不多就夠了。學習成績優秀的去參加國家的考試,國家考試如果考取,選拔之後,國家給你俸祿,也就是給你生活費用,你一生國家養你,歡迎你從政,是國家培養各個階層的行政幹部。給你的俸祿雖然不多,但是你生活不成問題。在那個時候,你去看《了凡四訓》就看到,了凡先生考取了秀才,每年國家可以給他差不多九十多石米,夠生活,九十多石米。他這個收入是交給家庭,他有收入,國家年年都會給他。所以這是中國重視讀書人,讀書人真正考取秀才之後國家就養他,希望他參加更高等的考試,考舉人、考進士。考到舉人就有資格做地方官,就是縣市長,你有這個資格,考取進士那地位更高,國家幹部是這麼培養起來的。國家有學校,縣有縣學,一個省有省學,中央有國子監,都是像現在的黨校一樣,是爲國家培養從政的這些人員。所以它的基礎都是家學,家學絕對不會離開這四個科目,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無論是哪一個學派,儒家、道家,中國是叁教九流,都必須要遵守這四個科目。

  清朝乾隆編了一套大叢書,將中國的圖書做了一次大規模的整理,這就是《四庫全書》。任何一本書不能夠遠離這四科。如果與這四科相違背的都不要,《四庫》不收;《四庫》收進去,決定裏頭內容是講倫理道德,《四庫》才收。這樣重視文化、重視教育,這個國家長治久安。我們在今天做中國人,不要驕傲,驕傲不好,做中國人我們感到非常光榮,我們很幸運,這個國家民族千萬年來是道德仁義起家的。《易經》上說得好,「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個世間災難再多,我們老祖宗…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