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0集▪P3

  ..續本文上一頁經圓滿了,黃念老的批注圓滿了,我們這個科判,加上科判,真是無量的歡欣,這部經可以流傳于後世。確實這部經真能夠普度衆生往生淨土,圓成佛道。但是認知的人不多,認識的人、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就擔任流通的使命。

  在過去,我沒有看到這個本子,沒有看到這個批注。李炳南老居士在臺灣講過一遍,他有眉注。這個本子老師給我了,我依他的眉注講過十遍。看到念老批注之後,他注得太好了,所以我在前年清明節,我把《華嚴經》暫停了,發心講這個批注,《淨土大經解演義》,去年九月十八圓滿,一共講了一千二百個小時。這第一遍完成了,接著講第二遍,第二遍我們把科判會進去了,就成爲《大經科注》,批注完全用黃念老的。將來我再找時間,把它重新再整理一下,變成一個完善的本子。我發願我今後活一年就講一遍,一天四個小時,標准的時間是一千二百個小時到一千叁百個小時,這一部可以講完,一年講一部。如果再能活十年,講十部,講十遍,我就心滿意足了。這部大經對全世界修淨宗的人會有很大的幫助。真的把淨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會真信,真想去,你會認真念佛,決定得生淨土,好!其它的東西我沒有學不要緊,到極樂世界再學。到極樂世界無量壽,有的是長時間,比世間自在王佛的壽命還長,他只有四十二劫,不算很長,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經教,到極樂世界統統可以完成。所以在此地我就萬緣放下,連佛法也放下,專修這部經,專講這部經,專修這個法門,給大家做個好樣子,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我們繼續往下面看,「或疑法藏比丘在因地中,何能遍見十方諸佛淨妙國土」。這是假設提這個問題,或者有人懷疑,有人要問。「答曰,《法集經》雲」,這是引經,這不是黃念老自己說的。《法集經》上說,「菩薩摩诃薩,得彼諸佛如來天眼」,得佛加持。「又《大智度論》曰:天眼徹視,則不動而遍至。十方不來,比丘亦不往。如佛天眼故,十方國土皆悉一時睹見也」。你看這用經來注。「據上經論」,《大智度論》是論,《法集經》是經,根據經論上所說的。「可知法藏菩薩摩诃薩,承世間自在王如來威神加被,得如佛之天眼」,佛把天眼加持給你,你的天眼跟佛沒有兩樣。「故能不動而遍見十方」,他要不要到十方去參訪?不需要,十方世界自然影現在他面前。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都在面前看到了,不必要親自到那邊去,你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于佛說國土皆悉睹見」,你全見到了。

  見到之後,『起發無上殊勝之願』,起也是發的意思。「更無有上,是曰無上。殊勝者,事之超絕希有者,曰殊勝」。下面引《會疏》,《會疏》說的,「無有此上,故雲無上。超勝諸願,故曰殊勝。謂莊嚴無上故,受樂無上故,光壽無上故,名號無上故,生因無上故,利益無上故。是總四十八願大體」。你看全是經論。《會疏》是古大德的批注,《無量壽經》的批注。這種解釋讓人歎爲觀止,不能不佩服。《會疏》這是《無量壽經》批注的名稱,這是日本祖師作的。無有此上,就是說十方諸佛剎土跟極樂世界去比,沒有超過極樂世界的,極樂世界變成最上,所以稱爲無上。下面舉幾個例子。超勝諸願,諸佛如來因地都發大願,沒有不發願的,但是願不圓滿、不究竟,阿彌陀佛的願究竟圓滿。他想得太周到了,不是憑空想象,他是親眼看到二百一十億佛剎,等于說他去參觀、他去考察,取人之長,舍人之短,來建立極樂世界,他是有根據的。所以極樂世界也是集大成,集一切諸佛剎土裏面最精華的、最美好的,他統統要;十方世界裏面有缺憾的、缺陷的,有不善的,統統避免,不要,所以他的極樂世界就變成第一殊勝。不是在家裏閉門造車。他這個願不是自己隨便發的,是看到這個好,我要;那個不好,我不要,統統都有憑有據。這是殊勝。

  莊嚴無上,莊嚴是精美。受樂無上,哪個世界沒有受苦受樂?只有他這個世界,只有受樂,沒有受苦。光壽無上,光表智慧,壽表壽命,無量壽,佛無量壽,所有往生的人個個都是無量壽。名號無上,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經上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我們要相信,要真念。生因無上,生因就是信願持名,太簡單,無論男女老幼、賢愚不肖,只要相信,只要願意往生,肯念佛,個個都成就。利益無上,極樂世界四土叁輩九品,我們往生到哪一個階層?善導大師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總在遇緣不同」。我們今天遇到的緣殊勝,這種經本真叫《無量壽經》的善本,第一善本,這樣的批注,這是最殊勝的緣。依照最殊勝的緣,那我們將來往生肯定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身分?等覺菩薩,不是等覺也是十地,法雲地的菩薩,這一步登天,所以利益無上。是總四十八願大體。所以這部經如果說太長,沒有時間來受持,你就受持第六品,第六品就是四十八願,最好包括批注,這是取《無量壽經》的精華,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再看第二段,「大願所依」。你看看,這個大願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依什麼發的,統統講清楚、講明白,你才會相信。絕對不是阿彌陀佛閉門造車,自己在家裏想,不是的,他有憑有據。這裏頭分四小段,第一個「觀察」。

  【于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思惟究竟。】

  徹底來思考。『彼』就是二百一十億佛國土,二百一十億代表的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剎土,裏面的依正莊嚴,哪些是善,哪些是不善,國土哪些是粗俗,哪些是精妙。『思惟究竟』,徹底去研究、去思考,哪些該取,哪些該舍,我這個極樂世界哪些我要,哪些我不要,這有憑有據。

  我們看念老的批注,『天人善惡』。「判定善惡之性,諸說不一。茲撮要介紹如下」。許多經論、祖師大德看法不一致,統統都抄在這個地方,讓學習的人自己去選擇,好!第一,「《菩薩璎珞經》」,這個裏面有說,「以順第一義谛爲善,違第一義谛爲惡。經曰:一切衆生識,始起一想住于緣。順第一義谛起名善,背第一義谛起爲惡」。什麼是第一義谛?前面學過,這裏頭底下有舉例子,「經雲第一義谛」,第一義谛就是「真谛、聖谛、勝義谛、真如、實相、中道等」,也就是本經所說的「實際理體」。本經有叁個真實,真實之際就是實際的理體。由此可知,我們簡單的來說,那就是性德,真如就是自性、就是法性。

  與性德相應的,這個是善;與性德不相應的,那就是惡。哪些是與性德相應的?性德之善是自然的,不是人爲的,不是哪個製造的、哪個發明的、哪個人建立的,不是,是自然的。佛講,我們中國老祖宗也講,中國老祖宗告訴我們人性本善,這個善的意思跟此地善是一個道理,同樣的境界。順第一義谛是善。哪些東西順第一義谛?五倫是道,五常是德,道德順第一義谛。五倫的核心是父子有親,這就是親愛。父子親愛是天性,沒有人教,不是哪個人發明、哪個人製造的,不是。你細心去觀察,最明顯能夠覺察出來的是嬰兒,叁、四個月,你去看他,他一點染汙都沒有。你看父母對他的愛,他對父母的愛,雖然他不會說話,你看他的眼睛、表情,他的動作表情,對父母那分愛,這是天性。中國傳統文化就把這個定爲中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都是從這個愛發揚光大出來的,性德,那是第一義谛。

  所以用什麼方法來落實?那就是教育。于是中國老祖宗講求胎教,母親懷孕的時候就要教小孩,小孩在懷孕這十個月裏頭,他雖然還沒出世,母親的情緒他感覺到,母親的動作他感覺到,母親的言語他感覺到。因此中國懷孕之禮,這母親懷孕的時候,都學周文王的母親,這十個月當中,眼不見惡色,眼不看到不喜歡的東西,決定不能看殺生,不能看偏邪的東西,心要端正、心要慈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傲慢的話不能說,一舉一動都要如理如法,胎兒端正,生下來好養,他所禀受的是正氣。這個母親對兒女的愛護,從懷孕那天開始。

  小孩出生了,古人講的一千天,就是從出生到叁歲,這一千天是紮根教育。教什麼?給諸位說,教《弟子規》。《弟子規》不是教他念的,他還不會說話,《弟子規》是父母做出來給他看,他會看、他會聽、他會模仿。父母把《弟子規》在家庭做到,因爲父母的父母還在,都是一家,每天早晚朝暮如何奉事父母,讓小孩都看見,他就學會了。所以叁歲就小大人一樣,他什麼都懂,沒有邪念、沒有私心,是這樣培養成的。六、七歲上學了,上學是老師教。老師也是身教,不是言教,是身教,就是要做出榜樣來給他看,怎麼樣孝順父母,怎麼樣尊重師長。尊重師長是父母教小孩的,孝順父母是老師教導學生的,把這個小孩教成人,根紮穩。

  我們今天這種教育在中國丟掉兩百年了,現在都非常陌生,完全不懂。這個不懂不能怪現在人,佛在《無量壽經》上講得好,說什麼?「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你的父母不知道,你的祖父母也不知道,你的曾祖父母也不知道,高祖父母也不知道,知道這個事情至少要往上面去七、八代他才知道,丟掉這麼久了。所以他做了錯事情不要責怪他,丟得太久了。現在我們要把傳統東西找回來,也要兩百年,丟了兩百年,再找回來也要兩百年,這要有耐心。決定不可以怪責現在人,他很可憐,他沒有學到,從小沒有人教。佛非常慈悲,說這幾句話,教導我們看到現在任何人,無論犯什麼樣的過失,都不可以責怪于他,爲什麼?他沒有受過教育。他受過教育犯過失,要責備他、要處罰他;沒有人教他,他做錯了事情怎麼辦?原諒他。所以今天整個世界,不是局部,全世界的人都沒人教,這一定要懂。

  我在國外有國家領導人跟我見面的時候問我這些問題,今天的社會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我的回答很簡單,不是中國人說的,英國人說的,湯恩比說的,湯恩比博士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外國人講的,不是中國…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