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0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信位的菩萨,他们断证的功夫是平等的,都是把身见放下了,不再执着身是自己。但是大乘智慧比小乘高,大乘听经闻法学教,所以智慧比小乘高,断烦恼的功夫是平等的。这也就是说,大乘修行进步快,小乘比较慢。我们对佛法里一些基础的常识要认识清楚,对我们会很有帮助。

  法藏比丘,我们在这些经论上确实有根据,是佛在经上说的,应该说他早已经成佛了,他是倒驾慈航,应化在西方极乐世界,建立极乐国土。那不是为自己,是为了接引一切众生。他的范围很大,上面从等觉菩萨,下面到无间地狱的众生,他统统接引,到极乐世界圆满菩提,在极乐世界证得究竟的果位。全为众生,没有为自己。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这个世界,一生他给我们表演,那些表演都得要学习。他出生在国王的家庭,身分是太子,这是继承王位的。十九岁出家修行,王位舍弃、不要了,去做个苦行僧,十方去参学。印度在那个时候是宗教之国,也是哲学之国,印度学派几乎都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家,他去参访、去学习,学了十二年。印度人,古印度人,非常重视禅定,佛经里面所讲的四禅八定是婆罗门教的,释迦牟尼佛统统用上了,这是世间的禅定,佛全收了,也用四禅八定来教弟子。你能得四禅八定,六道里的事情你就很清楚,为什么?你统统见到了。禅定里头没有空间维次,这个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现量境界。你看到二十八层天,你看到无间地狱,六道里面那就是释迦牟尼佛报土,三千大千世界,你没有一样不知道。

  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四禅八定一定学得很出色,印度人修定也就到此为止。世尊他示现一个知识分子,年轻好学,四禅八定对他不能满意,六道是搞清楚了,究竟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以外还有没有世界?像这些问题在当时没有人能回答。所以佛知道那个不究竟,于是放弃参学,学了十二年放弃了,在菩提树下入定。菩提树是以后的称呼,印度人称毕钵罗树,他在这个树下示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以后称这个树叫菩提树。这什么意思,我们要去体会。十九岁离开家,放下烦恼障;三十岁放下求学,是放下所知障,是不是这样的?菩提树下入定成功了,入更深的禅定,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就是一般讲成佛了。

  成佛之后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的,教学四十九年,天天说经讲道,没有一天休息。他的身分是老师的身分,我们今天称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跟他什么关系?师生的关系,我们自称为弟子,那是我们的本师,佛陀教育的创始人。这关系搞清楚、搞明白,你从他一生的行谊来看,他是一个教育家,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有爱心。不但教,他把他所教的做出来给我们看,这个难得,这种老师到哪去找!把他一生所教的,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统统演出来给我们看,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最后走的时候还告诉后人,当时阿难尊者提了四个问题,其中有一条,佛在,我们依佛为老师,佛不在了,我们这些人依谁为老师?佛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能持戒,对佛的教诫认真去奉行,等于佛在世,佛没离开你;第二句话,「以苦为师」,生活苦一点好。为什么?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你才真的放得下;如果贪图享受,麻烦大了,你的烦恼都起来了,佛所教导你的东西你决定得不到。很有道理。

  释迦牟尼佛一生没建道场,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以他老人家的身分、地位、影响,建个道场太容易了,当时在家皈依弟子有十六大国王,谁都能建个道场给他,供养他,他不要。国王的花园别墅,大臣的、大富长者的,皈依他的人太多了,请他去讲经,他也接受,但是他不要。你看祇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都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佛在那里讲经。用现在的话说,佛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讲完了走了,还给你。有好处,这些弟子们不会有贪心,不会想佛走了之后,这个道场是我的,这个念头就坏了。佛的道场都是借用的,不用了还给主人。所以弟子们心都在道上,没有妄想,这是正确的。佛教传到中国来,虽然有寺院庵堂,但是要晓得,那个时候道场是国家的,不是私人的,国家建的,叫十方丛林、十方道场。你出家,正规受了戒的,到任何道场去挂单学习,他都欢迎,他都不拒绝你。不像现在,现在道场要看人情,喜欢就接待你,不喜欢就不接受,一餐饭都不给你吃,跟从前不一样。所以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一生不建道场,这个用意多深。佛是真正帮助你成道,不帮助你作恶,不帮助你堕落,把这些缘统统给你断掉。你想佛多慈悲,做如是的示现,我们要能体会到佛的心。

  在这个时代,印光大师了不起,他老人家一再嘱咐我们,《文钞》里说了多少次,末法时期修行要学着放下,建道场建小道场,就是茅蓬,同学不要超过二十个人,真正志同道合。我们净土宗,要学慧远大师,这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的初祖。你看他老人家当年在庐山建一个念佛堂,东林念佛堂,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个人,大家真正发愿,我们一起在这里念佛求生净土。道场以虎溪为界,不越过这个界线。一百二十三个统统往生,这还得了吗?大圆满!那个时候净土的经论只有一部《无量寿经》,《观经》跟《阿弥陀经》没有翻出来,我们想想应该是传到中国,翻译没有完成,所以远公大师只是依《无量寿经》。我们看到《西方确指》这本书,那也就是个报告,觉明妙行菩萨,他的小道场只有八个人,志同道合在一起修行,八个人统统往生,这叫大圆满。印光大师这个意思就是这样的,教我们建小道场,志同道合,最好不超过二十人。为什么?容易维护,生活简单,有几个护法来护持就足够了,你心是定的,不攀缘。道场大了要开销,怎么维护?一有攀缘的心,自己道业这一生就不能成就,修一点福而已,道业不能成就。印祖慈悲到极处,对我们非常关怀,教导我们。

  正法久住,不能不知道讲经教学重要。讲经,尤其要好好的听经,多听。各宗各派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专门选一样自己喜欢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才能成就。否则的话,你的一生,你学得很多、学得很杂,心力分散,时间也分散,所谓是样样都通样样松,没有一样你专精。不如一生专学一门,这一门你成为世界之冠,全世界第一,这有大成就。一门通了,门门都通。虽然门门通,还坚持这一门,这是什么?这是大慈大悲,做榜样给后人看,告诉成功的秘诀就在此地。开悟哪有不通?修学的目的决定在开悟,不是别的。悟后起修,你的方向、你的目标不会错,你这一生决定有成就,念佛往生净土上品上生,出家佛弟子应该如是。

  最难得的,我们能得到这个会集本,这是不可思议,百千万劫难遭遇。没有这个本子,你要去读五种原译本,你把五种原译本找来看看,很难、很麻烦。所以会集有必要。王龙舒做的会集意思不完整,为什么?原译本有五种,王龙舒只看到四种,唐译的这个本子他没看到,所以不圆满。魏默深虽然是五种原译本都看到了,这个本子取舍不当,很多重要的经文他漏掉了,应该取的他疏忽了,所以不能称为善本。他的本子比王龙舒的本子好,这是真的,但是五种原译本里头的精华,依然不是完全具足。所以到民国年间,夏莲居老居士做第三次的会集,才把过去这个本子的缺失统统补过来,字字句句都有根据,都用的是原译本的文字。这个是会集必须要遵守的规矩,不能自己用自己的意思把字换掉了,不可以,一定要用原译本的原文。

  这个批注里头,黄念祖居士把每一句经文出在哪一部经上,都给我们写出来了,告诉字字句句是有根据的,太难得了!黄念老的批注稀有难逢。是不是他自己做批注?不是。他有智慧,如果他自己写一本批注,别人不相信。尤其现在人喜欢批评,你算老几,你是个居士,你怎么能解释这个经?肯定有人反对。所以他有智慧,他也是会集,集注。你看它里面,你每一段看,都是经论的批注,古来祖师大德的批注,他把它会在一起,会集批注。用了多少经论?八十三种,八十三部经论,用这个来批注,你没话说,佛说的;一百一十种过去祖师大德的批注,不是我说的,这个祖师说的,那个祖师说的。这个了不起!我们看他一部批注,等于说看了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古大德的注疏,这还有什么话讲!批注字字句句也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用心良苦,我们要能体会到。

  我们联络上的时候在美国,他在美国住了一个月,时间不长,我也忙着弘法,没有法子见面。他回北京,我那边经讲完之后,我就到北京去看他,一见如故。在那个时候,弘扬会集本的就是我们两个人,他在国内,我在海外。他把他的批注送给我,我问他,你有没有版权?他说你问这个干什么?没有版权,我就翻印,有版权当然我不敢印你的。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所以我在台湾就印了一万套。非常欢喜!他能够搜集这么多的资料。我去看他,他住的房间只有我们摄影棚一半大,只有这里一半大,摆一张床、一张小桌子,另外堆的就是这些书。我看了之后叹为观止,我说这些书你从哪里来的?你怎么会找得这么齐全?三宝加持,不是人能找到的,找到这么多的好材料。他日夜不断的去看,里面哪些可以解释《无量寿经》经文的,都把它挑出来,编成这套批注。有智慧!这师徒二人了不起的人,夏莲居,夏莲居是他的老师,他们到这个世间来就是干这桩事情的,这桩事情干圆满了,他就离开了。

  当年慈舟法师有这部经的科判,他把慈舟法师科判送给我,我也怕失传,印在这个原本上。这是会集最初的版本,里面一共分三十七品,应该过去的想法是三十七道品,分三十七品。慈舟法师当时讲这部经就用这个本子,所以我把科判印在前面,留着做纪念。我做的这个科判是以慈舟法师的科判做底本,再把它详细分科。这个科判完成之后,我送给赵朴老,朴老看了欢喜。《无量寿经》会集本,…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