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0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信位的菩薩,他們斷證的功夫是平等的,都是把身見放下了,不再執著身是自己。但是大乘智慧比小乘高,大乘聽經聞法學教,所以智慧比小乘高,斷煩惱的功夫是平等的。這也就是說,大乘修行進步快,小乘比較慢。我們對佛法裏一些基礎的常識要認識清楚,對我們會很有幫助。

  法藏比丘,我們在這些經論上確實有根據,是佛在經上說的,應該說他早已經成佛了,他是倒駕慈航,應化在西方極樂世界,建立極樂國土。那不是爲自己,是爲了接引一切衆生。他的範圍很大,上面從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的衆生,他統統接引,到極樂世界圓滿菩提,在極樂世界證得究竟的果位。全爲衆生,沒有爲自己。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這個世界,一生他給我們表演,那些表演都得要學習。他出生在國王的家庭,身分是太子,這是繼承王位的。十九歲出家修行,王位舍棄、不要了,去做個苦行僧,十方去參學。印度在那個時候是宗教之國,也是哲學之國,印度學派幾乎都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家,他去參訪、去學習,學了十二年。印度人,古印度人,非常重視禅定,佛經裏面所講的四禅八定是婆羅門教的,釋迦牟尼佛統統用上了,這是世間的禅定,佛全收了,也用四禅八定來教弟子。你能得四禅八定,六道裏的事情你就很清楚,爲什麼?你統統見到了。禅定裏頭沒有空間維次,這個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現量境界。你看到二十八層天,你看到無間地獄,六道裏面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報土,叁千大千世界,你沒有一樣不知道。

  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四禅八定一定學得很出色,印度人修定也就到此爲止。世尊他示現一個知識分子,年輕好學,四禅八定對他不能滿意,六道是搞清楚了,究竟爲什麼會有六道?六道從哪裏來的?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像這些問題在當時沒有人能回答。所以佛知道那個不究竟,于是放棄參學,學了十二年放棄了,在菩提樹下入定。菩提樹是以後的稱呼,印度人稱畢缽羅樹,他在這個樹下示現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以後稱這個樹叫菩提樹。這什麼意思,我們要去體會。十九歲離開家,放下煩惱障;叁十歲放下求學,是放下所知障,是不是這樣的?菩提樹下入定成功了,入更深的禅定,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就是一般講成佛了。

  成佛之後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教學四十九年,天天說經講道,沒有一天休息。他的身分是老師的身分,我們今天稱爲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跟他什麼關系?師生的關系,我們自稱爲弟子,那是我們的本師,佛陀教育的創始人。這關系搞清楚、搞明白,你從他一生的行誼來看,他是一個教育家,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有道德、有學問、有智慧、有愛心。不但教,他把他所教的做出來給我們看,這個難得,這種老師到哪去找!把他一生所教的,在生活當中,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統統演出來給我們看,是我們學習的最好榜樣。最後走的時候還告訴後人,當時阿難尊者提了四個問題,其中有一條,佛在,我們依佛爲老師,佛不在了,我們這些人依誰爲老師?佛說了兩句話,「以戒爲師」,能持戒,對佛的教誡認真去奉行,等于佛在世,佛沒離開你;第二句話,「以苦爲師」,生活苦一點好。爲什麼?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你才真的放得下;如果貪圖享受,麻煩大了,你的煩惱都起來了,佛所教導你的東西你決定得不到。很有道理。

  釋迦牟尼佛一生沒建道場,爲什麼?我們都不知道。以他老人家的身分、地位、影響,建個道場太容易了,當時在家皈依弟子有十六大國王,誰都能建個道場給他,供養他,他不要。國王的花園別墅,大臣的、大富長者的,皈依他的人太多了,請他去講經,他也接受,但是他不要。你看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這都是我們大家都熟知的,佛在那裏講經。用現在的話說,佛要使用權,不要所有權,講完了走了,還給你。有好處,這些弟子們不會有貪心,不會想佛走了之後,這個道場是我的,這個念頭就壞了。佛的道場都是借用的,不用了還給主人。所以弟子們心都在道上,沒有妄想,這是正確的。佛教傳到中國來,雖然有寺院庵堂,但是要曉得,那個時候道場是國家的,不是私人的,國家建的,叫十方叢林、十方道場。你出家,正規受了戒的,到任何道場去挂單學習,他都歡迎,他都不拒絕你。不像現在,現在道場要看人情,喜歡就接待你,不喜歡就不接受,一餐飯都不給你吃,跟從前不一樣。所以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不建道場,這個用意多深。佛是真正幫助你成道,不幫助你作惡,不幫助你墮落,把這些緣統統給你斷掉。你想佛多慈悲,做如是的示現,我們要能體會到佛的心。

  在這個時代,印光大師了不起,他老人家一再囑咐我們,《文鈔》裏說了多少次,末法時期修行要學著放下,建道場建小道場,就是茅蓬,同學不要超過二十個人,真正志同道合。我們淨土宗,要學慧遠大師,這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的初祖。你看他老人家當年在廬山建一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叁個人,大家真正發願,我們一起在這裏念佛求生淨土。道場以虎溪爲界,不越過這個界線。一百二十叁個統統往生,這還得了嗎?大圓滿!那個時候淨土的經論只有一部《無量壽經》,《觀經》跟《阿彌陀經》沒有翻出來,我們想想應該是傳到中國,翻譯沒有完成,所以遠公大師只是依《無量壽經》。我們看到《西方確指》這本書,那也就是個報告,覺明妙行菩薩,他的小道場只有八個人,志同道合在一起修行,八個人統統往生,這叫大圓滿。印光大師這個意思就是這樣的,教我們建小道場,志同道合,最好不超過二十人。爲什麼?容易維護,生活簡單,有幾個護法來護持就足夠了,你心是定的,不攀緣。道場大了要開銷,怎麼維護?一有攀緣的心,自己道業這一生就不能成就,修一點福而已,道業不能成就。印祖慈悲到極處,對我們非常關懷,教導我們。

  正法久住,不能不知道講經教學重要。講經,尤其要好好的聽經,多聽。各宗各派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專門選一樣自己喜歡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才能成就。否則的話,你的一生,你學得很多、學得很雜,心力分散,時間也分散,所謂是樣樣都通樣樣松,沒有一樣你專精。不如一生專學一門,這一門你成爲世界之冠,全世界第一,這有大成就。一門通了,門門都通。雖然門門通,還堅持這一門,這是什麼?這是大慈大悲,做榜樣給後人看,告訴成功的秘訣就在此地。開悟哪有不通?修學的目的決定在開悟,不是別的。悟後起修,你的方向、你的目標不會錯,你這一生決定有成就,念佛往生淨土上品上生,出家佛弟子應該如是。

  最難得的,我們能得到這個會集本,這是不可思議,百千萬劫難遭遇。沒有這個本子,你要去讀五種原譯本,你把五種原譯本找來看看,很難、很麻煩。所以會集有必要。王龍舒做的會集意思不完整,爲什麼?原譯本有五種,王龍舒只看到四種,唐譯的這個本子他沒看到,所以不圓滿。魏默深雖然是五種原譯本都看到了,這個本子取舍不當,很多重要的經文他漏掉了,應該取的他疏忽了,所以不能稱爲善本。他的本子比王龍舒的本子好,這是真的,但是五種原譯本裏頭的精華,依然不是完全具足。所以到民國年間,夏蓮居老居士做第叁次的會集,才把過去這個本子的缺失統統補過來,字字句句都有根據,都用的是原譯本的文字。這個是會集必須要遵守的規矩,不能自己用自己的意思把字換掉了,不可以,一定要用原譯本的原文。

  這個批注裏頭,黃念祖居士把每一句經文出在哪一部經上,都給我們寫出來了,告訴字字句句是有根據的,太難得了!黃念老的批注稀有難逢。是不是他自己做批注?不是。他有智慧,如果他自己寫一本批注,別人不相信。尤其現在人喜歡批評,你算老幾,你是個居士,你怎麼能解釋這個經?肯定有人反對。所以他有智慧,他也是會集,集注。你看它裏面,你每一段看,都是經論的批注,古來祖師大德的批注,他把它會在一起,會集批注。用了多少經論?八十叁種,八十叁部經論,用這個來批注,你沒話說,佛說的;一百一十種過去祖師大德的批注,不是我說的,這個祖師說的,那個祖師說的。這個了不起!我們看他一部批注,等于說看了八十叁種經論、一百一十種古大德的注疏,這還有什麼話講!批注字字句句也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用心良苦,我們要能體會到。

  我們聯絡上的時候在美國,他在美國住了一個月,時間不長,我也忙著弘法,沒有法子見面。他回北京,我那邊經講完之後,我就到北京去看他,一見如故。在那個時候,弘揚會集本的就是我們兩個人,他在國內,我在海外。他把他的批注送給我,我問他,你有沒有版權?他說你問這個幹什麼?沒有版權,我就翻印,有版權當然我不敢印你的。沒有版權,歡迎翻印。所以我在臺灣就印了一萬套。非常歡喜!他能夠搜集這麼多的資料。我去看他,他住的房間只有我們攝影棚一半大,只有這裏一半大,擺一張床、一張小桌子,另外堆的就是這些書。我看了之後歎爲觀止,我說這些書你從哪裏來的?你怎麼會找得這麼齊全?叁寶加持,不是人能找到的,找到這麼多的好材料。他日夜不斷的去看,裏面哪些可以解釋《無量壽經》經文的,都把它挑出來,編成這套批注。有智慧!這師徒二人了不起的人,夏蓮居,夏蓮居是他的老師,他們到這個世間來就是幹這樁事情的,這樁事情幹圓滿了,他就離開了。

  當年慈舟法師有這部經的科判,他把慈舟法師科判送給我,我也怕失傳,印在這個原本上。這是會集最初的版本,裏面一共分叁十七品,應該過去的想法是叁十七道品,分叁十七品。慈舟法師當時講這部經就用這個本子,所以我把科判印在前面,留著做紀念。我做的這個科判是以慈舟法師的科判做底本,再把它詳細分科。這個科判完成之後,我送給趙樸老,樸老看了歡喜。《無量壽經》會集本,…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