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0集▪P3

  ..续本文上一页经圆满了,黄念老的批注圆满了,我们这个科判,加上科判,真是无量的欢欣,这部经可以流传于后世。确实这部经真能够普度众生往生净土,圆成佛道。但是认知的人不多,认识的人、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就担任流通的使命。

  在过去,我没有看到这个本子,没有看到这个批注。李炳南老居士在台湾讲过一遍,他有眉注。这个本子老师给我了,我依他的眉注讲过十遍。看到念老批注之后,他注得太好了,所以我在前年清明节,我把《华严经》暂停了,发心讲这个批注,《净土大经解演义》,去年九月十八圆满,一共讲了一千二百个小时。这第一遍完成了,接着讲第二遍,第二遍我们把科判会进去了,就成为《大经科注》,批注完全用黄念老的。将来我再找时间,把它重新再整理一下,变成一个完善的本子。我发愿我今后活一年就讲一遍,一天四个小时,标准的时间是一千二百个小时到一千三百个小时,这一部可以讲完,一年讲一部。如果再能活十年,讲十部,讲十遍,我就心满意足了。这部大经对全世界修净宗的人会有很大的帮助。真的把净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会真信,真想去,你会认真念佛,决定得生净土,好!其它的东西我没有学不要紧,到极乐世界再学。到极乐世界无量寿,有的是长时间,比世间自在王佛的寿命还长,他只有四十二劫,不算很长,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经教,到极乐世界统统可以完成。所以在此地我就万缘放下,连佛法也放下,专修这部经,专讲这部经,专修这个法门,给大家做个好样子,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我们继续往下面看,「或疑法藏比丘在因地中,何能遍见十方诸佛净妙国土」。这是假设提这个问题,或者有人怀疑,有人要问。「答曰,《法集经》云」,这是引经,这不是黄念老自己说的。《法集经》上说,「菩萨摩诃萨,得彼诸佛如来天眼」,得佛加持。「又《大智度论》曰:天眼彻视,则不动而遍至。十方不来,比丘亦不往。如佛天眼故,十方国土皆悉一时睹见也」。你看这用经来注。「据上经论」,《大智度论》是论,《法集经》是经,根据经论上所说的。「可知法藏菩萨摩诃萨,承世间自在王如来威神加被,得如佛之天眼」,佛把天眼加持给你,你的天眼跟佛没有两样。「故能不动而遍见十方」,他要不要到十方去参访?不需要,十方世界自然影现在他面前。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都在面前看到了,不必要亲自到那边去,你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于佛说国土皆悉睹见」,你全见到了。

  见到之后,『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起也是发的意思。「更无有上,是曰无上。殊胜者,事之超绝希有者,曰殊胜」。下面引《会疏》,《会疏》说的,「无有此上,故云无上。超胜诸愿,故曰殊胜。谓庄严无上故,受乐无上故,光寿无上故,名号无上故,生因无上故,利益无上故。是总四十八愿大体」。你看全是经论。《会疏》是古大德的批注,《无量寿经》的批注。这种解释让人叹为观止,不能不佩服。《会疏》这是《无量寿经》批注的名称,这是日本祖师作的。无有此上,就是说十方诸佛剎土跟极乐世界去比,没有超过极乐世界的,极乐世界变成最上,所以称为无上。下面举几个例子。超胜诸愿,诸佛如来因地都发大愿,没有不发愿的,但是愿不圆满、不究竟,阿弥陀佛的愿究竟圆满。他想得太周到了,不是凭空想象,他是亲眼看到二百一十亿佛剎,等于说他去参观、他去考察,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来建立极乐世界,他是有根据的。所以极乐世界也是集大成,集一切诸佛剎土里面最精华的、最美好的,他统统要;十方世界里面有缺憾的、缺陷的,有不善的,统统避免,不要,所以他的极乐世界就变成第一殊胜。不是在家里闭门造车。他这个愿不是自己随便发的,是看到这个好,我要;那个不好,我不要,统统都有凭有据。这是殊胜。

  庄严无上,庄严是精美。受乐无上,哪个世界没有受苦受乐?只有他这个世界,只有受乐,没有受苦。光寿无上,光表智慧,寿表寿命,无量寿,佛无量寿,所有往生的人个个都是无量寿。名号无上,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经上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我们要相信,要真念。生因无上,生因就是信愿持名,太简单,无论男女老幼、贤愚不肖,只要相信,只要愿意往生,肯念佛,个个都成就。利益无上,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我们往生到哪一个阶层?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个问题「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遇到的缘殊胜,这种经本真叫《无量寿经》的善本,第一善本,这样的批注,这是最殊胜的缘。依照最殊胜的缘,那我们将来往生肯定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生到极乐世界是什么身分?等觉菩萨,不是等觉也是十地,法云地的菩萨,这一步登天,所以利益无上。是总四十八愿大体。所以这部经如果说太长,没有时间来受持,你就受持第六品,第六品就是四十八愿,最好包括批注,这是取《无量寿经》的精华,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再看第二段,「大愿所依」。你看看,这个大愿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依什么发的,统统讲清楚、讲明白,你才会相信。绝对不是阿弥陀佛闭门造车,自己在家里想,不是的,他有凭有据。这里头分四小段,第一个「观察」。

  【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

  彻底来思考。『彼』就是二百一十亿佛国土,二百一十亿代表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剎土,里面的依正庄严,哪些是善,哪些是不善,国土哪些是粗俗,哪些是精妙。『思惟究竟』,彻底去研究、去思考,哪些该取,哪些该舍,我这个极乐世界哪些我要,哪些我不要,这有凭有据。

  我们看念老的批注,『天人善恶』。「判定善恶之性,诸说不一。兹撮要介绍如下」。许多经论、祖师大德看法不一致,统统都抄在这个地方,让学习的人自己去选择,好!第一,「《菩萨璎珞经》」,这个里面有说,「以顺第一义谛为善,违第一义谛为恶。经曰: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什么是第一义谛?前面学过,这里头底下有举例子,「经云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真谛、圣谛、胜义谛、真如、实相、中道等」,也就是本经所说的「实际理体」。本经有三个真实,真实之际就是实际的理体。由此可知,我们简单的来说,那就是性德,真如就是自性、就是法性。

  与性德相应的,这个是善;与性德不相应的,那就是恶。哪些是与性德相应的?性德之善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不是哪个制造的、哪个发明的、哪个人建立的,不是,是自然的。佛讲,我们中国老祖宗也讲,中国老祖宗告诉我们人性本善,这个善的意思跟此地善是一个道理,同样的境界。顺第一义谛是善。哪些东西顺第一义谛?五伦是道,五常是德,道德顺第一义谛。五伦的核心是父子有亲,这就是亲爱。父子亲爱是天性,没有人教,不是哪个人发明、哪个人制造的,不是。你细心去观察,最明显能够觉察出来的是婴儿,三、四个月,你去看他,他一点染污都没有。你看父母对他的爱,他对父母的爱,虽然他不会说话,你看他的眼睛、表情,他的动作表情,对父母那分爱,这是天性。中国传统文化就把这个定为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都是从这个爱发扬光大出来的,性德,那是第一义谛。

  所以用什么方法来落实?那就是教育。于是中国老祖宗讲求胎教,母亲怀孕的时候就要教小孩,小孩在怀孕这十个月里头,他虽然还没出世,母亲的情绪他感觉到,母亲的动作他感觉到,母亲的言语他感觉到。因此中国怀孕之礼,这母亲怀孕的时候,都学周文王的母亲,这十个月当中,眼不见恶色,眼不看到不喜欢的东西,决定不能看杀生,不能看偏邪的东西,心要端正、心要慈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傲慢的话不能说,一举一动都要如理如法,胎儿端正,生下来好养,他所禀受的是正气。这个母亲对儿女的爱护,从怀孕那天开始。

  小孩出生了,古人讲的一千天,就是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是扎根教育。教什么?给诸位说,教《弟子规》。《弟子规》不是教他念的,他还不会说话,《弟子规》是父母做出来给他看,他会看、他会听、他会模仿。父母把《弟子规》在家庭做到,因为父母的父母还在,都是一家,每天早晚朝暮如何奉事父母,让小孩都看见,他就学会了。所以三岁就小大人一样,他什么都懂,没有邪念、没有私心,是这样培养成的。六、七岁上学了,上学是老师教。老师也是身教,不是言教,是身教,就是要做出榜样来给他看,怎么样孝顺父母,怎么样尊重师长。尊重师长是父母教小孩的,孝顺父母是老师教导学生的,把这个小孩教成人,根扎稳。

  我们今天这种教育在中国丢掉两百年了,现在都非常陌生,完全不懂。这个不懂不能怪现在人,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好,说什么?「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你的父母不知道,你的祖父母也不知道,你的曾祖父母也不知道,高祖父母也不知道,知道这个事情至少要往上面去七、八代他才知道,丢掉这么久了。所以他做了错事情不要责怪他,丢得太久了。现在我们要把传统东西找回来,也要两百年,丢了两百年,再找回来也要两百年,这要有耐心。决定不可以怪责现在人,他很可怜,他没有学到,从小没有人教。佛非常慈悲,说这几句话,教导我们看到现在任何人,无论犯什么样的过失,都不可以责怪于他,为什么?他没有受过教育。他受过教育犯过失,要责备他、要处罚他;没有人教他,他做错了事情怎么办?原谅他。所以今天整个世界,不是局部,全世界的人都没人教,这一定要懂。

  我在国外有国家领导人跟我见面的时候问我这些问题,今天的社会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我的回答很简单,不是中国人说的,英国人说的,汤恩比说的,汤恩比博士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外国人讲的,不是中国…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