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九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九集)  2012/1/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3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四十一面,第五行看起:

  「叁惡道,又名叁惡趣,又名叁塗。爲一切衆生造惡所生之處,故名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叁道,名叁惡道。《法華經.方便品》曰:以諸欲因緣,墜墮叁惡道。蓋謂衆生如內有貪求欲樂之念,是爲因;外攀緣欲境,是爲緣;以此因緣,起念造惡,終墮惡道。」這一段引了《法華經.方便品》的經文,說明叁惡道。叁惡道,前面我們學了不少,這個叁途是一切衆生造作惡業感受果報的處所,所以叫惡道,有地獄、餓鬼、畜生這叁大類。一切衆生,內有貪瞋癡慢疑這個念頭,這是因,佛常跟我們講五毒。這個意思引申起來,包括頭一個就是執著身是我,這是一切惡業興起的因,以爲有我。實際上這身不是我,爲它造作惡業實在是不值得,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所以,破身相這才真正入佛門,小乘是初果須陀洹,大乘是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這是剛剛入佛門。入佛門的條件,大小乘完全相同,《金剛經》前半部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就入門了,大小乘都是這個條件。

  至于大小乘也是遇緣不同,所以佛法非常重視緣這樁事情,緣實在太重要了。在出世法裏頭,以淨土來做例子,淨土裏頭四土叁輩九品也是在緣不同,善導大師說得好,「總在遇緣不同」。緣要是非常殊勝,四土裏面他能夠生常寂光土,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緣要差一點,他就生到同居土、方便土;緣殊勝的都生在實報土;最殊勝的,就常寂光了,妙覺果位。凡夫造作極重的罪業,地獄衆生,無間地獄,能不能即身成佛,證到妙覺果位?在理論上講能。一念覺就成佛了,一念迷就墮地獄,都在一念。所以,遇緣就是這一念你所遇到的緣。像唐朝禅宗六祖惠能,遇的緣太殊勝了,他遇到五祖,所以他就成佛了。他有很深厚的善根,如果遇不到五祖,遇到普通一個禅師,他也是普通人。都在遇緣不同。他的引導的這個緣是一位客人,佛門弟子,每天誦《金剛經》,念經的時候被能大師聽到了。這個人認識五祖忍和尚,就把惠能大師介紹到黃梅去,這個緣太殊勝了。那時候禅宗的道場太多了,到處都是,他沒有推薦別人,推薦到五祖道場,這個緣讓他成就了。他要沒有這個緣,他是個普通的禅師;換句話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很難。

  惡道也是這樣的,遇到極不善的緣。不善的緣是什麼?現在這個世間太多了,誘惑你,引誘你去造殺盜淫妄,這就是地獄業了。哪些人造?造的人太多了。飲食,這一天吃多少衆生?地球上人口現在超過七十億,哪個人不吃肉?每天吃的這些動物有多少?你們同學到網絡上查查,網絡上有報導,把這個數字告訴。第二個,今天男女關系亂了,古時候對這個非常重視。這個關系亂了,造成殺人,墮胎是殺人。小孩投胎就是一條命,你不能說否定他。他的靈魂來坐胎,雖然胎還沒有形成,佛經上說前七天是個肉團,但是這個裏頭有阿賴耶識,他是活的,他不是死的。在胎胞裏頭慢慢的發育,大概七個星期就有人的形狀出現,能看到頭,能看到他有腦,他腦波起作用了,他有心髒開始在跳動,你怎麼可以殺他?不是殺別人,殺自己的兒女。這個兒女到你家來投胎,你跟他結上深仇大恨,他找你索命。現在這個世界上每天墮胎,殺嬰兒的有多少?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平均每天超過十五萬,這還得了!這個十五萬是醫院裏有記錄的,還有墮胎沒有記錄的,不包括在裏頭,十五萬以上。殺業這麼重,帶來的果報就是社會動亂,地球上的災變,這是花報,叫現世報。果報,諸位一定要曉得全是無間地獄,你跟衆生結的怨太深了,你天天吃牠們。

  今天全世界都知道馬雅的災難預言,我們也接到很多信息,信息裏告訴我們,具足叁個條件的人會平安度過。哪叁個條件?第一個是吃素。第二個是心清淨,能定得下來;換句話說,心浮氣躁的人躲不過。災難現前不驚不怖,若無其事,處之泰然,就能夠躲過。第叁個是愛心,要培養愛心,要擴大愛心。「凡是人,皆須愛」還不夠,我們的愛要能夠包括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不愛,真誠的愛心。具足這叁個條件,這個災難不會危害你,你可以平安度過。我們想一想有道理,真有道理,可是這叁樁事情真要落實。吃素比較容易。把心定下來,也有一點困難,爲什麼?幾十年來都養成心浮氣躁,現在一下要定下來,不是容易事情。可是爲了避免這個災難,我們要努力,不能不把心定下來,這很重要!第叁個,愛心。我們平常都是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沒有別人,這個不行,這個在災難上過不去的。爲什麼要把愛心擴大?我們現在明白了,愛心是性德裏面的核心。所以,所有的宗教沒有不講愛的。西方的宗教,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佛教講慈悲,慈悲爲本,方便爲門。中國古聖先賢講本善,本性本善。具體的還是這個「愛」字,五倫裏頭第一條,核心,「父子有親」,就是親愛。這個親愛是天性、是性德,性德無量無邊,它是性德的核心,所有一切善行都從這個心裏延伸出去的。所以,愛心太重要了,培養愛心。

  那讓我們就會想起賢首國師在《還源觀》上講的四德,我們這個四德都具足,這個災難就平安度過。第一個,「隨緣妙用」,隨緣是恒順衆生。要隨順環境,逆來順受,無論是人事環境還是物質環境,一定要知道不怨天不尤人。我們自己受多少冤枉、受多少委屈都無所謂,不要放在心上,不能怪責別人。我們相信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我們所受的委屈、所受的冤枉,決定自己有過失,不在別人。老祖宗教給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內心要反省,不是這一生當中不知不覺得罪他,那就過去生中我對不起他。今天他這種態度對我是應該的,我要接受、我要歡喜,我再不怨恨,這個結就解開了,好像是帳就還清了。我過去這麼對他,他今天這樣對我,一報還一報,我不再有怨恨心,結就完了,就清楚了,好事,不是壞事。真正覺悟,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處之泰然,統統都在消業障。

  順境裏面、善緣裏面,善緣,周邊都是好人,都是關心你的人、愛護你的人、贊歎你的人,我們知道感恩,不能有驕慢、不能有貪戀。在這個裏頭,看看這些不善的念頭會不會生起來?這些不善的念頭統統沒有,心地清淨平等,好!處順境、處善緣。處逆境、處惡緣沒有怨恨,還是歡歡喜喜,也是感恩的心。爲什麼?那些人替我消業障,消不善的業障。順境、善緣,消我們自己做的那些善的業障。諸位要曉得,善惡業統統要消,自性清淨心裏頭沒有惡業也沒有善業,這個一定要懂得。執著有個善業,你來生是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輪回。善惡統統沒有了,好啊,回歸自性,這樣才能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品位很高。

  所以真正懂得,就像善財童子一樣。你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那是什麼?斷煩惱,消業障,開智慧,成就真實的功德。善財童子所表演的,我們要能體會得到,要能把他這套本事學會,用在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當中,我們就得到了,這一生天天都是五十叁參。五十叁位善知識是代表眼前的社會形形色色,社會裏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問題我們是不是善財?如果是善財,那就是五十叁參,天天都是五十叁參。樣樣都看、樣樣都聽、樣樣都接觸,心地幹幹淨淨,一塵不染,真的斷煩惱、消業障、長智慧、成功德。所以修行,真正修行在生活當中。五十叁參裏面有沒有逆境?有,順境多,逆境少,這裏頭表的有很深的意思。逆境的障礙不大,順境的障礙大,順境容易迷惑人,逆境容易警惕人。所以善財五十叁參,逆境少、順境多,順境裏頭不動心,那是真不動心。

  所以,順境不好處,逆境反而好處,因爲警覺性很高。順境是什麼?迷戀在當中,警覺性沒有了。如果守不住這些道德的界限,處順境沒有不墮落的。我們看看曆史,曆代的帝王,他亡國是處什麼境?處順境,他亡國了。開國的帝王他處逆境,爲什麼?社會動亂,所以他的警覺性很高,要用智慧。亡國的帝王處順境,安樂,吃喝玩樂,沒有警覺心。以爲天下太平,老百姓所有的這些工作的效果都來貢獻他了,讓他一個人去享受。他自己樂以忘憂,人民苦,他在享受,哪有不亡國的道理!順逆境界都用智慧去處理,這就對了。我們學佛,佛經上處處都顯示這些東西,要會看。

  叁惡道非常容易墮落,哪些人墮落?那是富貴人家。爲什麼?他天天吃肉,天天殺生。民間沒有這個能力,民間每天有青菜吃就不錯了。諸位冷靜觀察就知道了,我們來生要不要做富貴人?不敢,怕會被迷惑,享一生富貴,享完了就墮地獄,不值得。還是極樂世界好。我們這一生老實念佛,生活只要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地方遮蔽風雨,足了,很快樂了。把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決定得生淨土。我們希求的是什麼?希求在極樂世界提高品位。有這個願,不要有這個想法,有這個想法,這個想法是雜念。想法就是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大勢至菩薩說的,這就對了。

  以諸欲因緣,你看這個諸欲是財色名食睡,是緣,貪瞋癡慢疑是因,叁毒是因,加上慢跟疑,五毒。這個因緣聚合,業報就現前,將來墜墮叁惡道。末後這一行是黃念老用白話給我們總結,蓋謂衆生如內有貪求欲樂之念,這是因;外面攀緣,攀緣財色名食,這是緣;以此因緣,起念造惡,終墮惡道。

  「本章」,前面說過,阿彌陀佛發願是二十四章,裏面有四十八願,這是第一章,本章第一章。裏面有兩願,第一個是「國無惡道願」,第二是「不墮惡趣願」。「其下第一願曰: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乃國中無有叁惡道願」,這是第一願。「此正表彌陀大悲心切,故首兩…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