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盡力的教好;他要教不好,他對不起人,對不起家庭。現在人對老師不重視了,縱然是好老師,他也敷衍。所以讓我想到今天學校,就想到方東美先生,他在學校教書也敷衍了。我們想去聽他的課,他叫我不要去聽,他說你去聽會大失所望,那就換句話說,彼此都敷衍。爲什麼要敷衍?你講的學生不願意學,學生到學校裏來的目的就是文憑,他的目的是得到文憑。老師就是得到一點,現在講工資,得到一點薪水回去養家活口,哪裏真教!學生真聽,他就真教;學生不想學的時候,他也就敷衍。所以方老師常常講,說到教授地位很高,他搖搖頭:我們這一行是誤人子弟的行列。有新的老師進來:你也來參加我們這個行列,誤人子弟。他是一點都不忌諱的。我們想學一點東西,他開特別通道星期天,每個星期天給我兩個小時到他家去學,就是真學他真幫助你,我們也沒有繳學費,完全是義務的。所以感恩!
「十四、如來腦戶充滿弘備大人相者」,這個相,好像我們在前面應對的是哪一個?應該前面有好幾種,這個也是身心健康。也是過去世對有病者,若幹種種藥,「若幹種藥瞻視療故」,這是照顧病人,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十五、如來師子步大人相者」,這是過去生生世世,「植衆德本具足備故」。植衆德本,衆德之本是什麼?中國人所謂「百善孝爲先」,孝敬是衆德之本,學佛、學做人都要從這個地方著手。《弟子規》一開端,就是孝道,「首孝弟,次謹信」,孝悌是什麼?孝悌是德本,孝是順親,悌是尊長,年齡比我大的兄長,尊敬兄長,延伸就是尊敬長輩。德高望重就更不必說了,人要懂得敬長,孝親尊長。
第十六,這就是「四十齒白」,白是牙齒裏頭的門牙,「乃往古世志性等仁于衆生故」,這就是仁慈博愛對待一切衆生。古人所說的「行有不得」,問題不在別人,要「反求諸己」,問題就統統能解決。現在人不知道反求諸己,所以責備別人,這是錯誤的。大乘佛法一切衆生沒有過失,所有的過失全在自己這邊。縱然我遇到人家的迫害,甚至于講連性命都丟掉,過失還是在自己,決定不在別人,這個理很深不能不知道。古人做學問最得力處,就是天天反省自己的過失,天天改過,那還得了,一天改一個,要改叁年人就成聖人了。聖人不難做,勇于改過的人就能成聖賢,認真反省,原諒別人,不要原諒自己,我們才會有真的成就。「十七、如來牙齒無有間疏」,這如來牙齒好,四十個齒,齒白齊密相,「乃往古世設人诤鬥令合和故」。這就是調解糾紛,就得這個相好,看到別人有糾紛的時候不能夠助長,一定要幫助他化解。「十八、如來颔牙」,這是跟哪個相對?前面我們念過有四十齒,齒白齊密,四牙白淨,有這叁相關于牙齒的。這一個因,是過去世「以微妙可意之物而興施故」,這個布施應該是言語,因爲它跟牙齒有關系,所說的是別人歡喜聽的而興布施。這個應該是佛法裏面所講的法布施,以善巧方便,講故事的方法,幽默的方法,啓發人心,讓人覺悟,應該屬于這一類的。用心幫助別人改過自新,而言語卻不傷人,這是智慧,這是學問,這是真正的善巧方便。
「十九、如來清白美好發眉」,這是眉間的相,好像此地有眼睫如牛王相,與這個能相應。這是過去世「善自護己身口心故」,這就是我們這部經上講的善護叁業得的好相,善護身業、口業、意業,心是意。下面是廣長舌相,乃過去生中「所言至誠護口之過故」,廣長舌相就是不妄語。所以佛經上有說,叁世不妄語,舌頭可以能夠舔到鼻尖。佛的廣長舌能夠蓋覆整個面孔,能夠達到頭發的邊際,證明生生世世不妄語。
下面第二十一,這個好像不容易看出來,這個是「以無量福供養究竟。心行仁和與衆生願使得覆蓋」。這在我們自己修行過程當中,與回向相應,無論是修福、修慧,都應該回向給一切衆生,這才叫究竟。回向裏頭著重叁種回向,「回向菩提、回向實際、回向衆生」。學佛所願、所求的不爲自己,爲菩提就是爲覺悟,不願意做一個迷惑顛倒的人,要做一個聰明、明白人,這就是佛菩薩。一切修爲的功德都是爲這個,不爲別的。除這個之外,爲衆生,幫助一切衆生。第叁個回向實際,實際就是自性,回歸自性,這才叫真的是圓滿。心行仁,仁者愛人,和者和諧,這兩個字東方人重視,孔子用仁做代表,「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西方人用和做代表,他們文字裏面和平的意思很多,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族群,雖然有這個字沒有落實。如何讓我們以善巧方便把這個和諧帶起來,這個很重要。和諧帶起來,一定要知道由近及遠,這很重要。像稻盛和夫他一生所行的,他能夠成功就是知道人和,從最近的地方做起。企業賺的利益,第一個受利益的是自己的員工,他想到什麼?這個財富是員工共同創造成的,不是他一個人,所以員工是第一個得利益。第二個回饋主顧,第叁個是自己公司,他做成功了,這很有道理的,一定是由近及遠,由親及疏。如果反過來做的話,自己人一定不服氣,那就是失敗的因素。所以如何凝固人心,鞏固這個核心,無論是齊家,或者是經營企業、治國都要懂得這道理。
下面這個是講梵音,「梵音深遠相」二十八,這是過去世「言語柔和。與衆人言護口節辭。無央數人聞其所語無不悅故」。這是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四德裏頭的第叁「柔和質直」,待人接物一定要懂得。人與人之往來言語是關鍵,最重要的是言語,言語要柔和,言語要如理、要如法、要小心謹慎。所以本經佛把口業在善護叁業擺在第一,我們愈想愈有道理。人犯過失,口業最容易,而且犯得最多,護口節辭,言語愈少愈好,把事理講清楚、講明白而不費詞,這是人人都歡喜的。能夠叫大衆聽到了都生歡喜心,這你成功了。
下面是眼「绀青色」,這是往古,就是過去生生世世常以慈眼看人,這點重要。無論在什麼時候,特別是在逆境,惡緣、逆境我們如果用慈眼看人,會遠離很多災害,縱然惡人想害你,也不忍心下手。謙虛、恭敬、慈悲,這個都要從內心裏頭做出來,真正愛別人。爲什麼?這經上講得很好,衆生跟我是一體,我怎麼能不愛他!怎麼能不關懷他!他有困難怎麼可以不幫助!跟我無親無故,但是是一體。無親無故是世間人所看的,佛不是這麼看法,佛看一切衆生比一家人還親。我們不學佛就成不了佛,成佛一定要學佛。
第二十四說如來的眼好,相好,像蛾眉月一樣,「如月初生」,這是過去世「無粗暴志心性和順故」。這個要養,沒有粗暴就心平氣和。我們講心浮氣躁,這是現在年輕人通病。心浮氣躁障礙學習,特別是聖賢之道,聖賢之道沒辦法學。聖賢之道要從誠敬當中得來,與老師關系不大,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學生真正誠敬,老師差一點沒有問題,你學習的成就會超過老師,老師歡喜,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是老師最歡喜的。唐宋官員所戴的帽子稱爲進賢冠,古人做官的帽子前面低,後頭高出一截,前面代表自己,後頭代表後人,希望後人都高過我,社會才有進步,人民才有幸福;如果說是後人都不如我,那就悲哀了。方方面面都希望後人超過我們這一代,這心地多厚道,能夠時時刻刻爲後人著想,這是聖人,不僅爲當代,爲來世、爲千年萬世著想。然後我們才真正體會到,聖人這些典籍,他們是爲千年萬世著想,他不是爲一世。我們現在人沒想到,反而對他們留下來的這些智慧、這些典籍輕視了,我們沒爲後世著想。
《周禮》我一直沒有念過這部書,方東美先生叫我讀,我對這沒興趣。他告訴我,周公作的,周公是聖人,孔老夫子心目當中最佩服的人。《周禮》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周朝的憲法,治國平天下的一部寶典。方老師告訴我,周家如果後代都尊崇這部書,而不違背的話,現在還是周朝。他講在法典上來說,全世界這是最好的一部,好在哪裏?字字句句是爲天下人著想,沒有爲自己著想,大公無私,所以它能夠傳之千年萬世,道理在此地。他沒爲自己想,爲國家設想,爲人民設想,爲天下人設想,這周公。唐太宗編的《群書治要》,那些大臣都了不起,都是聖賢人,會集群書撷取章句,也是爲國家、爲民族、爲人民、爲千年萬世著想的,所以它能夠傳世,它能夠讓人歡喜學習。現在缺乏的,兩百年丟掉了,造成眼前這個結果,這個結果不好,大家都不喜歡。如何能夠恢複太平盛世?人人都希望,這是民心,人人都喜歡安定、都喜歡和平。生活苦一點無所謂,安定、和平、幸福都在這裏盼望著,這些教訓能幫助我們做到。
現在最重要是什麼?最重要是老師,典籍有了,找到了,這兩部《治要》寶典!一個是治國,一個是治學,治學是根,治國是本。古聖先賢給我們留下這個,在佛法講這些人是佛菩薩轉世來的,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應以宰官身而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這是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今天從哪裏做起?有人來問我,我的答複很簡單,《群書治要》取自于六十五種古籍,如果現在這六十五種古籍,都有最優秀的老師來指導、來講學,問題馬上就興了。這裏面是什麼?是這六十五種古籍裏面的精華。所以我心裏就常想,只要兩百個學生,什麼學生?聖賢,這兩百個都是聖人、都是賢人,叁個人一小組學一個。這叁個人學《易經》,那叁個人學《尚書》,那叁個人去學《禮記》,叁個人一門,叁個人專攻一樣。在我想叁年之後他們就成爲漢學家,就講這一門,專講這一門,十年之後他們是大聖人,他們真的能把傳統文化興旺起來,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十年之後這些老師展開傳統的教學,把《群書治要》完全落實。《國學治要》就是《四庫全書》,《國學治要》是把《四庫》裏頭重要的東西都提出來了,也用這個方法專攻,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樣十年、二十年之後,中國文化複興了,得要有人去幹!
昨天臺灣來了些朋友十多個人,來的目的是請我回去過年。這次選舉很好,我看到臺灣…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