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尽力的教好;他要教不好,他对不起人,对不起家庭。现在人对老师不重视了,纵然是好老师,他也敷衍。所以让我想到今天学校,就想到方东美先生,他在学校教书也敷衍了。我们想去听他的课,他叫我不要去听,他说你去听会大失所望,那就换句话说,彼此都敷衍。为什么要敷衍?你讲的学生不愿意学,学生到学校里来的目的就是文凭,他的目的是得到文凭。老师就是得到一点,现在讲工资,得到一点薪水回去养家活口,哪里真教!学生真听,他就真教;学生不想学的时候,他也就敷衍。所以方老师常常讲,说到教授地位很高,他摇摇头:我们这一行是误人子弟的行列。有新的老师进来:你也来参加我们这个行列,误人子弟。他是一点都不忌讳的。我们想学一点东西,他开特别通道星期天,每个星期天给我两个小时到他家去学,就是真学他真帮助你,我们也没有缴学费,完全是义务的。所以感恩!
「十四、如来脑户充满弘备大人相者」,这个相,好像我们在前面应对的是哪一个?应该前面有好几种,这个也是身心健康。也是过去世对有病者,若干种种药,「若干种药瞻视疗故」,这是照顾病人,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十五、如来师子步大人相者」,这是过去生生世世,「植众德本具足备故」。植众德本,众德之本是什么?中国人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众德之本,学佛、学做人都要从这个地方着手。《弟子规》一开端,就是孝道,「首孝弟,次谨信」,孝悌是什么?孝悌是德本,孝是顺亲,悌是尊长,年龄比我大的兄长,尊敬兄长,延伸就是尊敬长辈。德高望重就更不必说了,人要懂得敬长,孝亲尊长。
第十六,这就是「四十齿白」,白是牙齿里头的门牙,「乃往古世志性等仁于众生故」,这就是仁慈博爱对待一切众生。古人所说的「行有不得」,问题不在别人,要「反求诸己」,问题就统统能解决。现在人不知道反求诸己,所以责备别人,这是错误的。大乘佛法一切众生没有过失,所有的过失全在自己这边。纵然我遇到人家的迫害,甚至于讲连性命都丢掉,过失还是在自己,决定不在别人,这个理很深不能不知道。古人做学问最得力处,就是天天反省自己的过失,天天改过,那还得了,一天改一个,要改三年人就成圣人了。圣人不难做,勇于改过的人就能成圣贤,认真反省,原谅别人,不要原谅自己,我们才会有真的成就。「十七、如来牙齿无有间疏」,这如来牙齿好,四十个齿,齿白齐密相,「乃往古世设人诤斗令合和故」。这就是调解纠纷,就得这个相好,看到别人有纠纷的时候不能够助长,一定要帮助他化解。「十八、如来颔牙」,这是跟哪个相对?前面我们念过有四十齿,齿白齐密,四牙白净,有这三相关于牙齿的。这一个因,是过去世「以微妙可意之物而兴施故」,这个布施应该是言语,因为它跟牙齿有关系,所说的是别人欢喜听的而兴布施。这个应该是佛法里面所讲的法布施,以善巧方便,讲故事的方法,幽默的方法,启发人心,让人觉悟,应该属于这一类的。用心帮助别人改过自新,而言语却不伤人,这是智慧,这是学问,这是真正的善巧方便。
「十九、如来清白美好发眉」,这是眉间的相,好像此地有眼睫如牛王相,与这个能相应。这是过去世「善自护己身口心故」,这就是我们这部经上讲的善护三业得的好相,善护身业、口业、意业,心是意。下面是广长舌相,乃过去生中「所言至诚护口之过故」,广长舌相就是不妄语。所以佛经上有说,三世不妄语,舌头可以能够舔到鼻尖。佛的广长舌能够盖覆整个面孔,能够达到头发的边际,证明生生世世不妄语。
下面第二十一,这个好像不容易看出来,这个是「以无量福供养究竟。心行仁和与众生愿使得覆盖」。这在我们自己修行过程当中,与回向相应,无论是修福、修慧,都应该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才叫究竟。回向里头着重三种回向,「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回向众生」。学佛所愿、所求的不为自己,为菩提就是为觉悟,不愿意做一个迷惑颠倒的人,要做一个聪明、明白人,这就是佛菩萨。一切修为的功德都是为这个,不为别的。除这个之外,为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第三个回向实际,实际就是自性,回归自性,这才叫真的是圆满。心行仁,仁者爱人,和者和谐,这两个字东方人重视,孔子用仁做代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西方人用和做代表,他们文字里面和平的意思很多,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族群,虽然有这个字没有落实。如何让我们以善巧方便把这个和谐带起来,这个很重要。和谐带起来,一定要知道由近及远,这很重要。像稻盛和夫他一生所行的,他能够成功就是知道人和,从最近的地方做起。企业赚的利益,第一个受利益的是自己的员工,他想到什么?这个财富是员工共同创造成的,不是他一个人,所以员工是第一个得利益。第二个回馈主顾,第三个是自己公司,他做成功了,这很有道理的,一定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如果反过来做的话,自己人一定不服气,那就是失败的因素。所以如何凝固人心,巩固这个核心,无论是齐家,或者是经营企业、治国都要懂得这道理。
下面这个是讲梵音,「梵音深远相」二十八,这是过去世「言语柔和。与众人言护口节辞。无央数人闻其所语无不悦故」。这是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四德里头的第三「柔和质直」,待人接物一定要懂得。人与人之往来言语是关键,最重要的是言语,言语要柔和,言语要如理、要如法、要小心谨慎。所以本经佛把口业在善护三业摆在第一,我们愈想愈有道理。人犯过失,口业最容易,而且犯得最多,护口节辞,言语愈少愈好,把事理讲清楚、讲明白而不费词,这是人人都欢喜的。能够叫大众听到了都生欢喜心,这你成功了。
下面是眼「绀青色」,这是往古,就是过去生生世世常以慈眼看人,这点重要。无论在什么时候,特别是在逆境,恶缘、逆境我们如果用慈眼看人,会远离很多灾害,纵然恶人想害你,也不忍心下手。谦虚、恭敬、慈悲,这个都要从内心里头做出来,真正爱别人。为什么?这经上讲得很好,众生跟我是一体,我怎么能不爱他!怎么能不关怀他!他有困难怎么可以不帮助!跟我无亲无故,但是是一体。无亲无故是世间人所看的,佛不是这么看法,佛看一切众生比一家人还亲。我们不学佛就成不了佛,成佛一定要学佛。
第二十四说如来的眼好,相好,像蛾眉月一样,「如月初生」,这是过去世「无粗暴志心性和顺故」。这个要养,没有粗暴就心平气和。我们讲心浮气躁,这是现在年轻人通病。心浮气躁障碍学习,特别是圣贤之道,圣贤之道没办法学。圣贤之道要从诚敬当中得来,与老师关系不大,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学生真正诚敬,老师差一点没有问题,你学习的成就会超过老师,老师欢喜,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老师最欢喜的。唐宋官员所戴的帽子称为进贤冠,古人做官的帽子前面低,后头高出一截,前面代表自己,后头代表后人,希望后人都高过我,社会才有进步,人民才有幸福;如果说是后人都不如我,那就悲哀了。方方面面都希望后人超过我们这一代,这心地多厚道,能够时时刻刻为后人着想,这是圣人,不仅为当代,为来世、为千年万世着想。然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圣人这些典籍,他们是为千年万世着想,他不是为一世。我们现在人没想到,反而对他们留下来的这些智慧、这些典籍轻视了,我们没为后世着想。
《周礼》我一直没有念过这部书,方东美先生叫我读,我对这没兴趣。他告诉我,周公作的,周公是圣人,孔老夫子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人。《周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周朝的宪法,治国平天下的一部宝典。方老师告诉我,周家如果后代都尊崇这部书,而不违背的话,现在还是周朝。他讲在法典上来说,全世界这是最好的一部,好在哪里?字字句句是为天下人着想,没有为自己着想,大公无私,所以它能够传之千年万世,道理在此地。他没为自己想,为国家设想,为人民设想,为天下人设想,这周公。唐太宗编的《群书治要》,那些大臣都了不起,都是圣贤人,会集群书撷取章句,也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为千年万世着想的,所以它能够传世,它能够让人欢喜学习。现在缺乏的,两百年丢掉了,造成眼前这个结果,这个结果不好,大家都不喜欢。如何能够恢复太平盛世?人人都希望,这是民心,人人都喜欢安定、都喜欢和平。生活苦一点无所谓,安定、和平、幸福都在这里盼望着,这些教训能帮助我们做到。
现在最重要是什么?最重要是老师,典籍有了,找到了,这两部《治要》宝典!一个是治国,一个是治学,治学是根,治国是本。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这个,在佛法讲这些人是佛菩萨转世来的,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应以宰官身而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这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今天从哪里做起?有人来问我,我的答复很简单,《群书治要》取自于六十五种古籍,如果现在这六十五种古籍,都有最优秀的老师来指导、来讲学,问题马上就兴了。这里面是什么?是这六十五种古籍里面的精华。所以我心里就常想,只要两百个学生,什么学生?圣贤,这两百个都是圣人、都是贤人,三个人一小组学一个。这三个人学《易经》,那三个人学《尚书》,那三个人去学《礼记》,三个人一门,三个人专攻一样。在我想三年之后他们就成为汉学家,就讲这一门,专讲这一门,十年之后他们是大圣人,他们真的能把传统文化兴旺起来,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十年之后这些老师展开传统的教学,把《群书治要》完全落实。《国学治要》就是《四库全书》,《国学治要》是把《四库》里头重要的东西都提出来了,也用这个方法专攻,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样十年、二十年之后,中国文化复兴了,得要有人去干!
昨天台湾来了些朋友十多个人,来的目的是请我回去过年。这次选举很好,我看到台湾…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