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五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待、和睦相處就和了。最重要是平等,能夠舍己爲人。如果處處想到自己的利益,就會發生沖突,這是什麼?不平等、不和睦。因不在外頭,都在自己,自己一切真能放下,這個事情不難做到。難在哪?難在自己放不下,真放下就不是難事。下面還有個批注,「于無量世,以十善法,教化衆生,衆生受已,心生歡喜,常樂稱揚他人功德,得四十齒」,跟前面講的一樣,「白淨相、齊密相」,這叁種相。都講到十善法,自行化他。

  末後一個解釋,「喜和合诤訟得齒密相,以珍寶施得齒齊相」,牙齒整齊相。珍寶布施,什麼是珍寶布施?給諸位說,法布施才是真正珍寶布施。大乘經教裏頭佛說得很多,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比不上四句偈布施的功德大。所以佛門裏頭,經典上講的珍寶,我們要體會,我們哪來那些珍寶?珍寶有什麼用處?佛法有用處,佛法當中最珍貴的、無比稀有的,給諸位說就是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你如何能叫人相信?他真相信,他真願意往生,他決定往生,這個大千世界七寶比不上,真的,不是假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你的果報也不過是天上人間而已,你出不了叁界。淨土法門布施,讓一個人一生成佛,沒有能相比,這個重要。那就是說,我們自己要相信,自己要把淨宗搞清楚、搞明白,你才能跟別人講清楚,讓他聽到之後深信不疑,幫助一個人成佛,這是真正珍寶布施。你看其它的什麼金銀珠寶布施,與牙齒有什麼相幹?這個與人說法的布施與牙齒有關系,你得說出來。所以他得這叁種牙齒的好相,一種是四十齒,一個是齊密,一個是白淨,說法才行。

  下面第二十四「四牙白淨相」。你看這叁種業因完全相同,四牙白淨。這裏面給我們講的業因,「系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善法就是十善業道。學佛,在現前佛門當中,無論在家、出家,全把十善業道疏忽掉了。都認爲什麼?這是小小善法,疏忽了,他要修大善法。不知道小善法是大善法的基礎,我們要重視。今天佛教之衰就衰在這個地方,古時候佛教興盛,它就興盛在這個地方,大家重視十善,大家認真落實十善。十善要真落實,這個世界就太平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人真的存心不殺衆生,你看現在過年,這個年關,我聽人家說今年新年,農曆年,初一、初二是最壞的日子,不是好日子。這幾十年從來沒遇到過,今年這兩天很不好,不吉利。有人說今年不要舉行這些慶典。那我們要如何應對?我們念佛,我們還是講經、念佛,修善積德,這正確的。

  常思惟善法,常常想著儒釋道的叁個根,這叁個根是有憑有據的。淨業叁福,第一福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親尊師如何落實?《弟子規》就是落實,爲什麼我們要學《弟子規》,道理在此地。落實孝道、落實師道,不從這兒做起,這個經文念念不起作用,那是形式,沒有實質。「慈心不殺」,我們把它配在《太上感應篇》,這是道教的根。不知道因果,疏忽了因果,他修什麼道都不能成就。十善業道是佛的根本,是佛的基礎,沒有十善業道,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我們要記住,小乘叁千威儀,根是十善業,十善業展開的;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也是十善展開的,根本不離十善。

  十善從哪裏修起?十善從《弟子規》修起,從《感應篇》修起,十善就有根。完全落實在起心動念,落實在言行舉止,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十條相不相應,這個人叫真學佛。有真學佛的人,那是佛的像法時期,不是末法;末法是念,不學,有講、有讀誦,沒有人真幹,這叫末法。講的人都沒有,法就滅了。雖然有經典、有佛像、有寺廟,這裏頭沒有人講經,沒有人真正學習,滅法,那這個道場是遺迹。「此妙相能摧破一切衆生強盛堅固之叁毒」,叁毒是貪瞋癡。十善真學就有這個力量,十善的意業就是對治貪瞋癡,無貪、無瞋、無癡,這叁善根。貪瞋癡叫叁毒,叁毒反過來是叁善根。

  下面一個解釋,「于無量世,修欲界慈」,注意這欲界,「樂思善法,得四牙白相」。這是欲界的,不是色界,不是無色界。喜歡思惟善法,也就是起心動念都不違背十善。不殺生,包括不惱害衆生,衆生因我生煩惱,我就錯了。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怎麼能叫人因我而生煩惱?不偷盜,最微細的地方是沒有占人便宜的念頭。有占人便宜的念頭,那是盜心,雖然沒有偷盜的行爲,有盜心。想占一點便宜,這個念頭不可以有,我們才能學得幹淨。不瞋恚,無論受怎麼樣的傷害,像歌利王被割截身體,沒有一絲毫怨恨。爲什麼?人家明白了,了解事實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淩遲處死也不起心不動念,他作佛去了,這個身體舍掉,他作佛去了。釋迦牟尼佛不是真作佛去了嗎?忍辱波羅蜜圓滿,提前成佛了。

  賢劫千佛,釋迦牟尼佛本來是排在第五的,彌勒排在第四,他因爲忍辱波羅蜜修圓滿,他提前成佛,彌勒菩薩在後。有什麼好瞋恚的,感恩都來不及,哪有瞋恚!這就是他明白,他看清楚了,所以他能做到。我們爲什麼有瞋恨心?愛這個身體,這身體是我,他傷害我身體。什麼時候知道身體不是我,你就不會起心動念了。所有一切境界都不是我,物質的環境、精神的環境、自然的環境都不是我。我是什麼?我是法身,我是自性,我是法性,自性、法性裏面什麼都沒有,叁種現象都沒有。這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是我們自己,宗門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真搞清楚、搞明白了,自然肯定一切衆生跟我是一體。我今天覺悟了,他迷惑,他造種種不善業你不但不怪他,你還憐憫他。他殺了我,我不會責備他,憐憫他,他沒覺悟,他要覺悟,決定不會有這種行爲。

  學佛沒有別的,總結一句話,學做個明白人,這就叫學佛。把這句話講清楚了,別人要問你,佛是什麼?佛是個明白人。菩薩也是個明白人,不究竟;凡夫,凡夫是不明白的人,大家就清楚了。佛要不要學?你要不要明白?要明白你就得學佛。告訴大家,佛不是神、不是仙,爲什麼?神仙也胡塗,也不是明白人,所以他是衆生,天道的衆生。現在社會大衆對佛教迷惑很嚴重,我們要幫助他,讓他真正認識。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我一出家就想做這個正名的工作,那時候年輕,向臺灣中國佛教會建議正名,把佛教加兩個字進去,佛陀教育。那些長老看到我的建議都歡喜,但是沒改,沒有行動。

  我們從自己做起,所以我在臺北,簡豐文居士是個建築師,蓋了一棟大樓,送了一層給我,給我做講堂,好意。我原先以爲說說而已,蓋好了,所有權狀拿到,真給我。那時候我從美國回到臺灣,在機場接我,把所有權狀就交給我。我說你是真的?真的,不假,上頭名字都寫好。我說你是害我,還是愛我?他說我愛你,不會害你。我說你不會害我,這就是害我。他很驚訝,這怎麼害我?我說那個大樓要不要開銷?那當然要。我說一個月多少錢?要六萬塊錢。我說我到哪裏去找六萬塊錢?我六百塊錢都找不到,你不是逼著要我去磕頭作揖問人家要錢嗎?你這不就害我了嗎?我這一說把他說呆了。他說那怎麼辦?我說除非你每個月拿六萬塊錢給我,我才能接受,要不然你要叫我到外面去化緣,我不幹這個事情。這樣子才答應,每個月送六萬塊錢,送了叁年。叁年之後我們的聽衆多了,講經,聽衆多了,供養也多了,大概可以達到六萬塊錢的收入。我才告訴他,行了,以後你就不要拿了。拿了叁年。你要曉得,人家送給你,害你,那不是好玩的事情。

  一個人一生,「人到無求品自高」,我們不要說品,人到無求則心安理得,快樂無比。還有求、還有怨,很苦惱。如果還有求、還有怨,何必出家?何必學佛?學佛就是把這個東西舍掉,就是把你一些苦惱的根本舍掉了。一切隨緣而不攀緣,這章嘉大師教我的。所以人家送我東西不敢要,爲什麼不敢?沒地方放。你看送我的東西很多,像古玩,那叫珍寶,他們都覺得是,我看都是磚頭瓦塊石頭。送過來怎麼樣?我馬上就轉手送人,看看哪個地方有地方放的,送給他,沒有地方放的就不要送,他家很小沒地方放,就別送。現在我們還收藏的有一些,因爲我們這邊有個教學樓,修好之後還可以放幾樣;沒有地方放就別收。這批注後頭還有一條,「身口意淨,得二牙白相」,叁業清淨。所以相好果報,一定有修因,不修因哪來的相好?

  第二十五「頰車」,「兩頰車隆滿」,兩頰我們一般人講兩腮,旁邊這兩腮,鼓起來方方正正,這是有福的人相。兩腮長起來豐滿,絕對不是貧賤之人,他是富貴相,像獅子一樣,用獅子來做比喻,獅子兩腮非常豐滿。這批注裏頭,「見此相者,得除滅百劫生死之罪」。見到這個相,就有這麼好,得這麼好的利益。我們現在看造佛像、看畫佛像都疏忽了這一點,但是你看古老的所雕的佛像都非常豐滿。現在你看到的佛像是人像,沒有特別把這個表現出來,古老的那些造像有,你都能看出來。所以造像不容易,造像一定要去讀《造像量度經》。老一輩的造像,你問章嘉大師,你問李炳南老居士,你要想造佛像、造菩薩像,他一定叫你先讀這個書,讓你了解,佛像要把叁十二相都造出來。菩薩相也要重視,菩薩也有叁十二相,沒有佛那麼清楚、那樣明顯。或者菩薩少一、二個相,通常肉髻相沒有,只有佛有,菩薩沒有,這是最明顯的,少一、二種。它是表法的,肉髻相這是頂相,代表究竟圓滿,菩薩沒有達到究竟圓滿。

  底下有個批注,是「于無量世,自無兩舌,教他不爲,得上身、頰車二相」。上身是胸部,佛的胸部也非常豐滿,當中還有卍字,卍字表吉祥。無量世,我們知道兩舌是口業裏頭最重的,挑撥是非,鬥亂兩頭,破壞和諧,罪很重。所以地獄裏頭有拔舌地獄。那要看他造的業影響的面多大,破壞一個家庭,業比較小,破壞一個團體、破壞社會、破壞國家,…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