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六集) 2012/1/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4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四十四面:
『叁十二種,大丈夫相』,前面我們學到二十五,現在從二十六看起,從我們的講義,「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這是咽喉津液得上味。我們知道佛陀當年在世,每天是日中一食,都到外面去托缽,他們居住的地方距離城市、聚落,一般的距離是叁裏路,托缽方便。這一來回再耽擱,差不多就是七、八裏的樣子,每天這樣的運動。這個團體人數不少,常隨衆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加上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六。這麼多人分頭到各個地方去托缽,每天都自然交換,不是同到一個地方,他們都分開的。所托到的都是吃的食物,多半是人家煮飯的時候多煮一點,留給出家人,所以吃的東西都很幹淨,不是吃剩了供養出家人的。吃剩了是給乞丐,給他們的。對于出家人有尊重心供養,做出來時候先拿一點准備著。錫杖就是托缽時用的,托缽不能敲人門,敲人門很不禮貌,就搖錫杖,裏面有人聽到外面有錫杖的聲音,就知道出家人來托缽。
每一家食物不一樣,有大富長者之家,當然就很豐富,有很貧窮的人家,那吃的東西很簡單。甚至于路上碰到乞丐,乞丐知道自己淪落到乞丐是過去生中沒修福,這一下碰到佛、碰到佛的弟子,他可能吃剩下還有一點東西,他也來供養。佛不嫌棄,佛一定給他種福,給他祝福、給他說法,歡喜接受。我們在小乘經上看到,有一次一個乞丐那一點點東西供養佛,東西都馊了,都變味道了,佛還是接受,歡歡喜喜接受,給他祝福。托到的時候不是當時就吃,當時吃那就不合威儀,不能說一面走一面吃。托完之後,要回到居住的地方,地方都是在山林樹下,大家再會合在一起,所以那是叫真正共産。不是每個人托的自己吃,真的是古人講的「一缽千家飯」,它全部混合在一起,吃多少拿多少。剩下來布施給畜生,給這小蟲、小鳥,不能留到第二餐,不可以留。
我們今天看到食物是這麼得來的,混合在一起,大概味道不好。現在我們看到科學家講「以心控物」,意念可以改變物質,我們就曉得,這個東西到了佛的口裏面,一定是最好的上味。爲什麼?佛的心多清淨,意念多善良,他就把東西轉變過來了,肯定有這個能力。不但佛有這個能力,我們相信佛所有弟子都有這個能力。回過頭來,今天看我們的飲食,我們飲食裏面馊了、味道變了,特別容易是豆腐。往年我在臺中,李老師有人請他吃飯,他常常帶我一道,我坐在他身邊,菜變了味道,他底下就碰碰我,就告訴我,這不能吃。我們是凡夫,我們沒有那個能力,現在懂得了,以前不知道,所以盡量避免。也不說出來,人家請你吃飯,他也不知道這個東西味道變味了,也不要讓主人難堪,歡歡喜喜,變味道就不要動它就好了。現在我們曉得,念頭是真管用,如果你對于這個沒有念頭,你吃下去沒事情;如果你覺得它已經壞了,吃下去可能就有麻煩。信心決定一切,這個要知道,我們如果說是堅定的信心,一絲毫不懷疑,用現在的話說,它提升你免疫能力。我們很早就懂得一個道理,清淨心是免疫的根源,心地清淨,一般就是病菌不容易感染;慈悲心能消毒,毒害的東西,這個人心地慈悲,到他那裏沒傷害,這是很有道理的。培養自己的清淨心、慈悲心、平等心,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津液當中得上味的因,這個地方給我們講的,是平等的愛心。「此系由見衆生如一子」,這愛心。我們五倫裏頭的,第一倫父子有親,親是親愛,這個親愛是從自性裏面流出來的,不是阿賴耶裏頭的。阿賴耶裏頭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這是感應,父子在一起,從自性裏面流出這個愛心。「複以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之相」,爲什麼佛菩薩有這個能力,我們沒有?我們沒有把一切衆生,對一切衆生那種自性裏頭真愛沒發揮出來。而且怎麼?不但沒有愛心,有分別心、有執著心,就全變了,完全不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中國人講倫理,沒有佛法講得這麼圓滿,倫理是講關系,大乘佛法講絕了,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什麼關系?一體,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賢首國師說得好,從一體起二用,二用依報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正報就是自己,從一體生的。
接著給我們講依正的起用,講的真的是總綱領、總原則,它起叁種作用。第一種是周遍法界,正報起心動念就周遍法界,依報也周遍法界。依報是一切物質環境,全是阿賴耶業相所變的,業相就是今天科學講的能量,波動的現象,這個波才動也周遍法界。所以我常說,我們的念頭、我們身體狀況,佛菩薩都清楚,完全了解,爲什麼?它周遍法界。所以整個宇宙就像布萊登所說的,他寫了一本書叫《無量之網》。真的我們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一個網,這個網非常的密,網裏頭任何的一點才動,整個網都知道,全知道。第叁個作用好,含容空有,這就是大乘法裏頭常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本來就是這麼大,現在還是這麼大,並沒有減少。任何正報或是起心動念,依報,我們身體的肉體、汗毛,它都是波動現象,全都周遍法界。
所以心量本來就是這麼大,物質的量也是這麼大,精神的量還是這麼大,現在變得很小。這小是什麼?迷了。學過唯識的同學都知道,我們的肉體是什麼?阿賴耶的相分,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阿賴耶的見分。阿賴耶的見分、相分多大?沒有邊際。我們在沒有邊際相分裏頭,執著這麼一個身體,這一點點以爲是自己,不知道所有相分都是自己,不知道所有的意念都是自己。迷了,阿賴耶的叁細相它就在面前,我們見不到它,我們接觸不到它。我們迷在一個,像開汽車,就迷在這個車的裏面,跟車外面的接觸不是直接接觸,間接的接觸。什麼時候能有真正直接接觸?那佛在大乘教上說八地菩薩。八地菩薩是真正接觸到阿賴耶的叁細相,整個宇宙就是阿賴耶的叁種現象。
我們今天眼見間接的,眼像個什麼?像個照相機一樣,外面境界相照到這裏面去,裏頭有個屏幕,那叫眼識的相分。眼識的相分,第六意識的見分緣眼識的相分,在第六意識變出一個相分,跟它一樣的,傳過去了,第六意識分別就分別它這個相分,它都沒辦法分別到眼識的相分,眼識的相分傳給它,它這麼看到的。第七識執著,執著,第七識也緣不到第六識的相分,是第六識的相分傳給第七識,第七識也有個相分。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有四分,各緣自己的相分,距離外面境界很遠,不是直接見到的,間接。就像現在傳播一樣,我這畫面傳播給那個電臺,那個電臺再傳播那個電臺,轉播過去的,是這麼看到的。像我們今天看電視一樣,不是現場,現場看不到,現場就在面前,就是看不到。這個很有味道,這是大乘佛法的心理學,法相唯識是心理學,非常有趣。這個東西學了之後,在大學裏頭心理學的課程就不要聽,枯燥無味。告訴我們,這是事實真相,並沒有緣到。真正緣到是八地菩薩,叫大徹大悟,他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完全沒有了,他所緣的是阿賴耶的現量境界。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都緣不到現量。你就想到這衆生多可憐,玩的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沒有到現場,與現場距離非常遙遠。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統統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那個量就跟虛空法界一樣大。含空容有,含空就是心包太虛,容有就量周沙界,本來是這個樣子,我們應該把心量拓開。這是我們心心想回歸自性,從哪裏做起?從這做起,把心量拓開,不要再分你我他。還有這種觀念,這是你最大的障礙,障礙你見性、障礙你開悟。
佛在他自己果位上自然是這叁種周遍,所以一切味在他津液當中,上味;一切色在他眼識裏面,是上色,最美的色;一切音聲在他耳識裏頭,決定是最好的音聲、最美的音聲。爲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他的心想是最圓滿的、最清淨的、最平等的,所以入到這個境界,都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我們從這裏就能慢慢體會到一點,佛菩薩所緣的,然後想到這多麼快樂,這種享受人間天上無法想象。還是佛的一句老話「唯證方知」,說不出,你只有自己親證到這個境界,你完全體會到;你沒有證得,佛說不出來,怎麼說都是彷佛。能夠體會到少分,我們對于佛法的修學就不會退轉,會繼續努力再追求,我要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自分,不是外頭來的,是自己本有的。外面來的靠不住,未必會得到,自己本有的決定可以得到。所以在這個地方,不能不感佛的恩德,他要沒有證得,沒有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會知道!
從這個親愛,這個親愛是性德裏頭的第一德,我們看每一個宗教的經典都有這個字。前些年我在日本岡山開會,會完了之後,特別到東京去看看江本博士的水實驗。他告訴我,做了幾十萬次的實驗,看到一樁事情,水對于「愛」,無論是寫字給它看,或者是音樂讓它聽,或者是我們的意念,我們用愛的意念對著這個水,反應的結晶都是最美的,還一個「感謝」。他說這兩個字,感謝、愛,是所有實驗結晶裏頭最美的。他問我,這個愛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告訴他,愛是自性裏頭的第一德,可以說就是宇宙的核心。人必須抓到這個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隨順性德,而不違背,這個人善行、善心。
我們看各個宗教,佛法,古人有問,佛法是什麼?老和尚解答的很簡單,佛法是「慈悲爲本,方便爲門」。佛法的根本是慈悲,慈悲就是愛,理智的愛,這裏頭沒有情識,這個好。基督教的經典,聖經《新舊約》,這部經典是叁個教共享,猶太教是依《舊約》,基督教是依《新約》,天主教是《新舊約》都學,經典的核心還是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這叁個教,不管哪個教,決定遵守這個教誡。上帝愛世人,可是問題怎麼樣?人不愛世人,那就跟教義相違背了。所以這叁個教當中還有矛盾,試問問,上帝…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