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六集) 2012/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4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四十四面:
『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前面我们学到二十五,现在从二十六看起,从我们的讲义,「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这是咽喉津液得上味。我们知道佛陀当年在世,每天是日中一食,都到外面去托钵,他们居住的地方距离城市、聚落,一般的距离是三里路,托钵方便。这一来回再耽搁,差不多就是七、八里的样子,每天这样的运动。这个团体人数不少,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加上释迦牟尼佛,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六。这么多人分头到各个地方去托钵,每天都自然交换,不是同到一个地方,他们都分开的。所托到的都是吃的食物,多半是人家煮饭的时候多煮一点,留给出家人,所以吃的东西都很干净,不是吃剩了供养出家人的。吃剩了是给乞丐,给他们的。对于出家人有尊重心供养,做出来时候先拿一点准备着。锡杖就是托钵时用的,托钵不能敲人门,敲人门很不礼貌,就摇锡杖,里面有人听到外面有锡杖的声音,就知道出家人来托钵。
每一家食物不一样,有大富长者之家,当然就很丰富,有很贫穷的人家,那吃的东西很简单。甚至于路上碰到乞丐,乞丐知道自己沦落到乞丐是过去生中没修福,这一下碰到佛、碰到佛的弟子,他可能吃剩下还有一点东西,他也来供养。佛不嫌弃,佛一定给他种福,给他祝福、给他说法,欢喜接受。我们在小乘经上看到,有一次一个乞丐那一点点东西供养佛,东西都馊了,都变味道了,佛还是接受,欢欢喜喜接受,给他祝福。托到的时候不是当时就吃,当时吃那就不合威仪,不能说一面走一面吃。托完之后,要回到居住的地方,地方都是在山林树下,大家再会合在一起,所以那是叫真正共产。不是每个人托的自己吃,真的是古人讲的「一钵千家饭」,它全部混合在一起,吃多少拿多少。剩下来布施给畜生,给这小虫、小鸟,不能留到第二餐,不可以留。
我们今天看到食物是这么得来的,混合在一起,大概味道不好。现在我们看到科学家讲「以心控物」,意念可以改变物质,我们就晓得,这个东西到了佛的口里面,一定是最好的上味。为什么?佛的心多清净,意念多善良,他就把东西转变过来了,肯定有这个能力。不但佛有这个能力,我们相信佛所有弟子都有这个能力。回过头来,今天看我们的饮食,我们饮食里面馊了、味道变了,特别容易是豆腐。往年我在台中,李老师有人请他吃饭,他常常带我一道,我坐在他身边,菜变了味道,他底下就碰碰我,就告诉我,这不能吃。我们是凡夫,我们没有那个能力,现在懂得了,以前不知道,所以尽量避免。也不说出来,人家请你吃饭,他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味道变味了,也不要让主人难堪,欢欢喜喜,变味道就不要动它就好了。现在我们晓得,念头是真管用,如果你对于这个没有念头,你吃下去没事情;如果你觉得它已经坏了,吃下去可能就有麻烦。信心决定一切,这个要知道,我们如果说是坚定的信心,一丝毫不怀疑,用现在的话说,它提升你免疫能力。我们很早就懂得一个道理,清净心是免疫的根源,心地清净,一般就是病菌不容易感染;慈悲心能消毒,毒害的东西,这个人心地慈悲,到他那里没伤害,这是很有道理的。培养自己的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津液当中得上味的因,这个地方给我们讲的,是平等的爱心。「此系由见众生如一子」,这爱心。我们五伦里头的,第一伦父子有亲,亲是亲爱,这个亲爱是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不是阿赖耶里头的。阿赖耶里头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着,这是感应,父子在一起,从自性里面流出这个爱心。「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之相」,为什么佛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没有?我们没有把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那种自性里头真爱没发挥出来。而且怎么?不但没有爱心,有分别心、有执着心,就全变了,完全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一体。中国人讲伦理,没有佛法讲得这么圆满,伦理是讲关系,大乘佛法讲绝了,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一体,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贤首国师说得好,从一体起二用,二用依报就是遍法界虚空界,正报就是自己,从一体生的。
接着给我们讲依正的起用,讲的真的是总纲领、总原则,它起三种作用。第一种是周遍法界,正报起心动念就周遍法界,依报也周遍法界。依报是一切物质环境,全是阿赖耶业相所变的,业相就是今天科学讲的能量,波动的现象,这个波才动也周遍法界。所以我常说,我们的念头、我们身体状况,佛菩萨都清楚,完全了解,为什么?它周遍法界。所以整个宇宙就像布莱登所说的,他写了一本书叫《无量之网》。真的我们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网,这个网非常的密,网里头任何的一点才动,整个网都知道,全知道。第三个作用好,含容空有,这就是大乘法里头常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量本来就是这么大,现在还是这么大,并没有减少。任何正报或是起心动念,依报,我们身体的肉体、汗毛,它都是波动现象,全都周遍法界。
所以心量本来就是这么大,物质的量也是这么大,精神的量还是这么大,现在变得很小。这小是什么?迷了。学过唯识的同学都知道,我们的肉体是什么?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阿赖耶的见分。阿赖耶的见分、相分多大?没有边际。我们在没有边际相分里头,执着这么一个身体,这一点点以为是自己,不知道所有相分都是自己,不知道所有的意念都是自己。迷了,阿赖耶的三细相它就在面前,我们见不到它,我们接触不到它。我们迷在一个,像开汽车,就迷在这个车的里面,跟车外面的接触不是直接接触,间接的接触。什么时候能有真正直接接触?那佛在大乘教上说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是真正接触到阿赖耶的三细相,整个宇宙就是阿赖耶的三种现象。
我们今天眼见间接的,眼像个什么?像个照相机一样,外面境界相照到这里面去,里头有个屏幕,那叫眼识的相分。眼识的相分,第六意识的见分缘眼识的相分,在第六意识变出一个相分,跟它一样的,传过去了,第六意识分别就分别它这个相分,它都没办法分别到眼识的相分,眼识的相分传给它,它这么看到的。第七识执着,执着,第七识也缘不到第六识的相分,是第六识的相分传给第七识,第七识也有个相分。八识五十一心所统统有四分,各缘自己的相分,距离外面境界很远,不是直接见到的,间接。就像现在传播一样,我这画面传播给那个电台,那个电台再传播那个电台,转播过去的,是这么看到的。像我们今天看电视一样,不是现场,现场看不到,现场就在面前,就是看不到。这个很有味道,这是大乘佛法的心理学,法相唯识是心理学,非常有趣。这个东西学了之后,在大学里头心理学的课程就不要听,枯燥无味。告诉我们,这是事实真相,并没有缘到。真正缘到是八地菩萨,叫大彻大悟,他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完全没有了,他所缘的是阿赖耶的现量境界。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都缘不到现量。你就想到这众生多可怜,玩的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没有到现场,与现场距离非常遥远。无论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统统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那个量就跟虚空法界一样大。含空容有,含空就是心包太虚,容有就量周沙界,本来是这个样子,我们应该把心量拓开。这是我们心心想回归自性,从哪里做起?从这做起,把心量拓开,不要再分你我他。还有这种观念,这是你最大的障碍,障碍你见性、障碍你开悟。
佛在他自己果位上自然是这三种周遍,所以一切味在他津液当中,上味;一切色在他眼识里面,是上色,最美的色;一切音声在他耳识里头,决定是最好的音声、最美的音声。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他的心想是最圆满的、最清净的、最平等的,所以入到这个境界,都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我们从这里就能慢慢体会到一点,佛菩萨所缘的,然后想到这多么快乐,这种享受人间天上无法想象。还是佛的一句老话「唯证方知」,说不出,你只有自己亲证到这个境界,你完全体会到;你没有证得,佛说不出来,怎么说都是彷佛。能够体会到少分,我们对于佛法的修学就不会退转,会继续努力再追求,我要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自分,不是外头来的,是自己本有的。外面来的靠不住,未必会得到,自己本有的决定可以得到。所以在这个地方,不能不感佛的恩德,他要没有证得,没有告诉我们,我们怎么会知道!
从这个亲爱,这个亲爱是性德里头的第一德,我们看每一个宗教的经典都有这个字。前些年我在日本冈山开会,会完了之后,特别到东京去看看江本博士的水实验。他告诉我,做了几十万次的实验,看到一桩事情,水对于「爱」,无论是写字给它看,或者是音乐让它听,或者是我们的意念,我们用爱的意念对着这个水,反应的结晶都是最美的,还一个「感谢」。他说这两个字,感谢、爱,是所有实验结晶里头最美的。他问我,这个爱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告诉他,爱是自性里头的第一德,可以说就是宇宙的核心。人必须抓到这个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随顺性德,而不违背,这个人善行、善心。
我们看各个宗教,佛法,古人有问,佛法是什么?老和尚解答的很简单,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法的根本是慈悲,慈悲就是爱,理智的爱,这里头没有情识,这个好。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新旧约》,这部经典是三个教共享,犹太教是依《旧约》,基督教是依《新约》,天主教是《新旧约》都学,经典的核心还是爱,「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这三个教,不管哪个教,决定遵守这个教诫。上帝爱世人,可是问题怎么样?人不爱世人,那就跟教义相违背了。所以这三个教当中还有矛盾,试问问,上帝…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