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我們要認真去思惟,我們沒有把上帝愛世人那個愛變成自己的愛,問題在這裏。上帝的愛是他的愛,不是我的愛,我的愛跟上帝的愛不一樣,麻煩就出來了。
我跟他們接觸,勸他們,上帝愛世人那個愛是抽象的,上帝怎麼愛?上帝需要你們神職人員、你們的信徒,把上帝的愛變成自己的愛去愛世人,把這個愛發揚光大,那就是上帝愛世人。我說我不是基督徒,我也不是天主教徒,我是世人,你愛不愛我?你要不愛我的話,你違背了上帝。所以我跟他們聊天,跟他說上帝愛我。他說爲什麼?我是世人,上帝愛世人,我是世人;我也愛上帝,我也愛世人,所以上帝肯定愛我。反過來,我說上帝不愛你。他還嚇了一跳,上帝爲什麼不愛我?我說你愛上帝,你不愛世人,所以上帝不喜歡你。上帝愛我不愛你,我跟上帝志同道合,你跟上帝唱反調。把理講清楚、講明白,裏面也有些很懂道理,一講他真的明白,所以我們就變成好朋友。仁,中國人講仁人,「仁者,人也」,仁愛的仁,人一定要知道推己及人,我愛我自己,一定要愛別人,愛別人要跟愛自己一樣,這就對了。這是如來津液得上味的第一個因素。
複以諸善法回向菩提,修一切善爲什麼?爲菩提,不爲別的。大乘教裏頭叁種回向,第一個就是回向菩提,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爲什麼?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我是爲了要覺悟。換句話說,我是爲了要做一個明白人,這大家更好懂。做明白人,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就要爲著做明白這樁事。梵語稱作菩提,覺而不迷,皈依佛就是這個意思,佛代表覺悟、代表菩提。所以學佛這裏頭沒有什麼秘密,大家都迷在這些名相上,把這些名相都解錯了,什麼叫佛?泥塑木雕的偶像叫佛,全搞錯!錯得太離譜了。佛是覺悟的意思,那學佛學覺悟,學覺悟怎麼會錯!覺悟的反面是迷惑,不學覺悟就是甘心做個胡塗人,不就這個意思!這個你聽了又不高興,那你又不要覺悟,這怎麼說都說不通。所以名詞術語都要搞清楚、搞明白,不能把意思錯會了。
第二個回向是衆生,我爲什麼要覺悟?爲什麼把覺悟看那麼重要?我覺悟了可以幫助大家覺悟,這叫回向衆生。我要不覺悟就不能幫助大家,不覺悟苦,覺悟了快樂,苦樂是果,覺不覺悟是因。覺悟是樂,迷了是苦,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用覺而不迷,你就離苦得樂。用什麼手段去落實?用教育,合情合理。在這個社會上沒人講、沒人幹,做出覺悟的樣子。覺悟完全隨順性德,迷的人他違背性德,覺悟的人隨順性德。第叁個回向實際,實際是自性,我要求明心見性,所以我斷惡修善,所以我破迷開悟,不爲世間名聞利養,與這個不相幹。「表佛之妙法能滿足衆生志願之德」,衆生都有向善之德,衆生都有成聖成賢之德,衆生都有成菩薩成佛之德。我成就了我就能幫助他們,我不成就不能幫助!
下面還一個批注,「于無量世,不待求己,然後方施,得味上味相」。這是味中的上味。這個說得很清楚,不要等待別人來求你,你才布施、才幫助他,那遲了。還有人不好意思,面子放不下,不能等待求,看到有需要的趕緊去幫他,這是好事。在今天最大的好事就是把聖賢教育、把佛法介紹給大家。要介紹給大家,諸位想想,我們如果不把它做到,做出榜樣出來,他怎麼會接受?他迷得太深、迷得太久,社會上沒人教他。社會上所流行的一種觀念全是錯誤的,佛教是宗教,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多神教、是低級宗教,這都是一般人對佛教的概念。我們能不能怪這些人?不可以,他不知道,他所看到的佛教真的是迷信。沒有人真正把佛菩薩、阿羅漢的樣子做出來,他沒看到過,他也沒聽說過,所以他這種誤會一點都不可以責怪他,他是正常的。他對佛教要是沒有這些錯誤觀念,那才叫不正常,所以我們認爲他是正常。
我們要努力把樣子做出來,讓他來問我們,我們再回答他就容易;我們自己不做出來,他不會問。我們在修布施,常常在幫助別人,他就問,你爲什麼要幫助別人?他跟你有什麼關系?你幫助他你的目的何在?你有什麼企圖?他問得很多!我們告訴,我們沒有目的、也沒有企圖,喜歡幫助人。他會說你這個人神經不正常。那我們總是歡喜心做,時間久了,他慢慢從奇怪,要變成認真去思考,好好去研究,這到底是爲什麼?等他搞清楚、搞明白就相信了。一定要我行我素,我們知道這是一條正道,光明正大之道,他在迷惑。最有效果的是團體,團體做出榜樣效果就更大。團體要真正覺悟的人,不是真正覺悟的人就組不成一個團體。
我這一生這麼多年來,叁十多年前,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那時香港佛教有兩個帶頭的人,覺光現在還在,還有個洗塵不在了。覺光是佛教會會長,洗塵是香港僧伽會的會長,東北人,他比我大,比覺光小。我到香港來一定會看他,他到臺灣去一定會找我。我曾經給他建議,他在香港有身分、有地位,很可以把佛教帶起來。我給他建議,能不能搞一個六和敬的僧團,佛法裏面講四個人,佛家講一衆,這一衆是四個人,找四個人,我說找五個人就是五比丘,出家人,我們把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落實,要真從生活上去幹。在香港托缽還行,香港學佛的人還不少,我們真正要說明,我們托缽會有人供養。我們來日中一食托缽,樹下一宿,大概我們現在身體比不上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我們可以住帳篷,童子軍露營那個帳篷,一個人一個小帳篷,五個人擺在一個樹下。我說我們來學經教,誦經、講經、研究討論,哪個道場要請我們講,我們就去講,我們不搞法會、不搞經忏佛事。他聽了很歡喜,但是就是沒有落實。我說你能夠找到四個人通知我,我馬上就過去。大家不肯吃苦,認爲這個生活太苦了,他不知道這個生活裏頭樂趣,把佛法要帶起來這功德有多大,這多有意義!這一生沒有白來,替社會、替佛教做了一樁大好事,沒人去做。就是倓老佛學院那麼多學生,都沒有掌握到在香港這個地區把講經風氣帶起來。
李炳老當年在臺中,北面到新竹,南面到鹿港,臺灣中間這個地區,李老師有二十七個布教所。培養我們這些年輕的在家、出家學講經的,就利用這二十七個地方練習,輪流到那裏去講。講也是用臺中的方法,一個星期一天,多少年都不中斷。所以臺中蓮社我初去的時候,老師在那裏已經搞了十年,我到臺中去的時候老師七十歲,李老師六十歲開始做,剛剛做十年,我離開臺中又十年,二十年。我到臺中去的時候,臺中蓮社的蓮友二十萬人,在佛教裏頭大團體!我離開的時候,臺中蓮社的蓮友五十萬人。所以我跟李老師開玩笑,我說老師你坐在家裏,只要說一句話我要當臺中市長,你這一句話說了就行,你馬上就當選。真的他有這麼大力量,有這麼多的信徒,他做成功了。一個星期講經一次,同學講經有兩次,一個星期有叁次講經,一次教古文,也都是叁十八年沒中斷。
老師幹這個事情,我們在旁邊看了十年,也有很多感觸。感到老師一生做得太雜、太多,分心,太分心,他有蓮社、有圖書館、有育幼院、有養老院、有醫院,還有兩個托兒所,還兩個學校兼課,另外還有他一個本行事業,奉祀官府的秘書。如果老師專門搞一個,他變成一代祖師,不要搞別的,全心全力就搞臺中蓮社,那還得了!你不能不承認他是祖師,在這個時代裏頭淨宗法門第一人。老師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他沒做到,他搞那麼多門。臺中蓮社開班教學培養年輕人,開了十幾二十個班,他多才多藝樣樣都行,所以都不專。我們這些同學們都學,但是都不精,老師開這個班,每個班我們都去旁聽,聽聽都有味道,不能把心力、精神集中在一點。這是我在臺中學了十年,我自己不敢學老師,爲什麼?我們的智慧、德行、才能都比不上他,我們搞一樣可以能搞得成功,搞他那麼多就不行了。徐醒民跟他也是十年,大部分精力用在國文上,他也有成就,今天講傳統文化他算是一個。江逸子跟我們完全用在唐詩、宋詞,以唐詩爲主,繪畫跟呂佛庭學的,詩跟李老師學的,都有成就,只要專攻一門都會有成就。
最後這一條好,幫助別人主動,看到別人有困難就要幫助他,只要他能接受,他不能接受那就是沒有緣,他能接受都是有緣的人。末後還有一句,「成就無量功德得味中上味相,常施病者藥得所食之物至味悉現相」。這一句可以補充這個上味,特別對于有病苦的人、貧窮的人,這種布施,在叁種布施裏頭屬于無畏布施。他在非常困苦艱難當中,你去幫助他,在這個時候他非常迫切需要的,能得到幫助,非常感恩;自己的功德,這是自然而然的得到所食之物至味,至味是味最好的,最好的上味都會現前。
第二十七「廣長舌相。謂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而至于發際」,這個發是頭發,這個地方發字寫錯了。佛的廣長舌相,大乘經上告訴我們,這是世尊說的,這個相是從善護口業得來的。經上說,叁世不妄語,舌頭可以舔到鼻尖,叁世不妄語。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面孔蓋住,上面可以舔到頭發,給大家證明生生世世不妄語,這人相信了,那表演給他看。在這裏面,批注上告訴我們,這是「發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而感之相」,回向法界就是回向實際。弘誓一般都用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真正的願,就是第一條「衆生無邊誓願度」,後面的叁願是爲了成就第一願,第一願就是菩薩勇猛精進的動力。他爲什麼要這樣做?爲了普度衆生,所以他要斷煩惱。煩惱不斷他沒有德行,德行是基礎、是根本,沒有德行,衆生對你不尊重,你想幫他你也幫不上,所以德行在第一。先斷煩惱再學法門,煩惱統統斷了,學法門就容易,爲什麼?沒障礙了。學法門學不好,是你有煩惱、你有障礙,所以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要把它斷幹淨。然後法門自然就通達了,世出世間法全通了!通了還不行,還要成佛道,爲什麼?通了你能度一部分,跟你平等的你度不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