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不能跟極樂世界相比,極樂世界是自然得到。這個世界是要自己苦修,一階一階向上去提升,八個階段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再從非想天往上再去就出離了,就出六道輪回,出六道輪回要修第九定,世尊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
「故彼國天人之通」,彼國是極樂世界,說天人就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是最容易去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種神通妙德不是修來,「不待修而自得成就。又不同于諸天報得五通」,跟我們這個六道裏頭,諸天五通是報得的,他生到天上他就有,只是沒有漏盡,那是報得的,鬼神的小通也是報得的,總不能跟極樂世界相比。「乃依彌陀之修德爲因」,極樂世界的天人,他們的神通從哪裏來的?阿彌陀佛的修德,阿彌陀佛過去在因地當中五劫修行,結得大願,我們在前面看過。「依如來願力,而酬得安樂自然之報德。是以勝于常途之報得」。這個常途是講的在這個世間修行的果報,不能比。「故《要集》雲:不于四靜慮中,而修神通因」,四靜慮就是四禅,此界的天人,這是得神通的因。「只是彼土任運生得之果報,不亦樂乎」。這個世界叫極樂,真的這樣妙的神通不用自己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具足,確實不亦樂乎。
「又佛菩薩與二乘之身通有多種不同。《甄解》據《大乘義章》雲」。這裏舉的是九種,第一個「寬狹不同」,如《地持經》所說,「聲聞二千國土,爲通境界;緣覺叁千國土,爲通境界」。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教區是叁千大千世界,阿羅漢他的能力,只能在二千大千世界裏頭,就是中千、小千,中千他行,他有能力到中千世界,但是沒有能力到大千世界。緣覺叁千國土爲通境界,緣覺辟支佛見思煩惱的習氣斷了,他的能量大增,他可以憑他的神通遊曆叁千大千世界。「今經中則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爲通境界,可見差異之甚」。西方極樂世界人不是一個國土,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佛剎他都能夠到達。《彌陀經》上舉的例子,是針對我們娑婆世界衆生說的,因爲佛說極樂世界去我們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極樂世界的人,每天都能夠到娑婆世界來看看,每天都能來看看娑婆世界的家親眷屬,有這個能力。實際上不止,這個經上說的是對的,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統統有能力去感應、去示現,以種種方便幫助衆生成就佛道。
第二是「多少不同。二乘一心一作,不能衆多」。二乘人要現身,一次只能現一個身,做一樁事情,不能同時現很多身、同時做很多事,這個二乘人做不到。「諸佛菩薩一時能化現十方世界一切色像,一時能現五趣之身」。這不一樣,大大的不一樣。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個我們要記住,他們的神通廣大,一時是同時,同時能夠化現十方世界,他一點障礙都沒有,十方世界衆生同時有感他能同時去應。這是二乘做不到,二乘一個感只一個對應,他沒有辦法同時現兩個身。極樂世界的菩薩不一樣,一時能現五趣之身,同個時候能現天身、能現人身、能現畜生身、能現餓鬼身,應以什麼身得度是同時都能夠現很多身,這是二乘做不到的。
第叁「大小不同。二乘化現大身,不能入小;化現小身,不能容大」。二乘人能現身,像我們人身一樣有局限。極樂世界的菩薩不一樣,「諸佛菩薩現大身滿叁千界。能以大身入一塵中,化現小身如微塵,能以小身容受一切」。這個神通真正不可思議,這個境界確實是法身菩薩的境界,叁乘都做不到。「又佛菩薩于一切色物,大能入小,小能容大。二乘不能」。第四「遲速不同」,二乘要想到遠處,以神通飛行過去,要很長的時間他才到,「以其不同如意通故」,他神通不能如意。「諸佛菩薩,一念能至十方世界,以其所得如意通故」。這個神足通叫如意通,自己念頭一想就到了,不需要經曆很長的時間。也就是說,法身菩薩已經見性,這些往生去的,同居土的菩薩是天人的身分,方便土的菩薩是小乘的身分。但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全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們的智慧、神通、道力,跟實報土的法身菩薩沒有兩樣,不是自己修的,是佛本願威神加持的。所以他的飛行變化一念能至十方世界,而且能夠化許多身同時起作用。
第五「虛實不同。二乘所化現一切,相似而已,不得實用」,真實受用得不到。「諸佛菩薩所化現」,統統得實用。二乘示現就像我們變魔術一樣,讓你看到好像是真的,不得實用。諸佛菩薩所化現的,你感覺到都是真實的,確實有實用。第六「所作不同。諸佛菩薩化無量人」,諸佛菩薩能夠變化無量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可以變很多的人。「各令有心,隨作一事,令人異辨。二乘不能」。諸佛菩薩能同時現許多身相,每個身相個人幹個人的行業,好像是真的一樣,看不出破綻。讓別人看到的這些變化人像真人一樣,個人在從事個人的行業,在辦個人的事。這個世間人都能夠體驗得到,他不像是假的,他像是真的,這是二乘做不到的。
第七「所現不同。諸佛菩薩但現一身,令人異見;但出一聲,令人異聞;安住一土,十方俱現。二乘不能」。這神通妙用,現一個身每個人所看的不一樣。一九七0年代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認識聖一法師,聖一法師告訴我一個事實。那個時候還沒有正式開放,有兩位香港的法師到普陀去朝聖。普陀有梵音洞,在梵音洞拜觀音菩薩,聽說誠心誠意去拜,菩薩就現身給你看。他們有一位大陸的法師陪同,叁個人一起在梵音洞拜觀音菩薩,拜了半個小時,觀音菩薩出現了,歡喜,菩薩有感應。離開梵音洞的時候,叁個人就問,你看到菩薩什麼樣子的?叁個人看的不一樣,菩薩一身而現,叁個人看的不一樣。聖一法師看到的觀音菩薩是戴毘盧帽,就像地藏菩薩一樣,戴像地藏菩薩毘盧帽,全身金色。跟他同去的,這香港另外一個法師,他所見到的是白衣觀音;大陸上那個法師見到的是個出家比丘相。菩薩現一個身,叁個人看到的不一樣,這是二乘人做不到的。菩薩同時能現無量身,能說無量法,完全是應機。第七所現不同,諸佛菩薩但現一身,令人異見,別人看起來不一樣。但出一聲,令人異聞,每個人聽的不一樣,一定是與自己的根性相應,你學的是什麼經,聽菩薩所講的就是這個法。安住一土,住在一個地方十方都能現,這二乘不能。
第八「根用不同。如《涅槃》說:諸佛菩薩六根互用。二乘不能」。大乘裏面確實如此,楞嚴會上就講到菩薩六根互用,眼可以看,眼也可以聽,眼也可以聞香,眼也可以辨別味道,一根具足六根的功德,這是二乘做不到的。根用不同,如《涅槃》說:諸佛菩薩六根互用。二乘不能。第九「自在不同。如《涅槃》說:諸佛菩薩,凡所爲作,身心自在,不相隨逐。其身現大,心亦不大;身現小,心亦不小。喜憂等一切皆爾(意謂身現喜,心亦不喜)。二乘不能」。這是妙用自在。由此可知,二乘人現身說法,裏面還有煩惱習氣夾雜。大乘菩薩沒有,現喜,心沒動,現憂,心也無憂。換句話說,佛菩薩的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沒有受外面境界的幹擾,菩薩能做到,二乘做不到。二乘雖能現身還受外面環境幹擾,像凡夫一樣,示現歡樂,心裏頭真有歡樂感;示現憂慮,心裏頭真的有憂慮之感,這叫凡夫。菩薩做種種示現,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才能度衆生。所以這些二乘都做不到。「今」,現前這部經典上所講的,「彼國天人之神通,如《合贊》雲:今則大乘不共之通」,這是大乘教裏頭不共法,只有大乘人有,權教、小乘、凡夫統統沒有。「而更加(彌陀)本願力,豈混同凡小通」。極樂世界人得的神通不是凡夫所明了的,也不是小乘、權教菩薩所明了的。
下面這一段,「本章中,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是第六宿命通願」,這是四十八願第六願。「宿者,宿世也,即過去世,俗稱前世者也。命者,指生命」。故宿命就是指前世過去的多生多劫,「能知過去多生所作種種善惡」,這叫做宿命通。「《甄解》曰:事謝于往」,這句話就是事情已經過去了,這叫宿。「往法(過去之法)相續名爲命」,現在我們知道,我們的意念、我們的身體,乃至于虛空法界一切萬物,科學所說的物質現象、心理現象、自然現象全是念念相續,沒有一法能夠獨立的。因爲它波動得太快,一秒鍾有一千六百兆次,所以一法就是一念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彌勒菩薩講得好,「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確實是佛在經上所說的現象,「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我們看到這個現象好像是存在,不知道多少假相糾纏在一起,讓我們看到這個幻相。決定沒有一個相、獨立的相我們能夠看到的,能夠看到它存在的,看不到。就如同現在的科學家講這叁種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都沒有真實的意義,就是佛經上所說的萬法皆空,《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大乘佛法常講的諸法實相。實相如是,實相你搞清楚、搞明白,實相沒有生滅,只有糾纏在一起,我們能夠看到;不糾纏在一起,根本就看不到。所以過去的事、過去的法相續,這叫命。這個相續不是真的相續,相似相續,沒有真的相續。每一個幻相都相似,但是不同,找不到兩個形相完全相同,所以這種相續是相似相續。我們誤會了以爲它真的存在,稱它爲命。「于此照知無壅,名宿命通」,你這樁事情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宿命通。宿命真的要通了,搞清楚、搞明白,覓生死了不可得,你真正懂得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真相,所有一切生滅現象全是假的。
「又《會疏》雲:謂能知自身一世二世叁世乃至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這知道自己無量劫來,在這個虛空法界裏頭做了些什麼全知道。「亦能知六道衆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不但知道自己,還知道別人,所有一切衆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乘極遠知過去八萬劫事」,八萬劫再之…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