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九集) 2012/1/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4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五十頁,最後一行看起:
「又彼國天人之天眼,遠勝二乘及諸天之天眼」。這是講到第七願,天眼通願,天眼通前面有介紹過了。現在說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天人的天眼跟一般不一樣,聲聞、緣覺不能跟他相比,二十八層天的天眼當然更不能跟他比了。「龍樹大士曰:二乘中小聲聞不作意,一千界爲通境」,小聲聞是阿羅漢,阿羅漢的天眼能見一個小千世界,就是普通的。如果作意,他注意,加深他的定功,他能見到二千國土,能力擴大到一倍。作意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注意,他能看到中千世界,這個能量實在不可思議。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一千界就是一千個銀河系,所以我們想象當中,那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這是小聲聞。大聲聞不作意看二千,作意看叁千,那就是叁千大千世界都是他天眼的範圍。緣覺小者,不作意看二千,作意看叁千;其大者,作意不作意是統統都能看叁千大千世界。「諸佛菩薩見無量世界事」,換句話說,極樂世界的菩薩,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我們一定要相信。他們能夠見的,就跟此地講的諸佛菩薩見無量世界事。
所以,「至于彼國天人」,極樂世界的,特別注意天人,因爲天人是凡聖同居土,包括下下品往生,「不問作意不作意,所見世界與衆生生死流轉,及其因緣業行,遠超二乘」。例如《宋譯》的第五願說,「一切皆得清淨天眼」,這個一切,凡是往生的人沒有例外的,統統都得天眼。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一直到實報土的上上品,都得同樣的天眼,這是極樂世界非常特殊的莊嚴殊勝。由這裏看到阿彌陀佛的悲心、弘願,他要他的世界裏頭的人,人人都平等。雖然有四土叁輩九品,無論是在智慧、神通、道力、受用上完全平等。我們看到身相就知道,凡聖同居土往生的,跟阿彌陀佛的身相完全相同。所以極樂世界是真正平等世界。因爲不平等就會讓人生煩惱,福報大的、神通能力強的,跟那個低一級的,心理上決定産生問題。像我們這個世間人,地位高的、財富多的、相貌好的,總有傲慢的念頭、傲慢的習氣,貧賤之人就産生自卑感,這就是煩惱之所由生。極樂世界那個裏頭沒有煩惱,所以稱爲極樂。平等就沒有煩惱,不平等肯定有煩惱,阿彌陀佛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宋譯本第五願,一切皆得清淨天眼,「能見百千俱胝」,俱胝是百萬,「那由他」,那由他是億,「百千俱胝那由他世界,粗細色相」。
「今經」,這個會集本,「雲洞視十方去來現在之事,即能見無量世界之事。可見極樂國人之通」,這是神通,「實是佛菩薩神通也」。跟諸佛如來,這個地方菩薩是法身大士,實報土的法身大士,跟他們沒有兩樣。我們從這樁事情,你細細去想想極樂世界,確實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裏頭沒有,而且十方世界這些神通、道力都要靠自己修的。一般經教裏都說,禅定能發神通,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能見到阿賴耶,那是什麼樣的定功?這個定現在我們有一點概念,以前我們沒有概念。現在概念是什麼?彌勒菩薩所說的,一秒鍾一千六百兆的波動現象,你能看得很清楚。這是什麼定力?這樁事情已經被近代的量子力學家發現了,他們說不出數字,只說是非常快速,這一個念頭起來立刻就滅了,起滅的速度非常快,無論是物質現象還是精神現象。這樣快的速度,你的定力真正到如如不動時候才發現。我們爲什麼發現不了?因爲我們都是波動現象,波動看波動。比我們速度更快的,我們容易看見,比我們速度慢一點還可以,也能看見,很快的,我們就看不見了。所以科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真相,就是這個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是可以獨立生存的,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你說一個現象,彌勒菩薩也說得很清楚,「念、識極微細,不可執持」,就這個意思,你沒有辦法執著,你沒有辦法得到,它太快了。
我們起心動念,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不知道的,我們身體狀況,身體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也是波動它才存在的。什麼波動?來源是意念,我們的念頭,這是物質現象的基礎,波動的基礎,波動産生的。它存在的時間只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是它存在的時間,我們怎麼會發現?連過去的電影,是用幻燈片,放映機放在銀幕上一秒鍾二十四張,你能在這裏頭一張一張的看出來嗎?每一張都看得清楚,一張一張的,大概二乘沒有問題,二乘人的天眼可以能看到。一秒鍾一千六百兆張,二乘人看不到,權教菩薩也看不到。所以佛告訴我們,八地以上他才能看到。
可知我們今天能看到這些現象,科學家說的,這是極細的、微細的波動現象糾纏在一起。這個糾纏在一起,我們可以從電影畫面裏面去想。我們用一秒鍾,一秒鍾的時間看到電影銀幕上的畫面,二十四張幻燈片糾纏在一起,我們看到了。一秒鍾看銀幕上的畫面,一秒鍾時間能看得清楚,那一秒鍾是二十四張幻燈片糾纏在一起。慢慢去想這個,想這些就能夠把宇宙之間這些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包括自然現象就看破了。那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看到真相了。真相明了之後,你就有能力做到即相離相,就在萬相當中心裏頭不著相。這個離相不是說要跟它脫離,不是的,心裏頭不存在這個相的概念,這叫離相。一心清淨,叫一塵不染。不是沒有,有,曉得我能見、所見都不是真的,都是剎那生滅。講剎那,剎那的時間都很長,彌勒菩薩講的一念,這微細的一念。
所以,沒有一樣東西是實在的。這些科學家講的波動這個理論,波動從什麼時候起的?從一念不覺。佛法講得清楚,「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動的,明是靜的,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明就能照見,明是靜的,像水一樣。水在靜止的時候不動,幹淨,它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東西照得清清楚楚。如果它有染汙、它有波動,看東西就不清楚,就模糊了。我們的真心是不動的,現在還是不動的,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講得清楚,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無論在什麼地方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都沒有染著,那是自己。染著的是什麼東西?妄心,不是真心。學佛沒有別的,學用真心,不用妄心,那就是佛;用妄心,不用真心,就叫凡夫。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妄心是假的,假依真起來的。你要知道事實真相,它一點都不礙事,而且你還可以任意去用它。就好比你認識了事實真相,妄心是你的仆人、是你的傭人,你可以指揮它。但是你要是迷了,不知道它是仆人,你把它當作主人,一切它當家作主。真心?真心有,不起作用,失去作用了。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叫迷失。妄心失掉是真失掉,真心失掉不是真失,迷了,覺悟了它就起作用,妄心就沒有了,是這麼個道理。
什麼叫妄心?起心動念是妄心,分別執著是妄心,它起作用,在佛法講造業。業有淨業、有染業,有善業、有惡業、有無記業,有這麼多的區別,是它造的。真心不造業,真心生智慧,妄心生煩惱,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這生煩惱。不把這個東西搞清楚,所以放不下,搞清楚了,你就覺得應該放下。放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放下怎麼?放下煩惱,智慧就現前,放下煩惱,災難就化解,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曉得。六十年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明了事實真相,你才能放下。爲什麼人放不下?不了解真相,以爲虛幻是真實,所以不肯放下。一定要放下,才真正能搞清楚、搞明白,這些道理我們好像是懂得,實際上似懂非懂。佛所說的畢竟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是聽佛所說而已,就是記問之學,自己還不得受用。怎樣才得受用?真正放下得受用。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但是這其中因爲衆生根性不一樣,與自己根性相應的,學起來就容易,不相應的學起來有困難。一定要找容易契入的,契入之後,所得到的效果是圓滿的、是平等的。所以佛說,法門雖然無量無邊,「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經上說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法門真的是平等,有人從這個法門開悟,有人從那個法門開悟,不能說哪個法門好,哪個法門不好,他都開悟了,開悟是一樣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自己的根性相應,學起來就很方便,最方便的是淨宗法門。淨宗法門最重要的就叁個條件,你是不是真的具足?第一個真信;第二個真發願,真想到極樂世界;第叁個真念佛,什麼叫真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叫真念佛。念佛裏頭夾雜的妄想,不是真念佛,不許可懷疑,不許可夾雜,還得要相續不斷。不斷不在形式上,我們口念是形式,在實質上,實質上是心,意念。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憶是想,心裏頭有,念是口裏頭、心裏頭都有,「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佛是因,見佛成佛是果。
我們再看下面,「又此願意有二說:一者,如望西曰,或土衆生,以不見于諸苦果,故不恐苦因;亦以不見諸樂果,故不修樂因」。這事上確實,或者有這個地區、這個星球上的衆生,沒有看到苦果,像我們這個地球上,我們沒有看到餓鬼,沒有看到地獄,畜生只看到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我們看不到的。沒有看到苦果不怕苦,依舊造業,不恐苦因,對于造作惡業他不怕,不恐就是不怕。最平常的,飲食起居,吃衆生肉這是最平常的。我今天有同學給我一個資料,是二00八年的。這有個數據,二00八年這一年,人類吃掉這些動物有五百八十億,這是根據調查統計。吃得最多的是雞,五百八十億裏頭有五百一十億是雞,五百一十億只雞被殺、被吃了。叁十五億的鴨、鵝跟火雞,這叁樣東西有叁十五億。還有叁十五億是動物,哺乳類的動物。總數是五百八十億。我們知道…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