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叁集) 2012/1/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5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五十七面,倒數第六行:
「于一念之頃,圓滿成就者,備顯極樂國土之事事無礙,一多相即,延促同時。芥子須彌,十方不離當處;一念遍供,叁世不隔當念。當下即是,圓攝無遺。故雲:華藏無異極樂,淨土遍收玄妙。」這段文是說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神通、道力不可思議,他們在極短的時間,經上講一剎那,能超過一切諸佛的剎土。遍法界虛空界一念時間能夠遍到,這是《還源觀》上所講的「周遍法界」。而且他們能辦事,有些分身只是示現給你看,不能真正辦事,那是小神通;這個神通管用,他辦事,他能供佛、他能聞法。所以這種境界我們無法想象,不是我們常識當中的事情。但是在理上講得通,理上就是全是自性性德的起用,那就是這種境界。阿賴耶起作用還做不到,完全是自性起用。阿賴耶裏面的現象就是十法界,一真法界,阿賴耶就沒有了,已經轉八識成四智。何況這是妙覺果位上的境界,比實報土的境界還要殊勝,實報土我們已經不可思議了,何況妙覺如來的境界!
「供養諸佛,表所興之事至繁也」。佛太多了,無量無邊、無數無盡,而悉于一念之頃,都在一念當中他就圓滿成就,這個事情就做完了。備顯極樂世界跟《華嚴》一樣事事無礙,這是四種無礙達到究竟圓滿。事事無礙,不是事理,是事事。你看一多相即,自己本身這是一,往生到極樂世界,能夠分無量無邊身這是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一句是講分身、講化身,化身無異真身,真身能做什麼事,他化身一樣。延促同時,這是講時間,延是長時間,促是短時間,很長時間需要辦的事情,他剎那就完成了;換句話說,在他們那個境界裏面沒有時間。芥子納須彌,芥子、須彌這是講空間,空間沒有了,大小沒有了,芥子小,須彌大,沒有大小。小中可以容大,大中容小我們能理解,小中容大我們就不能理解。但是現在這些現象我們看到了,一個小芯片很小,現在計算機用的芯片指甲那麼大,裏面可以容納一部《大藏經》,這就不可思議了。
我在馬來西亞,馬哈迪長老跟我談過這個事情。我向他說,佛經裏面說得更微妙,一粒微塵裏面容納的信息是遍法界虛空界;用一般的話,就是全宇宙的信息都在一微塵當中。指甲那麼大,容一部《大藏經》,這太少了,說明科技跟佛法還不能相比。一微塵裏頭容納的全宇宙,這全宇宙能起作用嗎?能,普賢菩薩能入這個境界。微塵裏面的世界跟現在外頭的大世界無二無別,這個世界並沒有縮小,微塵沒有放大,居然在裏頭,裏頭有,一點都不缺。所以普賢菩薩進入裏面,也可以參訪一切諸佛如來剎土,無量無邊的世界在一微塵裏頭,叫一毛一塵。一毛一塵裏面的世界,裏頭還有一毛一塵,那個一毛一塵依然還是有虛空法界在裏頭,重重無盡。這個科學沒講到。這是什麼?這是自性。
用中國過去老祖宗的兩句話,我們覺得這兩句話很有味道,這兩句話是怎麼說來的?從哪裏說起的?他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用在《華嚴經》十玄裏頭這才能講得出來。十玄只有《華嚴》有,大乘教裏頭都沒有,中國老祖宗這兩句話從哪來的?所以我相信,老祖宗是妙覺如來化身來的,要不然這個話他怎麼說得出來?憑什麼說的?其小無內,你看微塵很小,裏頭有世界,那個世界裏頭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裏頭還有世界,沒有底,這才叫無內。其大無外好懂,其小無內不好懂,無內就是重重無盡。法界妙,自性妙,完全是自性所現的現象,自性沒有現象,能現現象。十方不離當處,這是真的,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在哪裏?當處。一毛是汗毛,汗毛端,一微塵,十方在哪裏?在毛端、在微塵,就在此地,當下即是。叁世不離當念,所以一念能夠十方世界統統供養。我們再換句話說,一念能遍聽,一切如來所說之法他都聽圓滿了。
這一念是明心見性,這一念是大徹大悟,十方叁世都沒有了,就是空間沒有了,時間沒有了。這個境界,現在科學家所說的零極限的境界。科學家的零極限是什麼都沒有,大乘佛教裏頭這個極限它什麼都具足,活的,活活潑潑。你看上面,一念遍供,圓攝無遺,我們從這些地方就能體會到,如來的智慧、如來的德行、如來的道力、如來的神通都沒有極限,只能用個圓滿來說,沒有極限。圓滿到什麼程度我們不知道,用沒有極限多少有一點概念,真的是無有邊際。
這裏頭最重要的,回歸到當人自性,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跟諸佛如來的自性是一不是二,這比什麼都重要。佛說一切經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會歸自性,所講的不是別的,自性之外,諸佛如來一句話都沒有,千經萬論都是性體、性相、性德、性用,全講自性。希望我們明白,希望我們肯定,希望我們會歸到自己,這不是別人,就是自己。一切諸佛如來是自己心現的,一切諸佛剎土也是自己心顯現的,離開自心一法不立,這才叫真信佛。這部《無量壽經》說的是誰?說的自己,就是講的本性、就是講的本善。一部《華嚴》亦如是,千經萬論無一不如是。所以,佛法修學的宗旨、目標我們就清楚了,就是教我們明心見性。無論哪個宗派,無論哪個法門,見性就圓滿了。我們回歸自性方法不一樣,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那是方法,門是門道,方法、門道無量無邊。
四弘誓願裏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哪一個法門都能回歸自性,就像一個圓球一樣,圓球上任何一點都能達到圓心。我們把圓心比喻自性,這個圓不管大小,圓球面上任何一點都能達到自性。但是這個要直心,如果心歪了就見不到,就偏了,就達不到中心,所以心一定要正。我們講用直角,它就能達到,稍微偏一點就達不到,面上任何一點用直角都能達到。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一點是教給我們對法門要尊重,不能批評,不能說我這個法門好,你那個法門差,不可以這樣說法。法門真的是平等,衆生根性不平等,我們是哪一種根性,用哪個法門比較方便,道理在此地。可是你一門通了,門門都通了,一切都通,不是通一門另一門不通,不是的,全通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這總結,華藏無異極樂,華藏就是極樂,華藏跟極樂不二。我在新加坡講《華嚴經》,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有人問我,《華嚴》跟淨土如何來理解?我告訴他,很簡單,華藏好比新加坡,這你懂了,極樂淨土好比是烏節路,新加坡最繁華的一條路。我說你從這個比喻上去了解,是一不是二,最精華的一處,華藏最精華的一處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個學校,阿彌陀佛在那裏示現的,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地球上示現,很相似。他在那裏辦學,在那裏成就,一切衆生到他那裏去,都圓滿成佛,圓滿證得究竟。如果我們真知道這回事情,真相信,還會有妄念嗎?每一秒鍾我都要爭著念阿彌陀佛,我都不能把時間讓它空過,真正做到了淨念相繼,爲什麼?恨不得馬上去。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那是什麼?那真相信了。人到那個境界,《無量壽經》可以不要學了,學了沒用處。《無量壽經》終極的目標就是這個,就是希望你徹底認識了,一切放下,就這一句名號,你就證無上道。所以,鄉下的阿公、阿婆,什麼經都不懂,就那一句他就往生了,而且時間不長。這是什麼?用心之專,萬緣放下,知道幹什麼都是造業,都是障礙,只有這一個方法、一條路是直通的,通到阿彌陀佛那裏。
淨土遍收玄妙,《華嚴》的玄妙在淨土,就在這一句名號裏頭,妙極了!《法華》的玄妙也在裏頭,宗門的玄妙也在裏頭,大日如來的玄妙也在裏頭,乃至于今天講科學、哲學,沒有一法不在裏頭,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全都有了。沒有人知道,自己也不曉得。自己也不曉得,真幹,這善根不得了!真念,什麼問題都能解決。
我們再看下一段經文,「定成正覺」,你看語氣這樣的肯定,第十二願。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的願文,句句都是決定、肯定。『所有衆生』,橫的說,十方法界一切諸佛剎土。彌陀本願之大,那就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真叫大願。從衆生性質來說,最高的是等覺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最下面的是無間地獄,造作極重罪業的人,有緣全都能往生。善導大師這句話說得好,「四土叁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有很多人自己以爲我們業障深重、迷惑顛倒,往生極樂世界大概都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善導大師會搖頭說,未必,你是業障極重的人,從叁途出來,遇緣去往生的,說不定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的,全在遇緣不同。什麼是緣?緣是說你用心不同,你對極樂世界的信心,你對于極樂世界的願心,這個重要,你對于叁寶、你對于一切衆生那個心態,都要算到裏頭去。
真正肯定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自性裏頭變現的,跟我是一體,這種人縱然是阿鼻地獄往生,他生到極樂世界什麼品位?實報土上上品,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品位下的是什麼?太高了,我不敢當,太高了,我不行,我沒有資格到那裏去。你自己把你自己拉下去了。這個事情不能客氣,要直下承當。經上講的字字句句是真話,不是假話,阿彌陀佛自性跟我們自己自性是一個,不是兩個。《六祖壇經》裏面說,惠能的自性跟五祖的自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人有南北,自性沒有南北。所以他能開悟,他可以直下承當。別人就說:祖師,我怎麼敢跟你比?你太高了,太有智慧了,我是迷惑顛倒。這就不行了。惠能不認識字,什麼也沒有學過,那麼年輕,你看看他就知道自己的自性跟佛性、跟祖師的性是一個性,沒有差別。如果我們有這個認知,往生品位就高了,沒有這個認知不行。
再有一個就是放下。放下是包袱,什麼都…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