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是非、善惡清清楚楚,雖清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什麼?這是自性本定,這叫功夫。如果不清楚、不明白,你不叫迷惑嗎?迷就是煩惱。樣樣清楚,絕不起心動念,定慧等學。《華嚴經》上鬻香長者修禅定,在哪裏修?市廛。古時候稱市廛,現在是什麼?百貨公司,外國人說Mall。他到哪裏修禅定?天天逛Mall,天天在那邊看,這個修禅定,真禅定。爲什麼?商場上新産品日新月異,他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動一個念頭。不是面壁,面壁那個禅定一點都不管用,定是修到了,什麼都不知道,那怎麼行?盤腿面壁是初級的,剛開始的時候,要那樣學法,真學成功了,哪裏都去逛。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是修禅定,他沒有一樣不知道,智慧,如如不動,這叫真禅定。
不在境界裏頭,境界一現前就亂掉了,那叫什麼禅定?所以禅定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都叫禅定。不起心不動念是如來的禅定,是自性本定,不分別不執著是菩薩的禅定,單單不執著是二乘的禅定,聲聞緣覺的。凡夫不行,境界現不現前他都分別執著。所以我們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功夫在哪裏用?日常生活,就是飲食起居,我吃東西還挑挑揀揀的,沒有禅定。世尊當年每天出去托缽,還能挑揀嗎?人家那是禅定,在定中。清淨心能轉境界,什麼樣是酸甜苦辣,到自己就是自己最喜歡吃的味道,變了。什麼能力變的?是禅定能力把它變的,我們這個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的功夫把它轉變的。沒有一樣不美好,那就真的是極樂世界。
「更有進者,世尊釋迦牟尼,牟尼即寂默與寂靜義。」名號裏頭有,如果你要是真懂佛法,你聽佛的名號,就知道佛教化的這個地區一般衆生大致上的狀況,你就了解。因爲名號就是他教學的宗旨,這個宗旨從哪裏來的?是從所教化衆生那兒來的。娑婆世界衆生,是講現前的,不是過去未來,現前衆生缺少慈悲心,心不慈悲、心不清淨,嚴重的染汙。所以,佛在這裏教以什麼爲宗旨?以慈悲、以清淨,要教這個,他缺少這個,這是最主要的,其它是其次的。所以放在佛的名號上。釋迦就是慈悲的意思,釋迦翻成中國意思是能仁,能夠仁慈,牟尼是清淨。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時教,最主要的教什麼?就是教仁慈、教清淨。我們想想,今天仁慈跟清淨能不能救這個社會?真能救,缺乏的就是這個東西。湯恩比博士說大乘,大乘就是這個,在佛名號當中。孔孟,孔表的是仁,「孔曰成仁」,孟表的是義,仁義。「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們用仁、義、忠、恕,能不能救這個社會?能不能救這個地球災難?能,一點都不錯。
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仁存心,以義行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循理叫做義,不違背道理這叫義。換句話說,義是什麼?合情、合理、合法,我們中國人講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一樣不是合情合法,這是義。處理人心要正,忠就是心正,不偏不邪,大公無私是忠。恕,今天一定要用恕道,恕是原諒別人,幹什麼壞事都不要去追究,饒恕他,爲什麼?因爲他沒有受過教育。我們中國把倫理道德教育丟掉兩百年,丟掉好多代了,現在人違背倫理道德,你能說他錯嗎?你要說他錯那你就不義,不仁不義了。他自己不知道是錯,他父母也不知道,再上去問他祖父母還不知道,問他曾祖父母,大概問高祖父母以上才聽說,有這麼回事情。兩百年至少八代。所以今天人犯什麼樣的過失,滔天大罪,都要原諒。爲什麼?要以憐憫心,沒人教他。
人性本善,這老祖宗說的。佛說得更圓滿,人性就是佛,所以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是什麼佛?是阿彌陀佛。我們看一切衆生都是阿彌陀佛,沒看錯,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做叁時系念,法本念得都很熟,《叁時系念》是元朝中峰禅師他老人家會集的。裏面的開示都是他老人家的法語,他在裏面說過,「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七百年前人所說的,不是現在人講的。我們明白了,我們就知道自己怎麼修,很得利益,而且非常快速,知道這個佛號怎麼念法,知道淨土怎麼修法。真正這個法門最簡最易,最簡單、最容易,又是極圓極頓,成就之高不可思議。
我們再看下面,你看念老用的是集注,都是經上的。「《仁王經合疏》曰:牟尼者,名也」,釋迦牟尼佛的名字,釋迦是他的姓,「此雲寂默,叁業(身口意)俱寂默也」。「《理趣釋》曰」,《理趣》是《仁王經》的解釋,「牟尼者,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身口意寂靜,正是今經中諸根寂靜,而寂靜正是涅槃之理體。」涅槃是梵語,印度話,意思就是清淨寂滅,可見得寂滅是涅槃之體。我們能夠六根在六塵境界上都攝六根,明明白白,如如不動,這是什麼境界?這是入大涅槃的境界。這個名詞一定要搞清楚,很多認爲涅槃就是死了,那個解釋是錯誤的。人死了稱爲圓寂,這樣子人不必修行了,哪個到最後不入大涅槃?哪個人不圓寂?要知道涅槃是活的時候證得的。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相,真正做到經上講的這五個字,清淨、平等、覺而不迷,就是在大般涅槃中,他就安住在大般涅槃。大涅槃是心地清淨、平等、覺而不迷,覺而不迷是慧,清淨、平等是定。
再往下看,「由于遠離分別之妄惑,諸根寂靜」。分別一定要放下,這叫功夫。我們用什麼方法放下?就用念佛,這個方法太好了。我們的精神、意念、時間全部用在佛號上,把分別忘記掉了,不要再分別。別人來問我們,我們隨順他的分別而分別,這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人間他們所做的。你不問他,他沒事,不問他,他住在實相般若裏頭,般若無知,他住在涅槃裏頭,清淨寂滅,住在我們這經上清淨平等覺上。你問他,他就起作用,因衆生的分別而分別,因衆生的執著而執著,他自己沒有分別執著。妙就妙在此地,賢首《還源觀》上講的「隨緣妙用」。我們今天沒有這個妙用,我們真分別、真執著,我們有作用不妙,我們這個作用造業,業裏頭有善有惡、有染有淨,各有其報。佛菩薩一切造作沒有果報,爲什麼?他沒造業。他現身、說法、表演,這裏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染淨、沒有善惡,所以他沒有報。我們沒有在這些地方看出大乘的微妙,你不知道佛法說好,好在哪裏,你說不出來,妙在哪裏說不出來。你真知道之後,焉能不學?你肯定要學它,佛攝受衆生力量多強,你才會體會到。我們自己學,老實去學,自己攝受衆生能力也就慢慢強起來了。同一個道理,衆生跟自己確實是一體。
諸根寂靜,下面「契入涅槃之理,故續曰: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這是第十二願。『等正覺』這是省略,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大涅槃』,也是佛果之名,翻成中國意思是入滅。「具雲般涅槃」,具是具足,稱爲般涅槃。般,這都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圓,涅槃翻成中國字是寂靜。所以般涅槃也能翻成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滅,功德圓滿,清淨寂滅。「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這給我們進一步的解釋。義,我們上面再加一個字就更清楚了,仁義。中國名詞裏頭的,仁義充法界,遍法界。德備塵沙,德上再加一個字,道,大家就清楚了,道德。仁義、道德遍法界虛空界,這是圓的意思。
「體窮真性」,本體窮盡于真如法性。本體這個名詞裏頭的含義,什麼是本體?哲學裏頭的一個名詞,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從這個體變現出來的,它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根源。像今天科學,科學認爲物質的根源是什麼?把它分析爲最小的物質,那是所有物質的本體。八十年前科學家剛剛發現原子,認爲原子是宇宙的本體。在這八十年之間,科學進步很多,把原子再分開,看出原子原來裏頭包括有電子、有核子、有中子,原子還不是真正本體。再分又分成粒子、分成誇克,粒子大概有幾十種,誇克也有幾十種。一九八0年之後發現量子,更小的。都是這個東西,《金剛經》上講「一合相」,就是這一個東西組合成的,成所有物質現象,所有物質現象本體就指這個。
現在科學發現了,物質現象不是這個東西,本體不是這個東西,本體是意念,念頭。可是念頭屬于精神方面的,于是這些科學家也很大膽,說話了,說最近這個叁百年來,科學家這種二分法是錯誤的。二分法是什麼?物理、心理,這叫二分法,二分法是錯誤的,誤導了研究的方向。應該是什麼?應該是一體的,心理跟物理是一不是二,二分産生錯誤。這是近代才發現。這個要能夠真正成立,就把這二、叁百年的物理全部推翻了。真理是不能推翻的,過去的一般看法確實是有錯誤。講萬法一體是佛的大乘經,阿賴耶講的是一體。心理現象跟物理現象確實是一樁事情,分開了就要遭難,它是一它不是二。
佛法講的本體是什麼?本體是自性。一切法不離自性,自性也叫真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萬法有差別,有各自獨特的相分,但是性分完全是一個。性不是現象,現在講現象,它不是現象,性裏頭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它沒有現象。所以今天科學跟哲學找不到它,因爲它沒有現象。科學跟哲學都要有現象它才能找到,沒有現象找不到。大乘教裏頭佛說過了,用我們的意識,就是思想、念頭去想找宇宙的真相,它範圍在哪裏?宏觀宇宙它能看到宇宙的邊緣,微觀世界它能看到阿賴耶。這個現在全兌現了,都被釋迦牟尼佛說中了。但是自性它找不到,爲什麼找不到?因爲它不是現象,它沒有現象,你怎麼找它?只要是現象,科學都有辦法把它找出來。它不是的,它存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沒有現象,我們六根緣不到。
色法,這物質現象,五根緣得到,眼看得到、耳聽得到、手摸得到。精神現象,前五根沒有辦法,找不到它,我念頭找到它,我的思想能找到它,就是第六、第七可以緣到它。自然現象,阿賴耶的見分可以緣到它。它什麼都不是的時候,八識就不管用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