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識對它完全用不上。科學跟哲學的基礎沒有離開八識五十一心所,還都用這個東西,用這個東西的極限,世尊所說的,現在已經都達到極限。再進步,就是把這個事情講得更清楚、更明白,找不到自性。自性要怎麼樣?不用心意識,佛家叫我們用參究,不能用研究。研究已經到了飽和點,到了邊緣,放棄研究,用參究,就見到了。參究是什麼?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就見到了,就見到自性,見性成佛,科學家全成佛了。成佛就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的明白、真搞清楚了,這叫成佛。成佛不是成神、不是成仙,不是,是把宇宙萬物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佛是明白人,他跟中國這個「聖」很接近,但是比聖還清楚、還明了。聖也是明了、明白的意思,但是佛這個字的明了比中國聖的意思要深。所謂徹底明了,它要你離妄想分別執著才明了,中國聖並沒有離妄想分別執著。中國的聖人還是用阿賴耶識,佛法裏面的佛陀決定是轉八識成四智,才稱佛。這是本體窮盡于真如法性,本體就現前了。
「妙絕相累」,這是起用,從體起用,起用的時候妙,妙是什麼?不著相。所有現象對它都沒障礙,你看「微妙而斷絕諸相之累」,諸相怎麼會累?你執著它就累,你分別它就累。所以,修行不能離開相,離開相修行那是小乘的行爲。即相離相就是微妙,宗門大德所謂的,只要你定功真正成就了,六塵、五欲、七情天天圍繞著你,如如不動,那叫真的定。我看彌勒菩薩,有同修送我不少彌勒菩薩,擺在那裏看到了,裏面有一個彌勒菩薩,耳朵旁邊有個小孩,拿著東西掏他耳朵。這是什麼?在耳根,就是聲塵,表聲塵。應該是什麼?應該是五個小孩,六個小孩、七個小孩都可以,五個小孩代表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個小孩代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七個小孩代表七情,七情五欲,它是這樣的。那彌勒菩薩叫修定,你看七情五欲一天到晚圍繞著他,他笑咪咪的,如如不動,不受它幹擾。這叫大定,這叫大智,大智、大定它才管用。離開五欲、七情、六塵,那個定不是真定,沒經過考試的定。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裏頭有這麼一段公案,公案就是講故事,是真的,真事,他把它寫在《竹窗隨筆》裏頭。也是蓮池大師的一個同參道友,多年在深山裏面修行,自以爲心地很清淨,如如不動。城裏面這些學佛的居士,知道這個人,把他請下山,請下山住到城裏面去,城區熱鬧他就迷了。跟蓮池大師見面,蓮池大師就跟他講,他說有這麼一個人,在深山入定,以爲功夫成就了,一下山之後就迷在五欲六塵裏頭。他就問是誰?蓮池大師說,就是老兄。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他,初學禅定是要在深山,遠離城市;真正禅定要在市廛,你真正禁得起考驗。你去接觸一下,如果不行趕快回去;真禁得起考驗,不動搖,行,出來教化衆生,行菩薩道。這就說明他功夫沒成就,一下山就被染汙了,這種功夫不能修大乘,修大乘就墮落了。這些我們自己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修行人尚且如此,那不是修行人,他今天爲名聞利養動心、變節、學壞了,我們就不能怪他。
今天社會風氣,不是一個地區,全世界,走到哪裏都一樣,都是一股歪風,吹遍了全世界。什麼人幹的?魔王波旬。我在香港講經,魔王波旬來找我,說我沒有告訴他,就侵犯他的道場。我說沒這種事情,我們從來沒有侵犯過別人的道場。他說怎麼沒有?你搞的衛星、網絡那就是的。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全世界的衛星、網絡是波旬的道場,我們是有網絡,也有衛星,沒有通知他。所以,我就給他立個牌位,你看我攝影棚裏頭有魔王波旬的牌位。我請他來聽經,請他大慈大悲,別障礙佛法,你也做點好事,讓我們衛星邪正都有,我說這是慈悲。你把正的你都禁止、你都拒絕,全是邪的,這世界不就完了;世界毀滅了,魔王也有罪,你要負因果責任。我請他來聽經,我們一起來學佛。人造業要受報,魔造業還是要受報,不能說造業不受報,是魔王不受報,沒這個道理。所以他來找我,讓我們也了解一樁事實真相,我們智慧就向上提升。以後,佛門或者是宗教要用衛星弘法、用網絡弘法,先跟魔王打招呼。我們禮貌都到了,不管他同不同意,我們通知你了,希望你護持,你也做一點好事。他也講理,他又不是不講理的。
微妙斷絕諸相之累,不受外面境界影響,這就是寂,寂就是定。你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下面「《賢首心經略疏》」,賢首大師《心經》的批注,「曰:涅槃,此雲圓寂」,此是中國,中國文裏頭的意思,圓寂的意思,「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這個解釋,解釋得好。德,一切衆德完全具備。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裏面,中國人講德,不出欲界,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裏面有重複的,要是統統把它歸納起來,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全都具足了這叫圓。在大乘佛法裏面,我們淨宗,學會當年是在美國成立的,第一個會是在溫哥華,第二個會是在美國加州,美國淨宗學會。在桑尼維爾,楊一華居士主持,這個會現在活動還很不錯、很殊勝,我們都有聯系。這個會成立,我們寫了個緣起,提出修行五個德目,很簡單,不麻煩。第一個我們所依據的,淨宗所依據的,是淨業叁福,《觀無量壽佛經》佛說的,叁條總共十一句。第一條第一個福,人天福報,第一是人天,「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四句。孝親、尊師我們落實在《弟子規》,你得真幹,你不真幹是假的。慈心不殺我們落實在《感應篇》,道家的。《感應篇》跟我們講因果報應,一百九十幾條,有善有惡,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再底下就是修十善業。
由此可知,唐朝時候祖師大德們把小乘經停住,不學了,用儒、道代替小乘,這個做法成功了。你看唐朝中葉到現在差不多一千四百年,這一千四百年裏面多少高僧大德,說明這個做法是正確的。如果我們不學儒、道,那就得學《阿含經》,要從這上紮根。如果我們用《弟子規》、用《感應篇》,這根就固了,所以這比什麼都重要。那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落實?怎麼去做?你不真去做,真正把所學的東西變成生活、變成思想,變成行爲指導原則,你一切都落空。所以根之根,我們把《弟子規》看作什麼?我們大乘的根本戒,沒有這個東西、沒有《感應篇》,你十善業道做不到。
這麼多年來我們走了很多地方,看到我們同修,在家十善業做不到,出家《沙彌律儀》做不到,什麼原因?我們想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我們都沒有根。原本這個根是家庭奠定的,中國古時候,家家小孩一出生就教倫理道德。不是講給他聽,是怎麼教法?父母做出榜樣來給他看。他一出生他就會看、就會聽,他懂得人的意思,他說不出來。所以父母把《弟子規》做給他看,父母還年輕,他祖父母都還在,看他怎樣孝養父母,他就都學會了。大家,這個家族有做官的,或者有發大財的,有大事業的,大概都著重胎教。小戶人家就沒有了,不重視胎教,但是出生,都知道在小孩面前要做出最好的榜樣。一切不善的,不能讓小孩看見、不能讓小孩聽到,就是嬰兒,不可以讓小孩接觸到。小孩在出生到叁歲這一千天,他所接觸到都是純正,沒有邪惡,是這麼紮根的。所以古人他有那麼大的成就,根深蒂固,我們現在人沒有了。
這種教育在民國初年,民國二十年之前,還有一些重視文化的人,還有,少了,很少了,不多。我們家鄉那個地方是受桐城派的影響,桐城派在明清兩代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我們家鄉,鄉下,小孩沒有不讀書的,老人沒有說不給小孩做好樣子的。風氣還有一點點,殘余的風氣還有一點,我們小時候接觸到的。可是比我小個叁、四歲的就接觸不到了,就沒有了,鄉下,私塾改成小學,對中國古來這些東西不教了、不講了,找了些年輕的老師。以前讀四書的、古書的這些人不要了,就沒有了,沒人講了。這些因素我們都要曉得,我們應該要怎麼做,希望傳統文化會複興要怎麼做,你心裏就有底子。必須我們自己做出榜樣,自己做不出榜樣來,那全是假的。做出榜樣很辛苦,這個苦頭不吃你不會有建樹,除此一法之外沒有第二法。樣樣都要做出好樣子給現在社會大衆看,讓他感受,讓他感動、接受,慢慢再發揚光大。要有好家庭,在家學佛同修家庭是最好的榜樣,給別人的家庭做好榜樣。佛法裏面講團體,團體要給團體做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榜樣就是六和敬,如果不和,全完了,全毀掉了。所以一個和睦團體、一個和睦家庭,裏面有一個人不和,那個罪過比什麼都重,破和合衆罪過是阿鼻地獄。佛說話句句是實話,不是嚇唬人的,給你講是真的,將來你墮阿鼻地獄,你不會怪罪佛,爲什麼你早不說?早就告訴你了,你自己不相信,你自己不肯幹,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所以叁福是根之根,《弟子規》又是根之根,怎麼可以疏忽?沒有這個基礎,戒律全部落空,你自己修不成,你也教不成,發什麼心都沒用。可見這個東西重要!有了這個根,再往上提升,就學佛了,小乘佛法。「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沒有第一福就不會有第二福。蓋房子,第一福是第一層,第二福是第二層,二層一定蓋在第一層的基礎上。第叁福是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說老實話就是指淨宗,念佛成佛。「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看十一句,十句是自利,成就自己,最後一句弘法利生,勸進行者,你去教化有緣的人。我們要以這個做爲修學的指南,最高指導原則,不能違背。
第二個科目就是六和,人與人之間不和就完了,重視六和。六和如何能做到?要求我跟別人和,不要求別人跟我和,六和才能成就。要求別人跟我和,難!那是假的,不會成功,要求我跟他和。你也能和,這就能同住,你不能和,我們就離開,處處忍、處處讓。所以有一個六和的團體出現,這是佛門有福,我們就知道佛法有可能興旺起來,它有個例子…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