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五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八识对它完全用不上。科学跟哲学的基础没有离开八识五十一心所,还都用这个东西,用这个东西的极限,世尊所说的,现在已经都达到极限。再进步,就是把这个事情讲得更清楚、更明白,找不到自性。自性要怎么样?不用心意识,佛家叫我们用参究,不能用研究。研究已经到了饱和点,到了边缘,放弃研究,用参究,就见到了。参究是什么?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你就见到了,就见到自性,见性成佛,科学家全成佛了。成佛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的明白、真搞清楚了,这叫成佛。成佛不是成神、不是成仙,不是,是把宇宙万物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佛是明白人,他跟中国这个「圣」很接近,但是比圣还清楚、还明了。圣也是明了、明白的意思,但是佛这个字的明了比中国圣的意思要深。所谓彻底明了,它要你离妄想分别执着才明了,中国圣并没有离妄想分别执着。中国的圣人还是用阿赖耶识,佛法里面的佛陀决定是转八识成四智,才称佛。这是本体穷尽于真如法性,本体就现前了。

  「妙绝相累」,这是起用,从体起用,起用的时候妙,妙是什么?不着相。所有现象对它都没障碍,你看「微妙而断绝诸相之累」,诸相怎么会累?你执着它就累,你分别它就累。所以,修行不能离开相,离开相修行那是小乘的行为。即相离相就是微妙,宗门大德所谓的,只要你定功真正成就了,六尘、五欲、七情天天围绕着你,如如不动,那叫真的定。我看弥勒菩萨,有同修送我不少弥勒菩萨,摆在那里看到了,里面有一个弥勒菩萨,耳朵旁边有个小孩,拿着东西掏他耳朵。这是什么?在耳根,就是声尘,表声尘。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五个小孩,六个小孩、七个小孩都可以,五个小孩代表五欲,财色名食睡;六个小孩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七个小孩代表七情,七情五欲,它是这样的。那弥勒菩萨叫修定,你看七情五欲一天到晚围绕着他,他笑咪咪的,如如不动,不受它干扰。这叫大定,这叫大智,大智、大定它才管用。离开五欲、七情、六尘,那个定不是真定,没经过考试的定。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里头有这么一段公案,公案就是讲故事,是真的,真事,他把它写在《竹窗随笔》里头。也是莲池大师的一个同参道友,多年在深山里面修行,自以为心地很清净,如如不动。城里面这些学佛的居士,知道这个人,把他请下山,请下山住到城里面去,城区热闹他就迷了。跟莲池大师见面,莲池大师就跟他讲,他说有这么一个人,在深山入定,以为功夫成就了,一下山之后就迷在五欲六尘里头。他就问是谁?莲池大师说,就是老兄。这个意思就是告诉他,初学禅定是要在深山,远离城市;真正禅定要在市廛,你真正禁得起考验。你去接触一下,如果不行赶快回去;真禁得起考验,不动摇,行,出来教化众生,行菩萨道。这就说明他功夫没成就,一下山就被染污了,这种功夫不能修大乘,修大乘就堕落了。这些我们自己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修行人尚且如此,那不是修行人,他今天为名闻利养动心、变节、学坏了,我们就不能怪他。

  今天社会风气,不是一个地区,全世界,走到哪里都一样,都是一股歪风,吹遍了全世界。什么人干的?魔王波旬。我在香港讲经,魔王波旬来找我,说我没有告诉他,就侵犯他的道场。我说没这种事情,我们从来没有侵犯过别人的道场。他说怎么没有?你搞的卫星、网络那就是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全世界的卫星、网络是波旬的道场,我们是有网络,也有卫星,没有通知他。所以,我就给他立个牌位,你看我摄影棚里头有魔王波旬的牌位。我请他来听经,请他大慈大悲,别障碍佛法,你也做点好事,让我们卫星邪正都有,我说这是慈悲。你把正的你都禁止、你都拒绝,全是邪的,这世界不就完了;世界毁灭了,魔王也有罪,你要负因果责任。我请他来听经,我们一起来学佛。人造业要受报,魔造业还是要受报,不能说造业不受报,是魔王不受报,没这个道理。所以他来找我,让我们也了解一桩事实真相,我们智慧就向上提升。以后,佛门或者是宗教要用卫星弘法、用网络弘法,先跟魔王打招呼。我们礼貌都到了,不管他同不同意,我们通知你了,希望你护持,你也做一点好事。他也讲理,他又不是不讲理的。

  微妙断绝诸相之累,不受外面境界影响,这就是寂,寂就是定。你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下面「《贤首心经略疏》」,贤首大师《心经》的批注,「曰:涅槃,此云圆寂」,此是中国,中国文里头的意思,圆寂的意思,「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这个解释,解释得好。德,一切众德完全具备。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中国人讲德,不出欲界,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里面有重复的,要是统统把它归纳起来,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全都具足了这叫圆。在大乘佛法里面,我们净宗,学会当年是在美国成立的,第一个会是在温哥华,第二个会是在美国加州,美国净宗学会。在桑尼维尔,杨一华居士主持,这个会现在活动还很不错、很殊胜,我们都有联系。这个会成立,我们写了个缘起,提出修行五个德目,很简单,不麻烦。第一个我们所依据的,净宗所依据的,是净业三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的,三条总共十一句。第一条第一个福,人天福报,第一是人天,「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四句。孝亲、尊师我们落实在《弟子规》,你得真干,你不真干是假的。慈心不杀我们落实在《感应篇》,道家的。《感应篇》跟我们讲因果报应,一百九十几条,有善有恶,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再底下就是修十善业。

  由此可知,唐朝时候祖师大德们把小乘经停住,不学了,用儒、道代替小乘,这个做法成功了。你看唐朝中叶到现在差不多一千四百年,这一千四百年里面多少高僧大德,说明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如果我们不学儒、道,那就得学《阿含经》,要从这上扎根。如果我们用《弟子规》、用《感应篇》,这根就固了,所以这比什么都重要。那个「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怎么落实?怎么去做?你不真去做,真正把所学的东西变成生活、变成思想,变成行为指导原则,你一切都落空。所以根之根,我们把《弟子规》看作什么?我们大乘的根本戒,没有这个东西、没有《感应篇》,你十善业道做不到。

  这么多年来我们走了很多地方,看到我们同修,在家十善业做不到,出家《沙弥律仪》做不到,什么原因?我们想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们都没有根。原本这个根是家庭奠定的,中国古时候,家家小孩一出生就教伦理道德。不是讲给他听,是怎么教法?父母做出榜样来给他看。他一出生他就会看、就会听,他懂得人的意思,他说不出来。所以父母把《弟子规》做给他看,父母还年轻,他祖父母都还在,看他怎样孝养父母,他就都学会了。大家,这个家族有做官的,或者有发大财的,有大事业的,大概都着重胎教。小户人家就没有了,不重视胎教,但是出生,都知道在小孩面前要做出最好的榜样。一切不善的,不能让小孩看见、不能让小孩听到,就是婴儿,不可以让小孩接触到。小孩在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他所接触到都是纯正,没有邪恶,是这么扎根的。所以古人他有那么大的成就,根深蒂固,我们现在人没有了。

  这种教育在民国初年,民国二十年之前,还有一些重视文化的人,还有,少了,很少了,不多。我们家乡那个地方是受桐城派的影响,桐城派在明清两代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家乡,乡下,小孩没有不读书的,老人没有说不给小孩做好样子的。风气还有一点点,残余的风气还有一点,我们小时候接触到的。可是比我小个三、四岁的就接触不到了,就没有了,乡下,私塾改成小学,对中国古来这些东西不教了、不讲了,找了些年轻的老师。以前读四书的、古书的这些人不要了,就没有了,没人讲了。这些因素我们都要晓得,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希望传统文化会复兴要怎么做,你心里就有底子。必须我们自己做出榜样,自己做不出榜样来,那全是假的。做出榜样很辛苦,这个苦头不吃你不会有建树,除此一法之外没有第二法。样样都要做出好样子给现在社会大众看,让他感受,让他感动、接受,慢慢再发扬光大。要有好家庭,在家学佛同修家庭是最好的榜样,给别人的家庭做好榜样。佛法里面讲团体,团体要给团体做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榜样就是六和敬,如果不和,全完了,全毁掉了。所以一个和睦团体、一个和睦家庭,里面有一个人不和,那个罪过比什么都重,破和合众罪过是阿鼻地狱。佛说话句句是实话,不是吓唬人的,给你讲是真的,将来你堕阿鼻地狱,你不会怪罪佛,为什么你早不说?早就告诉你了,你自己不相信,你自己不肯干,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所以三福是根之根,《弟子规》又是根之根,怎么可以疏忽?没有这个基础,戒律全部落空,你自己修不成,你也教不成,发什么心都没用。可见这个东西重要!有了这个根,再往上提升,就学佛了,小乘佛法。「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没有第一福就不会有第二福。盖房子,第一福是第一层,第二福是第二层,二层一定盖在第一层的基础上。第三福是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说老实话就是指净宗,念佛成佛。「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看十一句,十句是自利,成就自己,最后一句弘法利生,劝进行者,你去教化有缘的人。我们要以这个做为修学的指南,最高指导原则,不能违背。

  第二个科目就是六和,人与人之间不和就完了,重视六和。六和如何能做到?要求我跟别人和,不要求别人跟我和,六和才能成就。要求别人跟我和,难!那是假的,不会成功,要求我跟他和。你也能和,这就能同住,你不能和,我们就离开,处处忍、处处让。所以有一个六和的团体出现,这是佛门有福,我们就知道佛法有可能兴旺起来,它有个例子…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