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是非、善恶清清楚楚,虽清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是什么?这是自性本定,这叫功夫。如果不清楚、不明白,你不叫迷惑吗?迷就是烦恼。样样清楚,绝不起心动念,定慧等学。《华严经》上鬻香长者修禅定,在哪里修?市廛。古时候称市廛,现在是什么?百货公司,外国人说Mall。他到哪里修禅定?天天逛Mall,天天在那边看,这个修禅定,真禅定。为什么?商场上新产品日新月异,他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动一个念头。不是面壁,面壁那个禅定一点都不管用,定是修到了,什么都不知道,那怎么行?盘腿面壁是初级的,刚开始的时候,要那样学法,真学成功了,哪里都去逛。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修禅定,他没有一样不知道,智慧,如如不动,这叫真禅定。
不在境界里头,境界一现前就乱掉了,那叫什么禅定?所以禅定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都叫禅定。不起心不动念是如来的禅定,是自性本定,不分别不执着是菩萨的禅定,单单不执着是二乘的禅定,声闻缘觉的。凡夫不行,境界现不现前他都分别执着。所以我们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功夫在哪里用?日常生活,就是饮食起居,我吃东西还挑挑拣拣的,没有禅定。世尊当年每天出去托钵,还能挑拣吗?人家那是禅定,在定中。清净心能转境界,什么样是酸甜苦辣,到自己就是自己最喜欢吃的味道,变了。什么能力变的?是禅定能力把它变的,我们这个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的功夫把它转变的。没有一样不美好,那就真的是极乐世界。
「更有进者,世尊释迦牟尼,牟尼即寂默与寂静义。」名号里头有,如果你要是真懂佛法,你听佛的名号,就知道佛教化的这个地区一般众生大致上的状况,你就了解。因为名号就是他教学的宗旨,这个宗旨从哪里来的?是从所教化众生那儿来的。娑婆世界众生,是讲现前的,不是过去未来,现前众生缺少慈悲心,心不慈悲、心不清净,严重的染污。所以,佛在这里教以什么为宗旨?以慈悲、以清净,要教这个,他缺少这个,这是最主要的,其它是其次的。所以放在佛的名号上。释迦就是慈悲的意思,释迦翻成中国意思是能仁,能够仁慈,牟尼是清净。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时教,最主要的教什么?就是教仁慈、教清净。我们想想,今天仁慈跟清净能不能救这个社会?真能救,缺乏的就是这个东西。汤恩比博士说大乘,大乘就是这个,在佛名号当中。孔孟,孔表的是仁,「孔曰成仁」,孟表的是义,仁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们用仁、义、忠、恕,能不能救这个社会?能不能救这个地球灾难?能,一点都不错。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仁存心,以义行事。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循理叫做义,不违背道理这叫义。换句话说,义是什么?合情、合理、合法,我们中国人讲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一样不是合情合法,这是义。处理人心要正,忠就是心正,不偏不邪,大公无私是忠。恕,今天一定要用恕道,恕是原谅别人,干什么坏事都不要去追究,饶恕他,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受过教育。我们中国把伦理道德教育丢掉两百年,丢掉好多代了,现在人违背伦理道德,你能说他错吗?你要说他错那你就不义,不仁不义了。他自己不知道是错,他父母也不知道,再上去问他祖父母还不知道,问他曾祖父母,大概问高祖父母以上才听说,有这么回事情。两百年至少八代。所以今天人犯什么样的过失,滔天大罪,都要原谅。为什么?要以怜悯心,没人教他。
人性本善,这老祖宗说的。佛说得更圆满,人性就是佛,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什么佛?是阿弥陀佛。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没看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们做三时系念,法本念得都很熟,《三时系念》是元朝中峰禅师他老人家会集的。里面的开示都是他老人家的法语,他在里面说过,「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七百年前人所说的,不是现在人讲的。我们明白了,我们就知道自己怎么修,很得利益,而且非常快速,知道这个佛号怎么念法,知道净土怎么修法。真正这个法门最简最易,最简单、最容易,又是极圆极顿,成就之高不可思议。
我们再看下面,你看念老用的是集注,都是经上的。「《仁王经合疏》曰:牟尼者,名也」,释迦牟尼佛的名字,释迦是他的姓,「此云寂默,三业(身口意)俱寂默也」。「《理趣释》曰」,《理趣》是《仁王经》的解释,「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身口意寂静,正是今经中诸根寂静,而寂静正是涅槃之理体。」涅槃是梵语,印度话,意思就是清净寂灭,可见得寂灭是涅槃之体。我们能够六根在六尘境界上都摄六根,明明白白,如如不动,这是什么境界?这是入大涅槃的境界。这个名词一定要搞清楚,很多认为涅槃就是死了,那个解释是错误的。人死了称为圆寂,这样子人不必修行了,哪个到最后不入大涅槃?哪个人不圆寂?要知道涅槃是活的时候证得的。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相,真正做到经上讲的这五个字,清净、平等、觉而不迷,就是在大般涅槃中,他就安住在大般涅槃。大涅槃是心地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觉而不迷是慧,清净、平等是定。
再往下看,「由于远离分别之妄惑,诸根寂静」。分别一定要放下,这叫功夫。我们用什么方法放下?就用念佛,这个方法太好了。我们的精神、意念、时间全部用在佛号上,把分别忘记掉了,不要再分别。别人来问我们,我们随顺他的分别而分别,这就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人间他们所做的。你不问他,他没事,不问他,他住在实相般若里头,般若无知,他住在涅槃里头,清净寂灭,住在我们这经上清净平等觉上。你问他,他就起作用,因众生的分别而分别,因众生的执着而执着,他自己没有分别执着。妙就妙在此地,贤首《还源观》上讲的「随缘妙用」。我们今天没有这个妙用,我们真分别、真执着,我们有作用不妙,我们这个作用造业,业里头有善有恶、有染有净,各有其报。佛菩萨一切造作没有果报,为什么?他没造业。他现身、说法、表演,这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染净、没有善恶,所以他没有报。我们没有在这些地方看出大乘的微妙,你不知道佛法说好,好在哪里,你说不出来,妙在哪里说不出来。你真知道之后,焉能不学?你肯定要学它,佛摄受众生力量多强,你才会体会到。我们自己学,老实去学,自己摄受众生能力也就慢慢强起来了。同一个道理,众生跟自己确实是一体。
诸根寂静,下面「契入涅槃之理,故续曰: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这是第十二愿。『等正觉』这是省略,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大涅槃』,也是佛果之名,翻成中国意思是入灭。「具云般涅槃」,具是具足,称为般涅槃。般,这都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圆,涅槃翻成中国字是寂静。所以般涅槃也能翻成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灭,功德圆满,清净寂灭。「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这给我们进一步的解释。义,我们上面再加一个字就更清楚了,仁义。中国名词里头的,仁义充法界,遍法界。德备尘沙,德上再加一个字,道,大家就清楚了,道德。仁义、道德遍法界虚空界,这是圆的意思。
「体穷真性」,本体穷尽于真如法性。本体这个名词里头的含义,什么是本体?哲学里头的一个名词,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从这个体变现出来的,它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根源。像今天科学,科学认为物质的根源是什么?把它分析为最小的物质,那是所有物质的本体。八十年前科学家刚刚发现原子,认为原子是宇宙的本体。在这八十年之间,科学进步很多,把原子再分开,看出原子原来里头包括有电子、有核子、有中子,原子还不是真正本体。再分又分成粒子、分成夸克,粒子大概有几十种,夸克也有几十种。一九八0年之后发现量子,更小的。都是这个东西,《金刚经》上讲「一合相」,就是这一个东西组合成的,成所有物质现象,所有物质现象本体就指这个。
现在科学发现了,物质现象不是这个东西,本体不是这个东西,本体是意念,念头。可是念头属于精神方面的,于是这些科学家也很大胆,说话了,说最近这个三百年来,科学家这种二分法是错误的。二分法是什么?物理、心理,这叫二分法,二分法是错误的,误导了研究的方向。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一体的,心理跟物理是一不是二,二分产生错误。这是近代才发现。这个要能够真正成立,就把这二、三百年的物理全部推翻了。真理是不能推翻的,过去的一般看法确实是有错误。讲万法一体是佛的大乘经,阿赖耶讲的是一体。心理现象跟物理现象确实是一桩事情,分开了就要遭难,它是一它不是二。
佛法讲的本体是什么?本体是自性。一切法不离自性,自性也叫真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是大乘经上常说的。万法有差别,有各自独特的相分,但是性分完全是一个。性不是现象,现在讲现象,它不是现象,性里头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它没有现象。所以今天科学跟哲学找不到它,因为它没有现象。科学跟哲学都要有现象它才能找到,没有现象找不到。大乘教里头佛说过了,用我们的意识,就是思想、念头去想找宇宙的真相,它范围在哪里?宏观宇宙它能看到宇宙的边缘,微观世界它能看到阿赖耶。这个现在全兑现了,都被释迦牟尼佛说中了。但是自性它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因为它不是现象,它没有现象,你怎么找它?只要是现象,科学都有办法把它找出来。它不是的,它存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没有现象,我们六根缘不到。
色法,这物质现象,五根缘得到,眼看得到、耳听得到、手摸得到。精神现象,前五根没有办法,找不到它,我念头找到它,我的思想能找到它,就是第六、第七可以缘到它。自然现象,阿赖耶的见分可以缘到它。它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八识就不管用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