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根本沒有離開。
這是我們參考最近的科學報告,跟大乘經裏頭所說的一對比,搞清楚了,對諸佛菩薩不能不佩服。諸佛菩薩怎麼知道那麼清楚,比科學家還厲害?那就像經中所說的,這樁事情,就是明心見性,唯證方知。什麼人能證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證得了,這《華嚴經》上說;大乘經裏面佛說,破無明煩惱、破塵沙煩惱、破見思煩惱你就見到了。名稱不一樣,事實跟《華嚴》完全相同。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就見到了,你要不放下永遠見不到。所以,起心動念是障礙,分別執著是障礙,障礙去掉了,真相大白。
再接著看,「一切加持法門之身坐此蓮臺也」,這是胎藏,妙法蓮華。這裏有個名相,「加持」,我們常常看到的。《佛學大辭典》也有一點資料,《演密鈔》第二卷,「言加持者,加謂加被」,這個字是個多音字,跟我們衣服披在身上那個披,音相同,意思也相同。在這裏不能念「加被」,要用挑手邊,古時候它是通用的。「持謂任持」,任是自然的,自然而然保持它。「佛以上神力,加被任持現前大衆」,這種境界不是一般人都能見到的。佛所加持的人,這個人要有修行的功夫,也就是說這個人真正放下。放下爲什麼還要加持?放下肯定得到加持。這就是科學家告訴我們,實際它是一個網絡,是個大網,這個網裏頭任何一個點、一個網孔,這個信息整個網都知道。他需要加持,這就是感;諸佛如來加持,這就是應。
最高是對法身菩薩的,就是淨宗裏面所說的,寂光土加持實報莊嚴土。寂光土裏面是妙覺如來,就是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遍一切處,也翻作光明遍照。他自然,絕不是起心動念,自然就有這種反應,就加持他,讓他見到不思議的境界。被加持的人有相當的功夫他才能感,以他修持的功德來感,佛才有應。「得見如是不思議莊嚴境界」,這個境界是見到佛身、見到佛土。真見到,信心成就了,真相信了。爲什麼?見到了,不是聽人講的,親自見到的,願心就格外懇切。佛的這個加持豈不就是接引嗎?這不是臨終的接引,這對于一個修行人,對他的信心、願心加強了,他對于見佛往生決定不懷疑。
「即身成佛義曰」,這又有一個加持的意思,「加持者,表如來大悲與衆生信心。佛日之影,現衆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這個比喻很好,容易懂。衆生的心水,佛好比是太陽,這個影子現在池塘裏的水裏面。衆生的心水就像池塘,把佛比作太陽,這個影子現在衆生心水當中,這個叫加。行者心水,這個心要幹淨、要不動,日月的影它才能在裏頭現出來。所以行者心水能感佛日。如果它的水很髒,水還有波浪,那就現不出太陽的影子,就現不出來,這就不能加了。可見得加持是雙方都有條件的,這就講緣,雙方有緣。佛沒有辦法加無緣的衆生,無緣就是他心不清淨,他的心有染汙,他的心在浮動,這就不能夠感佛,就不能感,佛就沒有辦法應。佛現在衆生心,這叫加,衆生的心要清淨、要不動,這叫持。
《八十華嚴經》第六卷說,「佛所加持無有邊」。佛的加持沒有起心動念,由此可知,衆生之感也沒有起心動念,那個感就特別殊勝。起心動念,心浮躁了。所以現在人麻煩在哪裏?心浮氣躁,不能感,就是沒有持,沒有奉持,佛日不能現。有沒有加?有加,佛日是從來沒有中斷的,怪我們自己心水染汙,心水起波浪,心浮氣躁。如果我們的心是平靜的,心是清淨的,你跟諸佛如來那個感應不會中斷,常常有。這個事情我們能相信。在這個世間通靈的人很多,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要細心去觀察,他的心清淨,他的妄念很少,我們就知道他有感的能力,他能見到一般人見不到的一些事情。如果他心浮氣躁,他妄想很多,那他不可能有感應。他所知道的,現在有一些靈媒附體,不是他自己的能力,這未必可靠。這就是過去李老師告訴我們,真正預知的能力是要禅定。佛可以把過去未來的現象,用他的神力突破時空界限,就在當下你就看到了。這是要定功,得到加持。這種信息那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爲什麼?現量境界。比量境界,有時候很准確,有時候不准確,那就所謂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一切加持法門之身坐此蓮臺也,念佛往生的人真的是無量功德成就。我們看到好像他沒修什麼功德,他就能往生,往往因此感到懷疑。其實我們所知道的太有限了,我們只看到眼前,看不到過去、看不到未來。而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只要是念佛往生的,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今天往生,得無量諸佛如來的加持,此地講一切加持法門之身。這不是偶然的,世間確實沒有偶然的事情。過去生中修的,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緣分,不知道接著修,而造了許許多多的惡業。惡業做得再多,可能他過去善根福德很厚,這一點惡業在他障礙不大。一遇到緣分他立刻就回頭,他能信、他能願、他肯念,念佛,句句佛號都是淨念相繼,這還得了!我們不如他,我們天天在念,一天念一萬聲抵不得他一聲,他一聲是淨念,我們一萬聲是雜念;他一聞,他不懷疑了,我們聽了多年還半信半疑,這就是說我們的善根福德不如他。所以,他雖然錯了一生,最後這個緣成熟的時候他還是決定成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疑惑就化解了,經典裏面這種說法,有理論依據,不是隨便說的。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是一念迷,這一念錯了,才做許多惡事,但是一念覺,他立刻就回頭。我們沒做惡事,但是還回不了頭來,他一下就回頭了,他這一回頭我們就趕不上他。我們細細想,這裏頭這個道理並不很難懂。這一切加持,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他坐蓮花了。
「可見極樂九品之蓮,正顯大日如來密意,舉體皆是最勝秘密吉祥」。大日如來,這是密宗本尊。他是誰?顯密不是兩樣東西,是一樣東西。我們要有個認知,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元的,不是多元的,是一體的,沒有分割的。任何宗教,他們所信仰的、奉持的神明也好、上帝也好、真主也好,無論稱什麼名相,都是一體的化身。就像日本過去中村康隆老和尚,我第一次跟他見面的時候他一百歲,一百零叁歲的時候過世,我跟他見過好像是叁次面。那幾年在日本開兩次會議,到日本我一定去看他老人家,很慈悲。第一次見面告訴我,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講得好!我們聽了歡喜。我離開的時候,那天離開,他的大徒弟橋本送我出門,告訴我,他說老和尚今天跟你說的話我們從來沒有聽過。這個也是說法應機,老和尚知道我這些年來在世界各地聯絡宗教,倡導世界宗教是一家,老和尚跟我說這個話。這是對的,沒錯,確實是一家。
我們看底下這個資料,從《佛學大辭典》裏頭節錄出來的。「梵名」,古印度梵文,梵名稱爲「摩诃毘盧遮那」。摩诃翻成中國意思是大的意思,毘盧遮那就是日,顯教裏面稱毘盧遮那佛,《華嚴經》的教主。我們現在背後這尊佛像就是毘盧遮那佛,華嚴叁聖,當中是毘盧遮那,旁邊是文殊、普賢,華嚴叁聖。也翻爲日,就是太陽,摩诃是大,所以翻成中國意思是大日。《大日經疏》第一卷,這是密宗最主要的一部經典,說「即除暗遍明之義」,這解釋大日的意思,是除暗、遍明,普遍的光明。所以,毘盧遮那也翻成遍一切處。「然世間日則別方分」,方分是指空間,「若照其外不能及內」,明在一邊不至另外一邊。太陽照我們地球照一半,那一半是夜晚,這一半是白天,它不能遍照。大日不一樣,大日是遍照。「又唯在晝,光不燭夜」,白天太陽照到了,夜晚日光照不到。「如來智慧日光則不如是,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矣,無有內外、方所、晝夜之別」,這些都沒有。
「又,毘盧遮那者,光明遍照之義,謂之遍照如來」。所以,大日就是毘盧遮那,毘盧遮那就是大日,顯密是一不是二。密是顯之密說,顯是密之顯說,顯密是一不是二。所以華藏就是密嚴,密嚴就是華藏;毘盧遮那就是大日如來,大日如來就是毘盧遮那。如果學佛的人不懂,執著一邊,起門戶之見,就完全錯了。特別是學大乘,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認識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這是大乘的根本。遍法界虛空界所有衆生跟自己什麼關系?一體。經上常說「生佛不二」,生是衆生,把衆生說在前面,佛在後頭,生佛,沒有說佛生。佛尊重一切衆生,平等當中尊重一切衆生,自己謙卑。尊重別人,把別人擺在前面,自己擺在後面。這些地方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永遠學習謙卑,不敢在別人前面,我們走在別人後頭。這都是教化衆生。每個人都能退一步,天下就太平了,所有一切爭執就化解了,讓別人就是讓自己。所以念老在此地做的總結,可見極樂九品之蓮,正顯大日如來的密意,舉體皆是最勝秘密吉祥,秘密吉祥就是極樂世界。
下面是第二十五願,「天人禮敬」。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右章叁願」,本章叁願,「從聞我名字至莫不致敬,是第二十五,天人禮敬願」。「從若聞我名下至諸根無缺,是第二十六」,底下這一段,一共有四句經文,「聞名得福願」。再下這是「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這一章有叁願,都是表聞名的功德。這是先說這一章經文的大意。
上面「第十八願十念必生,乃往生之正因,四十八願之核心」。這個地方特別提醒我們,往生的正因就是執持名號。爲什麼要執持名號?因爲持名念佛能斷煩惱、能消業障、能生淨土、能見彌陀,道理在此地。你肯念佛,你肯定有信心、有願心,因爲什麼?你行動出現了。真信、發願,不肯念,你有信、有願沒有行動,有行動決定有信、有願。可見得持名重要。古德教導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很有道理!說話造六道輪回的業,無論你是善還是惡,離不開六道輪回。念阿彌陀佛,這也是一句話,能幫助你了生死、脫輪回…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七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