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七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地獄衆生去往生的,他永遠不再墮叁惡道,這就是雖有因沒有緣的關系,他的惡報不會現前。「耳中不聞惡名,故曰無不善名也」。

  「又如《阿彌陀經》曰」,小本,佛也是這樣告訴我們,「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極樂世界有鳥,鳥不是畜生道嗎?不是的,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不是真的鳥。爲什麼要化現鳥?人間天上,這些人都喜歡鳥,鳥叫的聲音很好聽,鳥能說話就更好了。所以阿彌陀佛知道,大家在講堂聽經要端莊、要嚴肅,不敢放逸。如果是鳥來說法,他就比較隨便,就很輕松自在,不需要那麼嚴肅了。彌陀知道衆生的心,所以化現作種種鳥來給你說法;換句話說,在極樂世界聽經聞法這個時間不會間斷。因爲它鳥會說法,樹會說法,水會說法,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全會說法。因此,說法不中斷,無論你在哪個地方,你都聽到阿彌陀佛在說法。諸位想想,哪有不開悟的道理!除了聽法修行你什麼都聽不到。

  極樂世界的社會非常單純。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詳細的說明,現在人講報告,詳細報告,這部經書就是他的報告。裏面沒有說到極樂世界有國王,講政治,極樂世界沒有,政治在極樂世界聽不到。沒有政府、沒有統治者、沒有國王大臣,甚至于士農工商都沒有。我們細心看這個報告,這個地方是個學校,居住在這個地方人的身分只有兩種,好單純,一種是老師,一種是學生,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就這麼樣的單純。生到這個地方去,畢業就是成佛,成佛有沒有離開?說老實話,沒離開。因爲極樂世界四土,常寂光,成佛都入常寂光了,沒有離開。極樂世界有多大?跟常寂光一樣大,沒有邊際,我們這個星球都在其中,沒有離開它。所以,十方世界每天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沒有聽說極樂世界有人滿之患。我們這邊的人可憐,業報身,要吃飯、要喝水;西方極樂世界法性身、法性土,人不要吃飯,也不要喝水,永遠健康長壽,容貌永遠不變,無量壽,看起來還是年輕。所以極樂世界什麼危機都沒有,這個地方有糧食危機、有能源危機、有金融危機,好多好多危機,極樂世界沒聽說過,這種名詞也沒有,更沒有這些事情。這個地方不去,再到哪裏去?無論到哪裏你都要受辛苦,唯有到極樂世界沒有苦,沒有苦就叫做樂,極樂就是這個意思。這個世界沒有苦,沒有苦的事,也沒有苦的名。

  至于極樂世界這些衆鳥,「靈峰大師于此更有妙解」,靈峰是講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裏頭說的,他用假設問答,「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畜生道,白鶴、孔雀、迦陵頻伽都是鳥的名字。蕅益大師的解釋說,「既非罪報」,牠不是惡業感的,「則一一名字,皆诠如來功德,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其意如下,經雲」,《彌陀經》上說的,「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這《彌陀經》上說的。「故或問曰:彼國既有白鶴等鳥,則白鶴之名豈非惡報之名耶?」假設有人提出這問題。「《要解》答曰」,就是蕅益大師說的,「經雲,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這是《彌陀經》經文,你一定要知道,這個鳥不是造畜生業報而生的。「白鶴等,既非罪報所生,則其假名,亦非惡名」。特別是我們這些衆生,帶著罪業去往生的,這帶業,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這些鳥,你也不會去投胎做這些鳥。爲什麼?極樂世界根本沒有。這些鳥是什麼?是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的化身。大乘教上常講,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能現種種身。所以這些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實際上牠就是阿彌陀佛。「是諸鳥等皆如來性德所顯」,變化所作,「故其名字乃表如來性德,正是美號,焉可視爲惡名」。怎麼可以把這些白鶴、孔雀、鹦鹉、舍利,看作是惡名?你這樣看,完全看錯了!

  「又《觀經》曰:如意珠王」,這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如意珠,珠王是如意珠裏頭最大者,這稱爲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爲百寶色鳥」。前面舉出的是六種鳥的名字,做個代表,還有許許多多鳥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沒看見過。寶光能化爲百寶色鳥,無量無邊,寶色。「可見極樂依正」,依報正報,「悉是如來果覺之所莊嚴」。前面我們讀得很多,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皆是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這裏頭沒有業,善業惡業全沒有,是稱性的功德之所成就的。「是諸衆鳥,皆是彌陀變化所作」,我們聽了這句,立刻就會聯想到,整個極樂世界「一色一香、一塵一名」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所以說「無非中道,皆是不可思議法界之全體大用。是故彼國一一名字,皆顯如來性德」。名跟體統統是阿彌陀佛性德流出來的,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得的身體、身相是法性身,居住的國土法性土。你看到樹木花草,看到寶池德水,以及六根所接觸的外面的境界,那不叫六塵,六塵是業報變現出來的,自性裏面變現出來的不叫六塵。全是自性、全是法性、全是真如、全是實相,前面我們讀過的,全是大涅槃的境界。後面這幾句結得好,「皆顯如來性德」,真的是一塵一毛、一香一色皆是如來性德之所成就。

  「如來證窮法界,照徹心源,功德究竟,以一真一切真故,一究竟一切究竟。又以假名诠顯實法,故彼土一一名字悉皆究竟,白鶴是究竟白鶴,共命之鳥是究竟共命之鳥,是諸衆鳥皆如來性德之所顯,故其假名亦皆是性德之美稱,而非惡名」。這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大意,說得非常好,真正說的究竟了。究竟是什麼意思?就是本經上所說的「真實之際」,那個際就是究竟的意思。也就是圓滿,找不到一絲毫欠缺,自性的圓滿成就。下面,第二十九「住正定聚願」,看經文:

  【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

  這句經文不可思議。我們這個世界,一個人不是一個心,一個人無量心,不是一心,一心就好辦了,一心都得成聖人了。這個心是什麼?念頭。我們想想從早到晚起多少妄念?一個妄念就是一個心。所以我們的心很糟糕,亂的。到極樂世界的人,確實我們今天講六和敬,六和敬第一條「見和同解」,極樂世界是六和敬的國土,是六和敬的圓滿。爲什麼?他『皆同一心』,真不可思議,我們對于這個地方不能大意。看念老批注,「第二十九住正定聚願」,『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經文只有四句十六個字。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衆生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知道這裏面的大衆,最高的有等覺菩薩,最下面的有無間地獄衆生。善導大師說了,「總在遇緣不同」,只要有緣皆得往生,沒有一個不能往生的。生到極樂世界「皆同一心」,這一個心是什麼?真心,不是妄心。我們今天是妄心去的,阿彌陀佛是真心,我雖然是妄心,我把它換過來了。十方世界哪一個往生不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統一了。不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去不了,等覺菩薩也不行,等覺菩薩沒有例外的,也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經文裏頭沒有說等覺菩薩例外、十地菩薩例外,沒有這個說法。沒有這個說法我們就曉得,這八個字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憑證,好像到極樂世界的通行證,你有這個你決定去,沒有障礙,沒有這個去不了。

  「由于第五無差別願,生彼國者」,「形」是指身體、身形,「貌」是指容貌,容貌包括全身的相好,形跟貌沒有差別,「悉同一類」。標准就是阿彌陀佛,是以阿彌陀佛做標准。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你的身體體質,形是身形,阿彌陀佛多高,跟他一樣。形完全相同,貌也相同,貌如果用《觀經》佛所說的,阿彌陀佛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都有八萬四千好。這阿彌陀佛的形貌,往生的人跟阿彌陀佛相同。他沒有說凡聖同居土除外,沒說這個。我們就知道了,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實報土上上品往生悉同一類,沒差別。爲什麼沒差別?「形既相類,心亦同然。心皆同一,住于定聚」,道理在此地。人相貌相同,你再觀察他,言談舉止也相同,他的習氣、念頭也不例外。

  我小時候親眼所見的,抗戰時候我在貴州念書,班上有個同學,姓張的,個子很小,我們同一班。那個時候我們這一班是編爲甲組,程度比較好一點的。這一組的學生大概只有二十幾個人,二十叁、四個人,是我們學校班級人數最少的。小教室,那個教室大概只有我們攝影棚這麼大的樣子,二十幾個人上課。抗戰勝利之後,我回到南京,在南京一中繼續讀書。班上有個同學跟那個張同學相貌完全相同,那個走路的樣子也相同。我就把他叫來:你有什麼脾氣,你有什麼長處,你有什麼短處,說得全對。他說你會算命,你會看相?然後我告訴他,我不會看相、不會算命,以前我有個同學跟你一模一樣。所以我就來證明一下,看看你們的煩惱、習氣、愛好是不是相同。果然相同,說的他說一點都不錯。諺語所謂「相隨心轉」,這兩個人心相同,相貌就相同。這個心是講念頭,想法、看法非常接近,就變成這個樣子。

  到極樂世界,你看我們每個人都想阿彌陀佛,都念阿彌陀佛,把什麼念頭都放下了,所以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全同,就這個道理。這個道理不假,我們相信,所以心皆同一。世尊爲我們介紹極樂世界,這部經講得最詳細,《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凡是多次宣講的,會集就非常重要。難得古大德爲我們做了叁次會集,叁種會集本裏面這一種是最圓滿的、最殊勝的。我們今天有緣得到了,我們大量流通,跟許許多多同學、同修結緣,也跟阿彌陀佛結緣,跟夏蓮老結緣,跟黃念老結緣,我們全是心亦同然。心既同一,當然住定聚,這個「定聚」就是念佛叁昧。我們現在沒得到,爲什麼沒得到?我們現在還有雜念。如果把這些雜念去掉,我們就得定聚了,得定聚那是保證往生,沒有不往生的道理!

  即使定聚裏頭功夫最淺的,是功夫成片,這個境界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七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