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七四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往生,業障、煩惱差不多都消盡了。所以他有能力,這善導大師講「遇緣不同」,遇到殊勝的緣叫他生實報土上輩往生,真行,不是不行!理上講得通,事上我們就不懷疑,他有理論支持他,有理論的依據,願生淨土。

  「起心立德」,這是講我們現前,我們如果真的發願求生淨土,現在就要起心立德。德是什麼?專念阿彌陀佛。經上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就是起心立德。菩提心就是用真心,我不再用妄心。對人、對事、對物,別人用虛妄心對我,我用真誠心對他,決定不吃虧。我知道這個人騙我,知道這個人欺負我,我也能接受,歡歡喜喜,若無其事,這個好。爲什麼?他的心還繼續搞輪回,我的心要到極樂世界,我們走的不是一條路。他起心動念來對我,我一句阿彌陀佛待他。好事,阿彌陀佛,壞事也是阿彌陀佛,平等。爲什麼平等?都是假的,好事等于零,壞事也等于零,零跟零上沒有分別。沒有一樣是真的,何必計較!

  「修諸行業」。起心立德,修諸行業,以最圓滿的心待人接物,最圓滿的行就是念佛,念給別人看,這最圓滿的,念到我們往生,讓他看看往生的樣子。許多人一生不相信,看到往生的瑞相相信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個東西不能騙人。往生不生病,說走就走,而且預知時至。通常一般念佛人,多半大概在一個星期之前就曉得他要走了,功夫好的能在叁個月前知道。

  我早年在新加坡,一九九0年代的時候,新加坡居士林的老林長陳光別居士,是新加坡一個大企業家。雖然信佛,迷信,佛教是什麼真不知道。福報大,財力雄厚,好幾個銀行的董事長,應酬多。晚年生病,生病,大夫叫他在家裏休養。他不能工作,每天躺在床上就想起來要聽經,我們在居士林天天講經都有錄像,他把我們的錄像,那個時候還不是光盤,錄像帶拿回家去,每天看八個小時,每天不間斷,除了聽經之外他就念佛,真修行,真用功。兩年,他就告訴李木源居士,他想往生。他真能去得了!李木源居士告訴他,不行,你現在不能往生,你要一往生居士林就亂了,人事沒有穩定,求他再多住兩年。他也答應了。這又過了兩年,他家的人告訴我們,有一天他在一張紙上寫了八月幾號,我忘掉了,寫了十幾個。家人也不敢問他這是什麼意思,叁個月之後,就是他寫的這一天,他那天往生。所以知道他是叁個月之前,他就把走的那個日子寫得很清楚,寫了十幾個,預知時至。走之前的一天,找我去給他做叁皈依,他還不能起來,坐在床上,我到他家給他做叁皈依,第二天走了。好榜樣!

  這是居士林林長,是佛門大護法。那個時候我們有個短期佛學班,就是叁個月一屆。佛學班裏面的同學,四個人一班輪流幫助他助念,日夜不間斷,換班。有一個班換回來,他們回到居士林,有附身的,是林長的冤親債主,說人數很多,有幾百人,跟到四位法師到居士林來,告訴居士林的護法神准許他們進來。他們來幹什麼?告訴我們林長往生到極樂世界了,這決定不是假的。他們想修行,這些冤親債主看到林長往生很羨慕,想修行,要聽經,要求聽經。當時我們講,我們給你在念佛堂供牌位,你在這邊聽經。他們說念佛堂的光太大,他們不敢進去。以後談判要求在齋堂,就是我們吃飯的飯廳,在飯廳裏面放電視機播放講經的錄像帶,他們同意了。他們要求聽《地藏經》、聽《十善業道經》,我們日夜播放叁個月,他們全部往生了,不可思議!老林長晚年生病是福報,他要不生病就不會聽經,沒有時間聽,也沒有時間念佛。四年,每天八小時沒中斷,四年,念佛不中斷,他成功了。實際上他兩年就成功,後面兩年是李木源居士要求他,一定要再等兩年,不能夠走,照顧這個道場。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事實真相。

  「佛願力故,即便往生」。這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接引你往生去。佛不來接引,你不曉得極樂世界在哪裏,你找不到,一定要佛來接引。「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這正定聚也不需要自己去修,得阿彌陀佛威神的保佑,你就保證入正定聚。正定聚是什麼?「即是阿鞞跋致不退位也」。這就是阿彌陀佛第二十願!第十八願十念必生,第十九願發菩提心,第二十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到極樂世界就入正定聚,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彌陀經》上翻的,《無量壽經》上翻爲阿惟越致,是一樁事情。你就證叁種不退轉,第一種位不退,絕對不會退轉到十法界,不再做凡夫;第二種行不退,普度一切衆生,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艱難困苦不會退心,都還能堅持下去;第叁種念不退,念念趣向薩婆若海。這前面我們都讀過。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一切種智,就是妙覺如來所證得的究竟圓滿智慧。阿惟越致菩薩念念是向著這個目標、這個方向精進不懈,他一定可以證得。

  「又善導大師依願言及《唐譯》經文」,解釋這個正定聚的意思。「謂此願亦具現生不退之密義」,這個意思就深了,這個密義是密宗裏頭所說的甚深義理,意思是什麼?你現在就得到了,你自己並不知道。只要你一發心,這個東西我們要是理解念力的秘密就能夠豁然大悟,知道密宗所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才發心就入正定聚。可是問題在哪裏?遇到緣就退了,就變成不定聚。或者遇緣自己不能把持,遇到禅,看到禅不錯,遇到密,看到密也很好,都想修,那就變成邪定聚。爲什麼?都想修,一樣都不能成就,不成就就叫邪定,成就就叫正定。所以真信真願,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那都叫正定聚,都在當人自己要能把持得定,這才管用。把持不定,這一生會空過;把持定,這一生一定成就。特別是這個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沒有一個不能修,沒有一個修不成的。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不能保證你成就,只有這一門它保證你成就,阿彌陀佛來擔保,這個機緣太難得!善導這個意思說得好,「文中若當生則指求生之人,亦入正定聚。是爲不共之說」。不共就是這個經上獨說的,其它經上沒有。這個意思很深,將來在後面第二十二品再詳細說明。

  我們再看下面第叁十願「樂如漏盡願」,這極樂世界的快樂。什麼快樂?快樂到什麼程度?我們都會懷疑,都會想知道。我們看經文:

  【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

  這是第叁十願,『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是爲樂如漏盡願」。下面爲我們解釋。「熱惱」是煩惱,「爲劇苦所逼,身熱心惱,故名熱惱」。這個現象有,人在氣憤的時候,受極大的刺激,這個現象就出來了。發怒,所謂怒火上升,你看他臉是紅色的,身體都是滾燙的,全身發熱,這個發怒全身的能量全爆發出來,像火山爆發一樣,真苦!能不能解決問題?只是把問題愈搞愈糟,決定不能解決問題,這錯了。真正有功夫的人,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再惡劣的環境,自己受再大的羞辱,不動心。這是功夫!不發脾氣,沒有怨恨,依舊保持清涼自在,那他處理問題是智慧,智慧處理一定非常圓滿。發脾氣不能解決問題,這個永遠要記住。

  像胡小林做報告的時候,說到陶行知校長四塊糖的故事,真實智慧。看到學生做錯事情,他也沒有罵他,也沒有教訓他,完全用德行去感化,讓學生自動忏悔,自動承認做錯事情。校長獎勵學生,學生真的回頭,真的改過,這個力量太大了。如果校長發一頓脾氣教訓他、懲罰他,怨恨在心,嚴重的那生生世世都不會忘掉,這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麻煩可大了。校長有智慧,不罵他,不責備他,他承認有過失,馬上獎勵他,送一塊糖給他吃。短短的十幾分鍾當中,學生四種表現的態度,四次的獎勵,沒事情了,讓學生回去,沒有一句責備的話,這叫教育。現在誰懂得這個教育?中國古時候讀書人沒有不懂得的,厚德載物。真正把一個普通人教導成爲聖人、賢人,這是教育的成功。所以打罵、責罰,那是失敗的教育,真正成功的教育是愛的教育。

  學生做錯事情,爲什麼做錯?把這原因找出來。他看到這個學生跟同學打架,手上拿一塊磚頭,這還得了,這會出人命!被他看到了,立刻製止,告訴這個學生,半個鍾點之後到校長室來見他。這個學生離開了,校長再問別人,他們爲什麼打架?是爲了對方這個學生欺負一個女同學,他打抱不平。這麼個原因他知道了,這個人很有義氣。半小時之後他回到校長室,看到學生站在外面門口,掏一塊糖給他吃,也沒有罵他,學生感到很驚訝。他說這塊糖獎勵你,我叫你半個小時來,你准時來了,你很守時,這應當要獎勵你。然後再說,我去調查,知道你這個事情做錯,你還很有義氣,打抱不平,這是很好的行爲,再賞一塊糖給你吃。學生就感動了,立刻就承認錯誤,受感動。校長又掏一塊糖給他,獎勵他,你能夠忏悔,你知過能改,這很難得,這很不容易。沒有責備一句話,沒有任何處罰。學生感動的跟校長說,以後決定不會再犯這個過失。校長第四塊糖給他,勉勵他。再問,沒事了,你回去。這是中國愛的教育,神聖的教育,沒有一句責備的話,沒有一句批評的話。

  人都有良心,要把他的良心喚醒,要讓他覺悟,要讓他自動回頭。他真回頭了,這學生我相信一生永遠不忘記校長的教訓。這個例子我相信感動天下許許多多人,校長有智慧,讓這個學生做出表法給大家看。像演一臺劇一樣,演場戲給大家看,多少人覺悟,功德無量。所以在任何逆境裏頭,你能夠沈住氣,不發脾氣,沖突不會發生,這是化解沖突最好的方法。佛說得好,「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中國古人說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換句話說,人都是可以教的,沒有不能教的,問題你會不會教。如果會教,人人都是好人,人性本善,他怎麼不是好人!本來是好人,現在又遇到好的教育,他當然是好人。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下面引用「《法華經信解品》曰:以叁苦故,于生死中,受諸熱惱」。叁…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七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