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0集▪P3

  ..續本文上一頁物、愛一切萬法是真正愛自性,自性是真的自己,這身是假的,不是真的自己,身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相分是整個法界、整個宇宙,整個宇宙物質現象你只執著這一點點當作自己,你的起心動念也是整個宇宙,從整個宇宙的心識裏頭取一分認爲是自己的心,物質取一點點以爲是自己的身,錯了。

  這一樁事情佛講得比科學家講得清楚,科學家沒有佛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究竟,但是現在他們的報告是愈來愈接近。但是他們是知識,他不是智能,智慧從定當中生的。這些菩薩他們怎麼知道這些秘密?他們從禅定當中見到的。甚深的禅定,所謂突破了空間維次,他全看到了,那是他親證的境界,他得受用。科學家用數學、推理發現可能有這樁事情,然後再用機械、再用儀器去觀察,再證明,知道了。所以科學發現的是知識,禅定是智能,禅定那個功夫所見到的他得實用,科學技術發現的他不能得實用,但是科學家如果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就證得。所以佛法常說放下便是,不能不放下,不放下就錯了,放下就對了。放下吃不吃虧?放下占大便宜,沒人曉得。你放下你的財富,你的財富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爲什麼?你自性裏頭的。人不知道,他不敢放下,他不知道放下的時候跟自性相應。自性裏頭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相好,一切都是無量的,壽命都是無量的,光明是無量的,爲什麼不肯放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他完全放下了,真的得大自在。所以自覺,徹底放下了就是自覺,自覺而後才能覺他。

  覺他說實在的話,是爲他做增上緣,他自己必須要具備另外叁種緣。親因緣,他本來就有,自性裏頭圓滿具足,就是他自己要肯承認,我有,要承認才行。第二個是所緣緣,所緣緣那就是你的方向、你的目標要正確,不能有絲毫偏差。我今天決定走成佛之道,爲什麼?是我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跟我關系非常密切,什麼關系?我心所現,我心所變;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是別人!然後你才曉得,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全是自性變的,所有信息、所有一切衆生都是我自性變的,沒有一個是例外,他多親切!我自己心,自性變現的阿彌陀佛,我自己自性變的極樂世界,我怎麼不能去?哪有這個道理!我現在一心想去就真去了。這就是佛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真想去,真去了。

  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就信心十足。我們知道十方法界諸佛如來跟我什麼關系,菩薩跟我什麼關系,聲聞、緣覺跟我什麼關系,一切人跟我什麼關系,畜生、餓鬼、地獄,乃至于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跟我的關系是一體,大慈悲心就生出來了。大慈悲是愛心,愛心遍法界,這個愛心是真心,永恒不變。世間人講的愛心是假的,講什麼都不要相信,他變得太快了。只有佛菩薩靠得住,爲什麼?他用真心,他永遠不變。我對他好,不變;我恨他、我害死他,他也還是不變,永遠不變,那真心。他了解得清楚,我們自己迷惑顛倒。我們真的能害到他?沒有,全是夢幻泡影。爲什麼?自性清淨心裏頭這些現象叫幻相。所以我們的心真能夠把這些東西放下,放下之後清淨平等覺現前了,這就是覺行圓滿,不可思議。

  這個生相無明也叫「元品無明」,又叫「根本無明,相對于枝末無明」。枝末無明是我們現在六道裏頭的凡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胡塗!對于事實真相一無所知,這屬于枝末。根本是一念不覺,從自性裏頭變現出一個阿賴耶,那叫根本。「就是一切煩惱之根本,不覺迷妄之心。于真如之海中,起動最初之一念者,即是此根本煩惱。《勝鬘經》雲: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阿羅漢的智慧、辟支佛的智慧他們不能斷,他們見不到,「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阿羅漢只斷見思,塵沙、無明沒斷,所以智慧、能力做不到,唯有如來,見思、塵沙、無明都斷了,連無明習氣也斷了,他才能夠斷根本無明。

  根本無明在哪裏?你要找不到它,你怎麼斷它?根本無明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就是那一個波動,那個波動叫根本無明、叫一念不覺。佛很慈悲,告訴我們這叫無始無明,它沒有開始。要怎麼斷它?不起心不動念它就沒有了,起心動念它就有。無論起什麼心、動什麼念頭,你自己感覺到你起心動念,還有你自己不知道的起心動念,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是你完全不知道的起心動念。不但我們不知道,阿羅漢跟辟支佛都不知道。我沒起心動念!你說起心動念沒有?沒起心動念,他起心動念了,他真沒起心動念,他怎麼會有這個念頭生起來?這就是難處在這裏,很不好斷,有一個斷,他的心已經起心動念了,那不是小波浪,是大波大浪。由這個地方我們想想真難、真不容易,不能不佩服菩薩的功夫、菩薩的本事,他真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是粗的定功,不起心、不動念是極微細的定功,才能夠了解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

  經文批注裏頭,「故曰一生。此品無明,其力最大」,這講它的功能最大。爲什麼說它最大?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是它能生萬法,它能顯現出宇宙,顯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它有這麼大的力量。「唯此後心」,這個最後心,修行到最後心定,定到最後,「以金剛智破之」,這個金剛智是妙覺如來所證得的,就是說無始無明習氣斷幹淨了,那金剛智你就明白了。金剛智是自性裏頭究竟圓滿的智慧,全現前了,一點障礙都沒有,無始無明的習氣就幹淨了、沒有了,這是我們要知道、要明白的。「言智之堅利如金剛也。即佛智是」。我們所體會到的與《佛學大辭典》上所說的意思完全相同,說明這不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智慧,比這個還高,真正是究竟圓滿,但是這個智慧是一切衆生個個都有的。《華嚴經》上佛所說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就是此地講的金剛智,一切衆生統統具足。現在透不出來,就是叁種煩惱障礙住了,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華嚴經》上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就是無明煩惱。講妄想很有道理,妄想沒有作意,自然的,一天到晚妄想,前念滅,後念生,這是妄想。我不想要妄想,偏偏妄想一大堆,哪裏來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有的也不知道,小孩也會打妄想,到老死妄想都沒斷,妄想斷了不就成佛了嗎?它就不斷,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非常粗的妄想。這就叁大類的煩惱障礙了,我們自性裏面的智慧德相統統不見了。

  佛告訴我們一個回歸的妙訣,就是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什麼意思?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多了解一分,你會多放下一分。實際上,當年章嘉大師告訴我,我非常感激這個老人,爲什麼?我跟他叁年,跟我講的句句是實話,沒有一句是假的,沒有一句是欺騙我的。修行秘訣,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四個字,「看破放下」。那我們是先看破還是先放下?各人習氣不一樣,煩惱障重的人先放下再看破,煩惱障輕,所知障重的人先看破後放下。這兩種障礙,看哪一種障礙嚴重。釋迦牟尼佛爲我們示現的,十九歲離開家庭是放下煩惱障,叁十歲不再學東西、不再學習了,菩提樹下入定,表演給我們看放下所知障,兩種障礙統統放下了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什麼境界?這就是法身菩薩境界,初住以上。惠能大師在中國表演的也是表演這一招,我們細心去觀察就明白了。

  看破是了解事實真相,惠能有這個本事嗎?我們在《壇經》裏面去觀察,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在黃梅八個月,沒有進過講堂、沒有進過禅堂,只是在廚房碓房裏頭舂米、破柴,幹了八個月。從什麼地方能看得出他看破了?從神秀大師那首偈子,他一看這個偈子沒見性,把這個偈子改一下。神秀那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把它改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家看破了,他的境界比他高,那個正在修行,天天去打掃幹淨,惠能高,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明了事實真相,他能夠在黃梅八個月受那種委屈、過那個日子,那種委屈就是五祖忍和尚磨煉他。雖然開悟了,衣缽傳給他,他還不能弘法利生,爲什麼?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嫉妒障礙,人家不服。獵人隊裏去避難,十五年,大概那些不服的人都已經往生了,都不在了,他出來了。這個十五年風聲都不漏,沒人知道他。獵人隊裏頭大家知道他,他是個夥夫,燒飯的,伺候大家的,在廚房裏幹活的,知道他是個夥夫,不知道那是個法身菩薩,不知道。過了十五年,機緣成熟他才出來,遇到印宗法師。印宗法師我覺得也是菩薩再來,不是平常人,不但不嫉妒,他一發現的時候給他剃度,所以印宗是惠能大師的剃度師。剃度之後他拜惠能大師做老師,他自稱爲弟子。所以印宗是惠能的法子,傳法的弟子,是法子,但是惠能是印宗剃度的徒弟。惠能大師一生度了四十叁個人,四十叁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印宗是一個,無盡藏比丘尼也是一個。

  這就是如來的智慧,金剛智。這個無明,生相無明很大,我們在《還源觀》上看到賢首國師講的,從一體起二用,它的力量能起二用,這就是一念不覺。所以只有後心,就是最後心,等覺菩薩最後心以金剛智破之,等覺菩薩就補妙覺之位,稱爲補處菩薩。說明補處跟妙覺是同一個階層,但是等覺不是補處,差一等,等覺要是補處的話,跟妙覺是平等,就是等到他的位次,沒有在位的妙覺如來。他這個階位我們也能夠體會得到。這是顯教所說的。

  下面說「若依密教」,密教裏頭講「一實」。一是什麼意思?「一實之理」,就是一真之理。實是實相,真是真如,都是用一來表達。「于密宗初地菩薩之位,先得淨菩提心」。這裏有一點參考數據,說「真言行者」,真言宗就是密宗,密宗修行人,「初入初地,見法明道,得無蓋障叁昧,名曰淨菩提心。此清淨之菩提心,乃一切衆生成佛之正因」…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