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一集) 20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8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注》第五0叁頁,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
「如《大疏六》曰:今此經宗,言一生者,謂從一而生也。初得淨菩提心時,從一實之地,發生無量無邊叁昧總持門。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長,當知亦爾。迄至第十地滿足,未至第十一地」。我們前面學習到這個地方。這是《華嚴經》清涼大師《疏鈔》上所說的。今此經宗就是《華嚴經》,《華嚴經》的宗旨也是講一生圓滿成佛。說一生圓滿成佛確實只有《華嚴》這部經,後面善財童子給我們做表演。所以這部經裏頭有理論、有方法,最殊勝的是做出來給我們看,活活潑潑。真正做到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華嚴》境界,無障礙的境界。這個經,但是最後到究竟圓滿的時候,還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隋唐這些大德,他們肯定《華嚴》是世尊一代時教的核心,可是最後歸《無量壽》。《無量壽》雖然在方等時候說的,它最後歸《無量壽》,《無量壽》也就變成一乘經典的這一類了。一乘經在中國只有叁部,包括《無量壽經》,《華嚴》、《法華》、《無量壽》,還有一部就是《梵網經》,沒有傳到中國來。《梵網》也是一部大經,傳到中國來就一品,「菩薩心地戒品」,就這一品,兩卷。
這裏面的意思是說一實,一實《佛學大辭典》有一點參考數據。「真如也,一,平等之義,名平等之實相曰一實」。用的這個字用得好,一就是平等,平等就是實相,實相就是一。一是真實,用這個字來做代表,代表真如、代表實相。《叁藏法數》第四卷裏頭有「一實谛,謂一實相中道之理也,無有虛妄,無有顛倒,名一實谛也」。《華嚴》裏面有這麼一句話,「從一實之地」,實際上一實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華嚴經》佛所說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一實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發生無量無邊叁昧總持門」,如果不是真實智慧,這是不可能的。無量無邊的叁昧,無量無邊是代表法門。叁昧就是禅定,這個名詞是梵語,一般翻爲正受,叁翻爲正,昧翻成受,就是正常的享受,受用。凡夫的受有五種,所以叫五受,這五種受是不正常的。身有苦、樂兩種受,心有憂、喜兩種受,還有一種叫舍受,就是心沒有憂喜,身也沒有苦樂的時候,這好,這個實際上就是叁昧。爲什麼?他不能支持,他時間很短暫,馬上苦樂憂喜又出來了,如果永遠保持那就變成叁昧。所以,叁昧是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平等的,這是真實的受,佛說這個叫正受。八萬四千法門修什麼?就是修正受,所以方法很多。《金剛經》上講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每個法門最後都是到正受,那就是佛法,最後達不到正受,那就不是佛法。正受就是禅定。總持,禅定裏面開智慧,智慧才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自性般若統統具足,只要見性你就得到了。
所以我們細心去觀察,《六祖壇經》上說能大師聽到神秀大師的偈子,爲什麼當時那麼多人聽都沒發現?大家都一昧在贊歎,沒人發現它的毛病。大概發現毛病,知道很清楚的,就是五祖忍和尚跟惠能兩個人,其它人都沒發現。這是什麼?這個心是不是住在叁昧上?是不是有真智慧?沒有真智慧不行。可是神秀自己,他知道他自己沒有開悟,所以做這個偈子做得滿身都大汗,晚上都睡不著覺。不敢送給老和尚,所以把它寫在牆壁上,也不說名字。老和尚若贊歎,他就出來說是我寫的;老和尚說不行,就別說話,不知道是誰寫的。所以,看到《壇經》上描繪當時神秀大師的心態,自己沒有把握。這就是他沒有得叁昧,得叁昧開智慧就不是這樣的了。
「如是一一地中」,一一地是十地,這是初地,每一地中次第增長,這個增長是智能增長,定功增長。定功一地比一地深,智慧一地比一地大,到第八地才見到宇宙的真相,見到阿賴耶。見到阿賴耶才能轉識成智,真的轉了。沒有見到阿賴耶你怎麼轉它?可是我們在大乘教裏面看到,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應該要從圓教來講,初住菩薩就破無明,放下了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明心見性。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問,他們有沒有轉識成智?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不用阿賴耶了,不分別不用意識了,不執著不用末那,不用,那不就轉過來了嗎?肯定轉過來了。但是轉過來,我們知道習氣沒斷,他還有濃厚的習氣,那就是用得不自在,他帶著濃厚習氣。
這樁事情,我們可以看地地他們修行的狀況我們就能了解。譬如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習氣沒斷。見思煩惱斷了,他就出了六道輪回,生到四聖法界,比天界再高一層,到聲聞法界。在聲聞法界他要斷習氣,習氣斷掉之後他就升級了,他就生到辟支佛。所以,阿羅漢在四聖法界雖然見思煩惱斷了,有見思煩惱習氣。辟支佛見思習氣沒有了,他有塵沙煩惱,他把塵沙煩惱斷掉,他就升級,他升做菩薩,四聖法界裏面的菩薩,叫權教菩薩。所以,菩薩沒有塵沙煩惱,有塵沙煩惱的習氣。菩薩斷什麼?菩薩就斷習氣,塵沙煩惱習氣斷掉,他就成佛了,四聖法界裏面的佛。所以四聖法界裏面的佛,見思煩惱連習氣,塵沙煩惱也是連習氣,都斷了,他只有無明煩惱沒斷。無明煩惱一斷他升級了,他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就是我們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華嚴會上他是圓教初住,別教他是初地,但是習氣沒斷,習氣帶去了。
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法子斷,你看,不起心不動念你還斷什麼?你還用什麼方法?所以,無始無明習氣是最難斷的,藕斷絲連,非常難斷。你看他在實報莊嚴土就是斷無始無明習氣,需要叁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自自然然讓它沒有了,就是在這個時候根本不必理它。這四十一個階級我們就知道,所以我們這麼多年的學習體會到,四十一個階級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厚薄習氣真的真有,但是他不起心不動念,從不起心不動念,哪有階級可以說?不能說,但是習氣厚薄真有,不是假的。到等覺,就是最後一品無始無明習氣,叫生相無明,那一點跟最初一念不覺的狀況完全相同,就那個一念不覺。那時候一念不覺,迷了,現在最後一念覺了,悟了,迷破盡了,這是最微細的。這才回歸常寂光,常寂光真正是一真法界,連一都不可得,一也是不得已一個稱呼。
所以我們曉得,這四十一個階級裏頭,每提升一層就是習氣斷掉一層,智慧又增長一層。但是,他們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智慧、神通、道力就跟阿彌陀佛好像是差不多。彌陀威神加持所有往生的衆生,包括等覺菩薩。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加持,他們在實報莊嚴土提升自己跟教化衆生沒有那麼圓滿,總還有一點欠缺;得到阿彌陀佛威神加持,就跟諸佛如來完全相同,這是我們能夠理解的。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爲什麼十方諸佛,說佛佛道同,沒有高下,諸佛贊歎彌陀爲「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那我們要問,是不是他有一點過分?一點都不過分。什麼原因?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在因地修行,願力不一樣。阿彌陀佛願力特別大,不忍心看造作罪業的衆生,他能夠原諒造一切重罪的衆生。爲什麼?他知道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他本性是佛。你本來是佛,爲什麼墮落成這個樣子?遇緣不善,沒有人教你。所以佛法在這個世間完全給你講緣生,不跟你講因,總在遇緣不同。你遇緣殊勝,受過良好的教育,你不會這麼做法。
古時候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有人教,在中國有儒釋道教你,在外國有很多宗教教你;換句話說,縱然作惡還不離譜,還有個分寸。最近這個一百年,特別是二戰之後這個六、七十年,算是一甲子,中國說法,這個六十年,這個六十年沒人教了,更沒有人去做。所教的,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全是違背性德的。不知道什麼叫性德,沒聽說過,沒有看到過,沒有接觸到過,跟著社會大衆一起學。最近這叁十年來,科技特別發達,尤其是媒體,叁十年前才有彩色電視,在這個之前是黑白的,不是彩色的。再之前,抗戰勝利之後,人家家裏有個收音機很奢侈了,那就很難得了,聽聲音,看不到畫面。大概十年之後,電視機出現了,黑白的。黑白電視機大概二十年,完全轉成彩色的。這個東西出現了沒有好處,人全學壞了,裏面的內容,愈靠近現在就愈不能看。這個學得好快,人學好不容易,學壞很容易,全學壞了。所以,今天的問題就是人心壞了,這是唐太宗講的,不是別的,人心壞了。
我在國外有人問我,現在很多製度上的問題,哪一種比較好?我答複他的,製度上都沒有問題,問題在人心。人心要好,製度不好,他一樣做好事;人心不好,製度再好,他還是幹壞事。今天社會問題不是別的,如何拯救人心,這就全靠教育。我們中國疏忽老祖宗的教育,從慈禧開端,差不多兩百年了。西方對于宗教教育喪失信心,應該有四百年,科學技術發達了。科學第一個要求你的條件就是懷疑,懷疑才能發現真理。所以,對神開始懷疑,最後拿不出證據,就宣告上帝死亡。維系西方社會的權威逐漸喪失掉,西方社會亂了。中國由于老祖宗的東西丟掉了,東方社會也亂了,全世界都亂了。
我們實在講,萬幸!在這個時代當中能遇到佛法、能遇到方東美先生。要遇不到他,我們絕不會相信的,哪個什麼和尚、高僧大德來給我講,我不會接受的。爲什麼?腦子有個觀念,迷信,這個就是大障礙。我們跟方老師是學哲學,不是學宗教。沒有想到,他自己學哲學,這也是一場病的因緣,讓他有這麼個緣分,到峨嵋山去養病,在那裏住了幾個月,天天看佛經。我相信他前生可能就是出家人,有根,要不然他怎麼看得懂?他看得很有興趣,就是看上瘾了,一生不離開佛經。所以他講話我們相信,爲什麼?他自己真幹,他不是說假的,他說真的,他真幹。
于是我們也遵循他的指導、他的教誨去研究、去探討,發…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