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一集) 20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土大经科注》第五0三页,第二行最后一句看起:
「如《大疏六》曰:今此经宗,言一生者,谓从一而生也。初得净菩提心时,从一实之地,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门。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长,当知亦尔。迄至第十地满足,未至第十一地」。我们前面学习到这个地方。这是《华严经》清凉大师《疏钞》上所说的。今此经宗就是《华严经》,《华严经》的宗旨也是讲一生圆满成佛。说一生圆满成佛确实只有《华严》这部经,后面善财童子给我们做表演。所以这部经里头有理论、有方法,最殊胜的是做出来给我们看,活活泼泼。真正做到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华严》境界,无障碍的境界。这个经,但是最后到究竟圆满的时候,还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隋唐这些大德,他们肯定《华严》是世尊一代时教的核心,可是最后归《无量寿》。《无量寿》虽然在方等时候说的,它最后归《无量寿》,《无量寿》也就变成一乘经典的这一类了。一乘经在中国只有三部,包括《无量寿经》,《华严》、《法华》、《无量寿》,还有一部就是《梵网经》,没有传到中国来。《梵网》也是一部大经,传到中国来就一品,「菩萨心地戒品」,就这一品,两卷。
这里面的意思是说一实,一实《佛学大辞典》有一点参考数据。「真如也,一,平等之义,名平等之实相曰一实」。用的这个字用得好,一就是平等,平等就是实相,实相就是一。一是真实,用这个字来做代表,代表真如、代表实相。《三藏法数》第四卷里头有「一实谛,谓一实相中道之理也,无有虚妄,无有颠倒,名一实谛也」。《华严》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从一实之地」,实际上一实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华严经》佛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一实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门」,如果不是真实智慧,这是不可能的。无量无边的三昧,无量无边是代表法门。三昧就是禅定,这个名词是梵语,一般翻为正受,三翻为正,昧翻成受,就是正常的享受,受用。凡夫的受有五种,所以叫五受,这五种受是不正常的。身有苦、乐两种受,心有忧、喜两种受,还有一种叫舍受,就是心没有忧喜,身也没有苦乐的时候,这好,这个实际上就是三昧。为什么?他不能支持,他时间很短暂,马上苦乐忧喜又出来了,如果永远保持那就变成三昧。所以,三昧是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平等的,这是真实的受,佛说这个叫正受。八万四千法门修什么?就是修正受,所以方法很多。《金刚经》上讲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每个法门最后都是到正受,那就是佛法,最后达不到正受,那就不是佛法。正受就是禅定。总持,禅定里面开智慧,智慧才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自性般若统统具足,只要见性你就得到了。
所以我们细心去观察,《六祖坛经》上说能大师听到神秀大师的偈子,为什么当时那么多人听都没发现?大家都一昧在赞叹,没人发现它的毛病。大概发现毛病,知道很清楚的,就是五祖忍和尚跟惠能两个人,其它人都没发现。这是什么?这个心是不是住在三昧上?是不是有真智慧?没有真智慧不行。可是神秀自己,他知道他自己没有开悟,所以做这个偈子做得满身都大汗,晚上都睡不着觉。不敢送给老和尚,所以把它写在墙壁上,也不说名字。老和尚若赞叹,他就出来说是我写的;老和尚说不行,就别说话,不知道是谁写的。所以,看到《坛经》上描绘当时神秀大师的心态,自己没有把握。这就是他没有得三昧,得三昧开智慧就不是这样的了。
「如是一一地中」,一一地是十地,这是初地,每一地中次第增长,这个增长是智能增长,定功增长。定功一地比一地深,智慧一地比一地大,到第八地才见到宇宙的真相,见到阿赖耶。见到阿赖耶才能转识成智,真的转了。没有见到阿赖耶你怎么转它?可是我们在大乘教里面看到,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应该要从圆教来讲,初住菩萨就破无明,放下了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明心见性。在这个时候我们要问,他们有没有转识成智?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不用阿赖耶了,不分别不用意识了,不执着不用末那,不用,那不就转过来了吗?肯定转过来了。但是转过来,我们知道习气没断,他还有浓厚的习气,那就是用得不自在,他带着浓厚习气。
这桩事情,我们可以看地地他们修行的状况我们就能了解。譬如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见思习气没断。见思烦恼断了,他就出了六道轮回,生到四圣法界,比天界再高一层,到声闻法界。在声闻法界他要断习气,习气断掉之后他就升级了,他就生到辟支佛。所以,阿罗汉在四圣法界虽然见思烦恼断了,有见思烦恼习气。辟支佛见思习气没有了,他有尘沙烦恼,他把尘沙烦恼断掉,他就升级,他升做菩萨,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叫权教菩萨。所以,菩萨没有尘沙烦恼,有尘沙烦恼的习气。菩萨断什么?菩萨就断习气,尘沙烦恼习气断掉,他就成佛了,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所以四圣法界里面的佛,见思烦恼连习气,尘沙烦恼也是连习气,都断了,他只有无明烦恼没断。无明烦恼一断他升级了,他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就是我们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在华严会上他是圆教初住,别教他是初地,但是习气没断,习气带去了。
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法子断,你看,不起心不动念你还断什么?你还用什么方法?所以,无始无明习气是最难断的,藕断丝连,非常难断。你看他在实报庄严土就是断无始无明习气,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自自然然让它没有了,就是在这个时候根本不必理它。这四十一个阶级我们就知道,所以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体会到,四十一个阶级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厚薄习气真的真有,但是他不起心不动念,从不起心不动念,哪有阶级可以说?不能说,但是习气厚薄真有,不是假的。到等觉,就是最后一品无始无明习气,叫生相无明,那一点跟最初一念不觉的状况完全相同,就那个一念不觉。那时候一念不觉,迷了,现在最后一念觉了,悟了,迷破尽了,这是最微细的。这才回归常寂光,常寂光真正是一真法界,连一都不可得,一也是不得已一个称呼。
所以我们晓得,这四十一个阶级里头,每提升一层就是习气断掉一层,智慧又增长一层。但是,他们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智慧、神通、道力就跟阿弥陀佛好像是差不多。弥陀威神加持所有往生的众生,包括等觉菩萨。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加持,他们在实报庄严土提升自己跟教化众生没有那么圆满,总还有一点欠缺;得到阿弥陀佛威神加持,就跟诸佛如来完全相同,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无比的殊胜,为什么十方诸佛,说佛佛道同,没有高下,诸佛赞叹弥陀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那我们要问,是不是他有一点过分?一点都不过分。什么原因?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在因地修行,愿力不一样。阿弥陀佛愿力特别大,不忍心看造作罪业的众生,他能够原谅造一切重罪的众生。为什么?他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本性是佛。你本来是佛,为什么堕落成这个样子?遇缘不善,没有人教你。所以佛法在这个世间完全给你讲缘生,不跟你讲因,总在遇缘不同。你遇缘殊胜,受过良好的教育,你不会这么做法。
古时候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有人教,在中国有儒释道教你,在外国有很多宗教教你;换句话说,纵然作恶还不离谱,还有个分寸。最近这个一百年,特别是二战之后这个六、七十年,算是一甲子,中国说法,这个六十年,这个六十年没人教了,更没有人去做。所教的,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全是违背性德的。不知道什么叫性德,没听说过,没有看到过,没有接触到过,跟着社会大众一起学。最近这三十年来,科技特别发达,尤其是媒体,三十年前才有彩色电视,在这个之前是黑白的,不是彩色的。再之前,抗战胜利之后,人家家里有个收音机很奢侈了,那就很难得了,听声音,看不到画面。大概十年之后,电视机出现了,黑白的。黑白电视机大概二十年,完全转成彩色的。这个东西出现了没有好处,人全学坏了,里面的内容,愈靠近现在就愈不能看。这个学得好快,人学好不容易,学坏很容易,全学坏了。所以,今天的问题就是人心坏了,这是唐太宗讲的,不是别的,人心坏了。
我在国外有人问我,现在很多制度上的问题,哪一种比较好?我答复他的,制度上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人心。人心要好,制度不好,他一样做好事;人心不好,制度再好,他还是干坏事。今天社会问题不是别的,如何拯救人心,这就全靠教育。我们中国疏忽老祖宗的教育,从慈禧开端,差不多两百年了。西方对于宗教教育丧失信心,应该有四百年,科学技术发达了。科学第一个要求你的条件就是怀疑,怀疑才能发现真理。所以,对神开始怀疑,最后拿不出证据,就宣告上帝死亡。维系西方社会的权威逐渐丧失掉,西方社会乱了。中国由于老祖宗的东西丢掉了,东方社会也乱了,全世界都乱了。
我们实在讲,万幸!在这个时代当中能遇到佛法、能遇到方东美先生。要遇不到他,我们绝不会相信的,哪个什么和尚、高僧大德来给我讲,我不会接受的。为什么?脑子有个观念,迷信,这个就是大障碍。我们跟方老师是学哲学,不是学宗教。没有想到,他自己学哲学,这也是一场病的因缘,让他有这么个缘分,到峨嵋山去养病,在那里住了几个月,天天看佛经。我相信他前生可能就是出家人,有根,要不然他怎么看得懂?他看得很有兴趣,就是看上瘾了,一生不离开佛经。所以他讲话我们相信,为什么?他自己真干,他不是说假的,他说真的,他真干。
于是我们也遵循他的指导、他的教诲去研究、去探讨,发…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