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二集) 2012/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零四页第六行,最后一句看起:
「菩萨入生死,降魔军,则以自之弘深誓愿为铠甲。因弘誓之心坚逾铁石,可以此心出入生死之阵。至于所教化者,首云皆发信心,盖信为道源功德母也」。这是说不退转的菩萨,大菩萨,他们都是发了菩提心。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如果不是菩提心,四弘誓愿就不可能落实。尤其是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是圆满的慈悲心才能做到。一切众生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上面从等觉菩萨,下面到无间地狱,这里面包括了蜎飞蠕动、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情与无情全包括在其中,这个心一发,跟诸佛如来平等无异。所以它是圆满的菩提心,它是真心全体的显露。这句话很容易念,在家、出家都念过,可是意思没懂得。如果懂得这个意思,他就有受用,下面三条肯定能做到,下面三条有一条做不到,他对于菩提心依旧是迷惑,没有理解。
要普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圆成佛道,这桩事情做得最究竟、最圆满,确确实实是一切菩萨的榜样,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如何实践四弘誓愿?四十八愿就是的,愿愿都是四弘誓愿的圆满,他做到了,他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入生死、降魔军是指在六道轮回里面度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生死是六道生死,魔军是比喻这些众生刚强难化,不是容易教的,很不好教。他们对菩萨误会很深,对他不相信,还把他当恶人,这叫魔军。可是众生在迷,他完全是迷惑颠倒,菩萨心目当中,这是遍法界虚空界里面最值得怜悯的人,迷失了自性,在六道里头搞轮回,愈陷愈深,真是无有出期。菩萨以无尽的慈悲,跟这些人往来,要受尽一切委屈,要受尽一切羞辱。二乘人不愿意干这个事情,权教菩萨受不了,所以他退心。退什么心?不再教化众生了,众生难度,成就自己!
可是真正成就自己,离不开度众生;不能够度众生,自己决定不能圆成佛道。为什么?你烦恼习气断不干净,你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还有苦乐、还有难易,你依旧堕落在二边,所以你的功德不能圆满。菩萨为什么能?因为菩萨知道诸法实相,地狱、饿鬼、畜生都是幻化,都不是真的,只是迷惑、造业,法尔变现出来虚妄的幻境,哪里是真的!他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能在一切境缘当中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他不退转,道理在此地。二乘人没做到,权教菩萨没做到,没有契入法性,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他会退转,道理就在此地。菩萨教化众生永远站在三轮体空,也就是说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着,诸法平等一味。他的弘深誓愿坚逾铁石,他不会动摇的,可以用这个心,这个心就是菩提心,就是此地讲的愿心,出入六道三途。
至于所教化的,这就是对象,教化要达到什么目标?目标有浅深次第不同。第一个目标是帮助他建立信心,你看,首云皆发信心,这第一个阶段教学目标达到了,难!现在这个世间动乱,原因在哪里?信心没有了。你去打听打听,到外面去看到人调查调查,你对自己有没有信心?他一定说,我没有信心。你问他,你对父母有没有信心?没有信心。你问他什么他都没信心,这很可怕!对于自己的亲人,夫妻都没有信心,父子没有信心,兄弟没有信心,走到社会上,对任何一个人都怀疑、都没有信心,这个日子过得多痛苦!一切时、一切处他都是犹豫不决,都在怀疑,像这样的人不但是佛法、圣贤法,世间所有一切法他都学不好。如何帮助人皆发信心,这是第一个教学目标,这个目标达到了,功德无量!那我们就懂得,在现前,无论在什么场合当中,讲经也好、讲传统文化也好、讲什么都好,目标在哪里?让他生起信心,你这个教育就成功了。不必要向上提升,提不上去的,这第一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没上去,第二个是决定上不去的。
所以传统文化的复兴,正法久住,千万不要想在我手上可以做到,那你就完了,你不但毁掉自己,你也毁掉了正法,也毁掉了传统,一定要晓得,三代、四代之后才能够看见。达摩祖师到中国给我们做了榜样,禅宗是正法,没人相信,排斥的人很多。你看他到中国来,少林寺面壁九年,传一个慧可,慧可也一生传一个僧璨,一生就是传一个人,传到第六代惠能大师才真正开花,禅宗发扬光大了,六代!别想着我这一代就要有什么成就,那你就大错特错,你把传统、把正法毁掉了。我们这一代期望现前的大众什么?对这个能生起信心,生起少分信心,我们就很满足了,十分信心有二、三分信心,不得了!重要的,在这信心里面留意,这个事情找不到,可遇不可求,你有真诚心会遇到,必定有感应,会遇到,遇到一个传一个,遇到两个传两个。
办个书院、办个佛学院,印祖告诉我们,就跟建一个小道场一样,共修的人数不要超过二十人,这个话是真理。为什么?早年我在台中,李老师曾经打过两次精进佛七,我跟他还不认识的时候。我认识他,他在台中建立莲社领众修行十年了,我好像是第十一年才到台中,才认识他。在之前打过两次精进佛七,他自己做主七和尚,参加的十个人。为什么?十个人以上,主七和尚的精神体力照顾不到,你顶多只能照顾十个人,这十个人修行情况你完全了解。两次还都出了事情,出了事情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着魔了。这个事情麻烦,人家人来参加佛七很正常,好好的,这七天之后,你把人变成神经病,要送到精神病院,你怎么对得起人家?你怎么能叫人家对佛教生起信心?李老师不简单,他真还有点功夫,用了差不多八、九个月的时间,才把他调理恢复正常。从此以后再不打精进佛七了,这一生当中,你找他打精进佛七,他不干。为什么?责任太大了。一般佛七无所谓,你真修,魔就来障碍。你搞假的,魔在旁边看笑话,假的不是真的,随你去,不来干扰你,反正你不会成就;你精进,真想成就,肯定来了。为什么?他要来报仇,你到极乐世界就报不到了,找不到你了,最后一个机会他一定要把握住。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我们办个书院,人数遵守印光大师的教诲,不要超过二十个人。二十个人怎么教?注意教十个人,你看能教的、真肯干的,这十个人认真教他,另外十个人把他当作旁听。虽然我们没有正式名立,你是正科生、他是旁听生,没有,这就是二十个学生,老师心里要有数。这二十个人中,前面十名能有成就的,有一点成就的,一分信心、二分信心都不错,都很稀有、很难得,六、七分信心那不得了,稀有难逢!这都要知道。大众在这个会下能发起信心,最重要的,老师是真的有信心。老师不是真的有信心,做出榜样,学生不可能有信心。我跟方东美教授学佛经哲学,最后一个单元他教我这门功课,我看他是不是真的在研究佛经哲学,我得看他。看了二十多年,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他的书桌上一定有佛经,他不是摆到那看的,他真在那里读。每天他都不空过,他天天在读,我们就相信了。你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看看你有没有真学。他真学,那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如果是自己教我们这些东西,他自己没有真干,没有真正去读佛经,没有真正把佛经所说的落实到自己的生活,我们怎么可能相信!所以老师教学成功不成功,关键在此地。
老师慈悲,知道我们真的想学,所以不让我们到学校去听课。学校听课,下课他就走了,你看不到他。我跟他学是在他家里,看到他的私生活,这个缘很殊胜,跟在学校听课那感受是完全不一样。我在他家里面的时间,连他的儿子都说,比他们接触他家里那栋房子时间久。这是真的,我们有空会常常去找老师,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些家常闲话,里面都是佛经哲学,你去看他,绝对不会有一次空过。所以喜欢到他家里去,他也非常喜欢我们去问他、向他请教。所学的东西全在生活,在一举一动、言谈之中,这种学问叫实学。用在哪里?就用在生活、用在工作、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全用上了,所以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学非所用,这个东西不会长久,不可能有成就。学了要有用,没用的东西不学,不浪费时间、不浪费精力。
所以第一个目标是发信心,第二个目标是发愿心,第三个目标要真干,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踏实、要坚固,时间长一点不要紧,不能让他以后退心。在今天这个社会,障缘太多,遇到这些缘,往往自己把持不住就退心了,这个非常可惜。盖信为道源功德母,这就《华严经》上说的。信是大道的根源,这个道是成佛之道,源头。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能生一切功德。世出世间无量无边的功德从哪里生的?从信心生的。人要没有信心,什么功德都没有了;人要没有信心,所生的都是烦恼、都是妄念、都是不善业,所以这个信要特别重视它。清凉判《华严》四分,第一个是信,第二个是解,第三个是行,就是完全变成了生活,变成自己的心行,末后是证。
「本经小本曰: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净土这个法是特别难,真难信!我跟方老师在一起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二十六岁到三十六岁,对净土不能接受。老师那个时候把佛经完全看为哲学,佛经里面就分,里面还有不是哲学,讲迷信的。老师告诉我,迷信的那部分我们舍去,哲学这部分我们学习。哪些是哲学?《华严》是哲学,法相是哲学,法性是哲学,其它的都放下了,我们只着重这些经典,在这上下功夫。可是这些经典真正深入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把它排斥的那部分,比我们学的还要高、还要高明。方老师到晚年完全变了,为什么?契入境界了。这就是所谓的什么?知识分子。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所表演的是知识分子的身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是占大多数,好学多闻,这习气!所以世尊教学四十九年,对于上根利智与下愚的众生,这两种人最好度,不用…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