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小本《彌陀經》上,六方佛贊歎,那就是六方佛都說;《無量壽經》裏面,十方佛贊歎,就是十方諸佛都說。《無量壽》的十方,小本《彌陀經》的六方,完全相同。鸠摩羅什大師翻譯《阿彌陀經》,知道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十方省略爲六方,六方是東南西北上下,這個六方;十方再加上四維,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叫十方,所以十方跟六方是一個意思。十方諸佛都贊歎!贊歎,那我們就曉得,十方諸佛都說。其它的經,契機的他就說,不契機的他不說。這部經是普遍契十方一切法界諸佛剎土所有衆生的根機,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這裏頭還包括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無情的衆生。「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華嚴》落實在《無量壽》。
「是以極樂大士」,極樂大士是極樂世界的菩薩,這個大士稱誰?凡是往生的都在內。大士是稱法身菩薩,可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一到極樂世界,就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換句話說,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是法身菩薩,就是大士,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沒有兩樣。並不是你生到極樂世界你就得到這個地位,不是的,這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給你的,是他的功德。他把他的功德給你,你接受功德的加持,那你真管用,不是不管用,你就能像觀音勢至一樣在十法界現身說法,普度衆生,他就有這個能力。比哪個法門都快速,比哪個法門都殊勝。所以一切諸佛如來贊歎阿彌陀佛爲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佛佛平等,無有高下,爲什麼諸佛贊歎彌陀爲佛中之王,一定有他的道理。因地發如此殊勝的弘願,四十八願。這一部經裏面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品,我們現在在四十八願第叁十六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世尊爲我們轉述,轉告我們。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要認真學習,做不到也要把它念熟。彌陀可以做到,我們得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相信我們也能做到。「是以極樂大士宏化十方,鹹以勸信爲首」。這個在此地念老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要懂,一切時、一切處,遇到人一定要知道報恩,一定要知道盡孝,用什麼方法?勸他相信,一切時、一切處,遇到就要勸他相信。用什麼勸?用身教,就是我們一定做出最好的榜樣給他看,他看久了,慢慢相信了。言教是輔助,以身教爲主,我在經上所學到的我都做到了。
「修菩提行」,這是第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勸信,讓大家對佛法産生信心、産生好感。這裏頭最重要的,身心健康,法喜充滿,這就是接引衆生、攝受衆生。對一切衆生,不管認識不認識,都有愛護的心、都有關懷的心、都有協助他的心,看到他需要的時候,我們手就伸出去,要養成這個習慣。諸佛如來皆如是,我們不能不如是。我們用身體去布施,身體做樣子,身體就要重視威儀,沒有真誠、沒有誠意,你就沒有辦法感動人,要真誠,有誠意。無論居住在哪個地方,什麼人最優先我們要度他的?就是我們周邊的人,在家庭就是你家裏頭人,家外面就是你鄰居,靠著鄰居。如何把這些鄰居再慢慢擴大,都變成一家人,這個很重要!
我們在澳洲辦了個淨宗學院,在這個小城圖文巴,居民不到十萬人,我們在那住十年了,成績還算不錯,跟這個小城的居民相處得非常融洽。小城的居民都知道有一個淨宗學院,而且都肯定淨宗學院的人都是好人,真難得,不容易!有這麼一個好的基礎,所以我們要進一步,真正把小城人民團結起來。用什麼?用倫理、用道德、用因果、用宗教。方法是從宗教下手,首先我們發起一個宗教聯誼會,把小城十幾個宗教就團結起來了。經常在一起辦活動,我們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宗教變成一家了,所有這些各個宗教的教徒也變成一家人了。以這個爲和諧的基礎,慢慢讓一切不信教的,信教的人都愛人,不信教是被愛的人,愛人的人跟被愛的人也慢慢會變成一家人,這個城市就變成這個地球上和諧示範都市。我希望他們今年再一年的努力,把這個基礎奠定下去。我答應他一樁事情,真正基礎做好了,我會協助他,在這個小城,我們建立一個衛星電視臺,把我們小城人民的生活,每天活動範圍、活動景觀向全世界播放。市長多歡喜,人民歡喜,爲什麼?這變成全世界觀光旅遊的勝地,都要來看看和諧模範城市,大家都要來想學,這個小城就世界出名了、世界聞名了。現在很容易,網絡衛星成本很低,全球都能夠收看到,不是一樁難事。人活在這個世間要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替人類、替衆生做一樁好事情。
我們往下看,「蓋叁輩往生,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今雲修菩提行,即具發心與專念兩要義」。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覺而不迷。念念覺而不迷,這就是發菩提心。然後教導大家一向專念,學淨宗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學基督教的,一向專念上帝;學伊斯蘭教的,一向專念真主,一絲毫都不違背,大家都非常歡喜。我們對于每個宗教都尊重,對于每一個宗教的經典我們也都認真學習。經典裏面講的有相同的地方,孝養父母,每一個宗教都講;斷惡修善,每一個宗教都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幾乎每個宗教都講。每個宗教都講的這一部分我們就很快把它來推動,讓整個社會大家都學習。學會謙虛,學會恭敬別人、贊歎別人,每個人都互相贊歎,不就和諧相處了!沒有诋毀、沒有批評、沒有責備,這個城市居民都能做到、都歡喜接受,這個小城,佛教是極樂世界,基督教、天主教那是天堂,伊斯蘭教是天園,統統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這個時候就能夠讓社會大衆看出宗教教學的價值,信仰宗教的真義,讓社會一般人刮目相看,宗教不是搞迷信,宗教不是欺騙人,宗教給人帶來是真實的利益。
具足發心專念,「修菩提之大行」,大行首先把心量拓開,能包容,能包容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曆史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統統能包容。互相學習,到最後肯定發現,所有宗教實際上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只是教學的方法不相同而已,方向目標相同。我有一次在日本,去看中村康隆老和尚,老和尚前年往生了,我跟他見面那一年他一百歲。他告訴我,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說得好!說明全世界的宗教是一家,爲什麼有這麼多宗教?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古時候各個地區就交通不方便,沒有信息,所以真有許許多多人老死不相往來。他出生在這個村莊,一輩子沒有離開這個村莊,頂多只到城裏去過幾次,再遠的地方也沒去過。所以神要教化衆生必須用許許多多的方法,不能用一個,一個行不通,要隨順人情世故。中國人喜歡聖人、賢人,所以在中國就變現出聖賢;印度人喜歡佛菩薩,就變現佛菩薩;有些地方希望有真神,他就真神出現了。總是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其實真理只有一個。
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向聖賢、向佛菩薩、向神聖來學習,學習怎樣愛人、怎樣關懷衆生、怎樣照顧衆生、怎樣幫助衆生。幫助,首先第一樁事情,幫助他們過和諧、幸福、美滿的生活,這個教育叫普世教育。普世教育每個宗教都完全相同,現在所說全民教育。中國古聖先賢這個東西,在今天整個世界都值得去推揚。我們老祖宗教導我們的五倫,五倫是關系,關系要不講,不講求,社會就亂了,家不像家、國不像國。所以首先把關系搞清楚、搞好,關系屬于道!首先,父子關系,父尊子卑,尊卑關系。兒子跟父親平等了,沒上沒下了,這家就出問題了。現在社會就是這樣的,中國古人講的,「父不父,子不子」,都亂了。根本亂了,那就一切都完了。社會動亂,地球災難這麼多,從哪來的?根本沒有了。所以中國人非常重視根本,對根本的經營是一生當中頭一樁大事,把家治好。
中國人的家是大家庭,沒有分家的,兒女再多都生活在一起。中國在古時候,最少的是五代同堂,人丁興旺的可能到六代、七代,都共住在一起。這一個家,中國現在鄉下還能看到一點痕迹,那個村王村,那個村是李村,那個村就一家人;那是王家,那是李家,那就是一家人。人丁少的也有二、叁百人,人丁興旺的有六、七百人,這樣一個大家庭生活在一起,要沒有規矩,那就亂掉了,那還行嗎?所以關系是非常重要,一點都不能夠違犯的。長輩必須要尊敬,他智慧能力不如我,但他是我的長輩,必須在他面前畢恭畢敬。家庭財産是公共的,不是哪一個人獨有的,每個人賺的錢,收入,都要歸公,是你家庭裏面的。你自己需要用的時候,家庭支付給你,所以一個人一生他有保障。小時候讀書有保障,家有家學,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學校。
私塾裏面的老師,是家長,大概家長都是祖父或者曾祖父他們當家,他們對底下的晚輩愛護、關懷非常周到,希望他們有出息,希望他們有成就。所以爲他們聘請最好的老師,有道德、有學問,來教導他們。家學多半都利用祠堂,祠堂是紀念祖先的,活動都是春秋祭祀,平常很少用到,所以就利用祠堂做爲學校,家庭子弟學校。家人對老師的尊敬,就跟對皇上一樣。聘請老師那一天,家長率領著家人,長輩、晚輩,晚輩是學生,迎請老師,對老師都是叁跪九叩首。老師接受這個家裏頭上上下下這樣的尊重,他要不認真好好的教學,怎麼對得起家人?不容易!老師跟學生的關系,師徒如父子。老師的兒女跟他的學生就跟親兄弟一樣,一生都要關懷、都要照顧。所以老師能夠盡心教學,他知道,學生有出息,他的兒女都沾光,沒有不認真的。現在沒有了,現在學校,學校老師跟學生們沒有從前私塾裏頭那種關系,那種深的情分現在沒有了。我們受過這些教育,不能把這個忘記掉,念念不能忘記。
方老師的兒子,老大在美國住了六十年,從到美國去留學,畢業之後在美國工作,現在已經退休了,小我叁歲,住在加州。他帶了他的夫人、女兒來看我,我們跟兄弟一樣。我問他願不願意回來?我希望他回家…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