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七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國學治要》是治學的,它的對象就是《四庫》,經史子集,這是治學的。這個鑰匙拿到了,《大藏經》、《四庫全書》那就是你自己家的寶了,老祖宗傳給你的寶,你都能得受用,你在這個世間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能達到最高峰,有智慧。

  這是外面所傳的,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所以很多人害怕。我告訴他們別怕,不是中國的武力,不是中國政治,不是中國科技,也不是中國經濟,是什麼?中國文化。《群書治要》發現了,我相信大家能相信我這句話,中國文化。我們盡全力把《群書治要》翻成英文、翻成外國文,對全世界流通。第一本已經翻譯出來了,現在大家很慎重在校對,盡量希望沒有翻錯。把出版的時間推遲兩個月,本來是在一月就出版了,現在大概叁月可以出版。好!我相信這個書出來,許許多多國家領導人都像唐太宗一樣手不釋卷,這個社會慢慢會走向祥和,這個世界慢慢會走向長治久安。這是中國老祖宗、釋迦牟尼佛的法布施,法裏頭有財。

  當年老師教我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告訴我,修財布施得財富,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真幹、真學,這叁種果報我都得到。給我算命的人很多,都知道我是短命,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現在到八十五了,延長了四十年,想不到延了這麼長。我是很年輕接受章嘉大師的教誨,把自己的一生完全托付給佛菩薩。這章嘉大師說的,一生佛菩薩照顧你,你什麼都不要想,一心去學教、去講經教學。這個條件好,我就接受了,就真的兌現了。無論環境順境、逆境,都是佛菩薩安排在提升我,所以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順境裏面修學沒有貪戀,逆境裏面學習沒有瞋恚。無論什麼境界,我們修學的目標就是清淨平等覺。我講菩提心,我用的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大概是二十六、七年前在美國說的。

  我們一生有方向、有目標,老師教我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一生兌現了方東美先生教給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在這樣的環境,依然過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多難得!所以對老師無盡的感恩,如果沒有這叁個老師,怎麼可能有這樣幸福的生活!不受外面境界幹擾,這一點很重要。一般人很難成就,麻煩在外面稍稍風吹草動,自己心就亂了,這不行,修行到哪一年才能成功!修行的功夫是什麼?不受外頭境界影響,順境善緣不貪,逆境惡緣沒瞋恚,都能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人人都在幫助我提升,所以人人都是恩人,人人都是佛家講的善友、善知識。別人對你好一點就起了有貪戀,錯了,你就毀掉了,你煩惱現前;給你一點小小不如意,給你一點打擊,你就有怨恨,完了,你的心隨著外頭境界轉,這很可憐。外面無論什麼樣的,小風小浪、大風大浪,我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你就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你會生感恩的心,它來考驗,我通過了、及格了。這樣去學習,無論學傳統文化,或者學大乘佛法你真得利益、真得受用。所學非所用那就全都失敗了,你學的是一些知識。夫子所謂「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那個師是什麼?別人的榜樣,不可以做別人的樣子。學習,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時時刻刻要記住,禁得起考驗,你才能成功,小小風浪一起情緒就起來了,這不行,差得很遠。

  淨宗這個法門無與倫比,用什麼方法?一句佛號,無論什麼境界現前,如果情緒一動,立刻阿彌陀佛把情緒壓下去。所以這基本的理念非常重要。基本理念第一個,本性本善、本來是佛,你要常常想到這個理念,基本的理念。第二個,一切衆生、一切萬法跟我是一體,你的真誠、慈悲自然就生出來了。我跟一切衆生不能有界限,本來沒有界限,界限從哪來?從分別執著裏頭來的。本來沒有分別執著,迷失了自性才産生這個現象,你一覺悟就沒有了。我們爲什麼不能像佛這樣,這麼大的心量,布施的範圍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裏面的苦難衆生,就是六道衆生,那心量這麼大。我們今天看到一個人還得嫌棄他,沒有憐憫心,沒有感化他的心,這不是學佛,學佛的人不是這樣的。

  有人問我,這個人在過去還不錯,言行都很善,以後遇到名聞利養他變心了,他墮落到那個裏面去了,那他以前說的、教的這些東西,好的東西還可不可以流通?我說可以,爲什麼?以前是好人,現在變壞了,可以原諒的,這種社會他要能不變壞,他不就是活菩薩嗎?他不是活菩薩他是凡人,凡人哪有不變的道理!我們要原諒他。過去沒有遇到高名厚利,沒變,這東西可以學,是好事情。變了以後我們只學他前面那一段,變了以後這一段別學他。我們還希望他能回頭,爲什麼?他良心沒泯。我們不能跟他對立,不能批評他,好的地方獎勵他、贊歎他,他不好的地方一句不說,讓他慢慢的也許還會回頭。人要死了才可以蓋棺定論,他還沒死,所以他可能還有回頭的時候,我們要以善心、善意去對待。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稱贊如來」,裏頭就含有這個意思,有一點點好處贊歎、表揚他,有再惡的事情不提,一個字不提。連世尊在這個經上都告訴我們,就是這樣的這些人,佛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他的前人,他的父母、祖父母不知道道德,沒教他,他今天變壞了可以原諒,不要去執著。

  所以,湯恩比博士說,對治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什麼意思?我也問過很多人。二00五年、二00六年我兩次訪問倫敦,去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跟倫敦大學,這是歐洲漢學中心,我跟他們漢學系的學生交流,跟他們教授交流。我問他們,湯恩比是英國人,他說的話你們贊同嗎?因爲他們是研究漢學的,我可以這樣問他,他不是外行人。他們拿著漢學去寫博士論文,很高明,我們不能不佩服,裏面有個同學告訴我,他的博士論文是用《無量壽經》。我問他,《無量壽經》有九種不同的版本,你用哪個?他用夏蓮居的會集本。還有個同學用《孟子》,另外有個同學用王維,唐朝的文學家。我問他,湯恩比這個話你們覺得對不對?他們對著我笑,不說話。我等了幾分鍾反問他們,難道湯恩比的話說錯了?也沒有人回答我。我說你們很高明,既不贊成也不反對,這表示你們的立場。最後我告訴他,我說湯恩比沒有說錯,而我們把它解讀錯了。這就提醒他們,解讀錯了。

  我說提起儒,你們馬上想到四書五經、十叁經;提到佛,你一定想到《華嚴》、《法華》、《般若》,都是這些大乘經論,這個東西都是你們現在天天在研究的。今天社會這個亂象,你們有能力把它化解嗎?所以你們不敢講、不敢表態,你們有疑惑,你沒有把握。這是應該的,這是我能夠理解的。我說你們提到的那是儒釋道的花果,你們看到的是花果,太高了,它應對現前的社會從哪裏下手?你們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我告訴他,花果從哪來的?枝條上生的;枝從哪來的?枝從幹來的;幹從哪來的?幹從本來的;本從哪來的?本從根生的,你有沒有想到儒釋道的根?沒人想到過。儒的根是什麼?《弟子規》,道的根《感應篇》,佛的根《十善業道經》,這些他們沒想到過。

  我說中國自古以來,學習儒釋道都要紮叁個根,儒要紮這叁個根,道也是這叁個根,佛還是這叁個根。這是什麼?像蓋大樓一樣這是地基,地基大家都一樣,你能從這上紮根,你學儒可以成聖、成賢,你學佛可以成佛、成菩薩,你學道可以成神、成仙。你如果沒有這個根,那你們搞的是,搞了一輩子是花瓶裏頭的插花,很好看,不中用,幾天就死了。那是什麼?那叫知識,你們搞的是知識,我說你們不可能像我學得這麼自在、這麼快樂,他們都笑起來了。爲什麼?我說我學跟你們是相反的。他聽不懂,我們寫兩個字在黑板上,「儒學」,外國人是從這邊念過去的,儒學,那是知識;我們中國人是從這邊念過去的,這邊念過去是「學儒」,味道不一樣。你們是搞的儒學、道學、佛學,全是搞的知識,知識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後頭有後遺症。我說中國古人的學法是學儒、學道、學佛,是開智慧,智慧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真能解決問題。我跟他們說話的時間不長,每個學校就一個小時,但是給他們一個很好的啓發。我們真正要做學問得受用,要學佛、學儒、學道。我說學儒要學得像孔子一樣,你就知道了,如果在這個時代出現幾個孔子、出現幾個釋迦、出現幾個老莊,這世界問題真能解決,湯恩比說的話沒錯!那個根多重要,你們把根全忘掉了。

  我們疏忽了這個根、紮根教育,大概有兩百年。徹底疏忽是在民國年間,清朝末年還有人講,沒有人真學了,都迷在西方;西方科學傳到中國來了,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都跟外國人學。孫中山先生過世太早,如果他能多活十年,他六十多歲過世的,能活到八十多歲,中國不是這樣子。你看他講叁民主義,裏頭就曾經說到,他說西方人比中國好的就是機器,除這個之外,無論在哲學、無論在哪一方面,西方人要向中國來學習。他講得很有道理,看得很清楚,走得太早了,沒人帶頭了,沒人講了。日本比我們更慘,日本丟掉四百年。我在日本講經,日本的法師告訴我,他們的寺院四百年前都有法師講經教學。爲什麼會把它丟掉?都是受西方影響。日本接受西方文化比我們早,我們接受西方文化是從日本傳過來的,所以它比我們早,它就比我們丟失得久。

  雖然丟了兩百年,要把它找回來不難,畢竟它有幾千年的根在。我們在湯池做實驗感到非常驚訝,原先想的丟了這麼久,要做總得二、叁年才能看到效果,沒有想到叁、四個月效果卓著,所有老師都驚訝。我們做總結的時候兩句話,因爲那個地方是桐城派的發源地,文化底蘊很深厚,有這個原因。我們這個做法證明了老祖宗所說的人性本善,我們承認這句話,你看他們一教就好了,他就明白了,那麼快。第二個,證明了人民是很好教的,就怕你不教,你要教很好教。幾個月的時間,人的良心喚醒了,這就是教育成功,把良心喚醒…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