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法是心想生。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了,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統統是心想生的。現在發現心念能量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心念的能量能生萬法,這個我們要懂,要明了。你有真實智慧,你看這個世間事,你才看到圓滿,你才看到真相,沒有真實智慧看不到。世間事是無常的,沒有一定的,千變萬化。隨什麼變化?隨衆生念頭在變化。如果這個地區有聖賢人教,它愈變愈好;如果沒有聖賢人教,愈變就愈差。《叁字經》上講的,「性相近,習相遠」。聖賢教育是什麼?聖賢教育是盡量把你拉近,從習性把你拉回來回歸到本性,本性本善,習性不善。聖人做事沒有私心,念念爲大衆,不是爲自己。
古時候堯王、舜王天下爲公,真是選賢與能,他的繼承人,他自己用心去選擇、去培養。你看堯選舜,培養將近叁十年,把國君的位子讓給他。真的是賢人,沒有一點私心,愛國家、愛人民,全心全力,認真負責,念念是人民的福祉。舜傳給禹亦如是。禹爲什麼傳給他兒子?他的兒子真賢,真是個好人,得到人民的擁戴。以後這就變成家天下。這有原因的,聖人因時製宜。家天下是避免爭端,目的是什麼?目的是想社會安定,讓長子繼承,這大家沒話說了。可是這個繼承人如何去培養他,這就是真實智慧了。他一定是禮請國家最有道德的人、最有學問的人,立他爲叁公,叁公就是叁個老師,教太子的,就是負責培養下一個朝廷的接班人。這叁個人,一個是太保,太保管什麼?管身體,飲食起居,今天講身心的健康,不能沒有好的身體,飲食起居,這個東西是太保負責照料的。第二個是太傅,太傅是管倫理道德教育,今天講的精神教育,比什麼都重要。第叁個是太師,太師是教你政事,將來怎麼樣推動國家一些大事,是教這個的。講政事,太師來教。
你看周家,武王死了,武王立成王爲太子。武王死的時候成王只有十歲,他的叔叔攝政,叔叔是太傅,周公,太師是姜太公。姜太公教他治國的方法,叔叔周公教他倫理道德,還有一個小叔,太保,教他怎樣養生。這個國家的賢哲,到處去打聽舉出來,陪著太子陪讀。就是辦一個學校,王公大臣的子弟、優秀的子弟,社會上好的孩子,一起來讀書。底下一個朝廷。一直到他們能夠辦事,政權就交給他們。他們的班子,這個接班都是受過最好的教育,長時期的栽培。所以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長治久安!
沒有人爭這些位子,聖人不爭,聖人如果要爭,那孔子他有能力!孔子學生當中人才濟濟,什麼樣的人才都有,搞政治的、搞軍事的,各方面的人才都聚齊。孔子周遊列國,想找個一官半職,諸侯不用他。不用他是怕他,他底下能人太多了,萬一他來要搞個政變,那不就麻煩了嗎?其實孔子會不會搞政變?不會。他要用武力的方法來奪取政權的話,真容易,他不是不能做,決定不開這個風氣。不是正規的手段去奪取政權,這事是有罪過的,不能做,孔子決定不會做。周遊列國之後回去了,回去教學,搞教育。釋迦牟尼佛聰明,諸佛如來都是如此,決定不搞政治,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個個都是教學。教學不是言教,身教!把身教排在第一,自己沒有做到不能要求別人,要求別人人家不相信你。所以教學,教學的人要先行其言,想想我有沒有做到,我沒有做到不能說。這就是什麼?教學對學生負責任,不能隨便說話,這才是個好教師,永遠給十法界做模範、做榜樣。
這部經上叁個真實統統具足,住真實慧,爲無量人天開正眼。有了智慧,你有能力辨別真妄。什麼是真?法性是真。什麼是妄?法相是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有能力辨別。真的要掌握住,妄的要放下。妄有妄的用處,可以用它,不要執著它,它是假的。有智慧,他明了是非,他明了邪正,他知道利害,所以能教化衆生,幫助衆生斷惡修善,幫助衆生破迷開悟,這統統都是離苦得樂。到最高層的,幫助衆生回歸自性,就是轉凡成聖。教學的目標是成聖成賢,在佛法成佛成菩薩,沒有一樣不是把教學擺在第一位,這就是真實智慧。
「本經《德遵普賢品》曰: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還得了!這個開就是講經教學,開示,化是教學的成就。學生都有改變,小的改變,斷惡修善,這是化,化惡爲善;大的改變,化迷爲悟;到最高的,化凡爲聖,這就是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明心見性,成佛了,這是教學的圓滿。世間教學沒有這麼高的層次,佛的教學有這麼高。佛的教學在方法上,總綱領、總原則就是看破放下,佛的名詞裏面叫止觀,觀是看破,止是放下。必須你看透、看明白了,你自然放下。放下什麼?煩惱、妄想、雜念,統統放下,這才能成聖成賢。
放下,本能就現前。現在量子學家承認,古人有一種本能,這種本能甚至于知道幾千年以後的事情,就像預言。我們知道,科學的興起才不過叁、四百年,叁、四百年之前世界上沒有科學,但是那些古人,幾千年前的古人,他怎麼會知道現在的事情,怎麼會知道?像馬雅人,那都是幾千年前的古老文化,怎麼知道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銀河對齊?這個太空當中星球的運轉,他怎麼會知道這樁事情?所以現在肯定那些土著,他們的先人一定有一種本能。這個對的,確實是本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統統是自性裏頭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心愈清淨跟本能就愈接近。所以得清淨心本能就有一部分透出來。
阿羅漢,阿羅漢見思煩惱沒有了,他的智慧能量我們六道裏的人不能跟他相比。菩薩更高,菩薩不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他不分別了。再往上,不起心不動念就見性了。你見性之後,真的叫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就是你本來是佛。你現在能夠修學,能夠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恭喜你,你就成佛了。成佛最好到極樂世界。爲什麼?我們畢竟還有許多沒有親身經曆的,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加持你,凡是沒有經曆的等于你自己親身經曆過。換句話說,你得到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只有在極樂世界才有。所以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不得了!大乘佛法就學這個,這就是我們終極的目標。
《大教緣起》品裏面說:「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真實之利是有階段的,這是隨順衆生。一般普通六道衆生,他沒有什麼志向的,只是我吃飽穿暖,有房子可以遮蔽風雨,有田地可耕,他就很快樂。佛菩薩滿足他、教導他,這是完全從事上講。事上講的是因果爲主,高級的是心性爲主,低級的,欲界天、色界天以因果爲主。《易經》裏頭有兩句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本書是中國最古老的書,這講因果報應,善有善果,惡有惡報。
所以聖人教人什麼?首先教你斷惡修善。什麼是善?根本的善,五倫,讓你了解人與人的關系,如何把關系處好,做人第一!關系不外乎五大類,第一個是父子關系,父慈子孝,這個要教;第二個是夫婦的關系,夫婦有別。夫婦組成了一個家庭,家庭裏面有兩樁大事,第一個是衣食住行,物質生活古時候先生負責,出外謀生這是他的任務;第二個大任務傳宗接代,這是婦女她的任務。傳宗接代不是生兒育女就行了,不是的,是你怎樣把你的兒女教好,母親是兒女啓蒙的老師。所以紮根的教育是母親。這個根紮得好他就成聖成賢,紮得不好那他就是凡夫。所以古人講胎教,懷孕的時候有懷孕之禮。懷孕期間起心動念、言語動作,都有一定的規矩,爲什麼?它影響胎兒。懷孕這十個月,決定不能發脾氣,決定不能有不正當的念頭,讓這個小孩他所禀賦的完全是正,叫正氣。所以母親有這麼大的責任,把你的兒女都培養成聖人賢人。根紮好了,這才委托給老師去教。古時候小孩七、八歲就交給老師去教,根是母親紮的。佛法對母親重視,出家人接受十方供養,這個供養可以養母親,但是不能養父親,母親的恩德比父親大。
佛法重孝道,佛法也是以孝爲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儒家以孝爲基礎,他們的根完全相同。所以淨業叁福,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所以關系不能不知道,關系亂了那個麻煩,會影響整個社會。第叁個君臣的關系,今天講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領導要仁,君要仁,臣要忠,被領導的要忠義,領導的要仁愛。第四個長幼有序。教人什麼?敬老尊賢。人人都懂得,年歲比我大的,我一定尊敬他,兄友弟恭,一團和睦。最後一個,朋友有信。所以人際關系不外乎這五大類,這五大類叫道!如何把這些關系處好,那叫德,道德。德裏面第一個就是五常,這是根本德。常,永恒不變,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你不能說這是古時候的,現在用不上;用不上,天下大亂,你就吃一輩子苦。五倫第一個是仁,第二個是義,第叁個是禮,第四個是智,第五個是信,仁義禮智信。《左傳》上告訴我們,「人棄常則妖興」。如果人把這五個字丟掉了,那就是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這個世界就是妖魔鬼怪,不是人的世界。五常是基本的道德,沒有一個人不遵守,終身奉行。從它延伸出來四維、八德。千萬年前老祖宗世世代代就用這四個科目教人,把人全都教好了。
但是聖賢都知道,人,除了那個性善之外,還有性不善的。這不善從什麼時候來的?從自性裏頭一念不覺迷了,宇宙跟我就出現了,那個善跟不善同時發生的。覺悟的人就善,迷了的人就不善。八識裏頭就講得很清楚,末那識就是我,四大煩惱組成的,迷了,第七識就是迷惑,迷得嚴重,沒有我以爲有個我。所以有我見,這個見就是執著,執著有個我;跟著我一起來的我愛,我愛是貪;我癡,這是愚癡;我慢,傲慢,這個慢就是瞋恚。所以我見、我愛、我癡、我慢,這是貪瞋癡叁大煩惱跟我四個。所以四大煩惱常相隨,它們永遠是結合在一起的,是不會分開的,只要有我就有貪、就有瞋、就有癡,這個東西多麻煩!所以你說教育多重要。教育怎麼樣?貪瞋癡淡化。所以製禮。禮是什麼?節製,不能過分,過分,問題就出來了,有節…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0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