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八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切法是心想生。今天量子力学家发现了,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物质现象,统统是心想生的。现在发现心念能量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心念的能量能生万法,这个我们要懂,要明了。你有真实智慧,你看这个世间事,你才看到圆满,你才看到真相,没有真实智慧看不到。世间事是无常的,没有一定的,千变万化。随什么变化?随众生念头在变化。如果这个地区有圣贤人教,它愈变愈好;如果没有圣贤人教,愈变就愈差。《三字经》上讲的,「性相近,习相远」。圣贤教育是什么?圣贤教育是尽量把你拉近,从习性把你拉回来回归到本性,本性本善,习性不善。圣人做事没有私心,念念为大众,不是为自己。

  古时候尧王、舜王天下为公,真是选贤与能,他的继承人,他自己用心去选择、去培养。你看尧选舜,培养将近三十年,把国君的位子让给他。真的是贤人,没有一点私心,爱国家、爱人民,全心全力,认真负责,念念是人民的福祉。舜传给禹亦如是。禹为什么传给他儿子?他的儿子真贤,真是个好人,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后这就变成家天下。这有原因的,圣人因时制宜。家天下是避免争端,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想社会安定,让长子继承,这大家没话说了。可是这个继承人如何去培养他,这就是真实智慧了。他一定是礼请国家最有道德的人、最有学问的人,立他为三公,三公就是三个老师,教太子的,就是负责培养下一个朝廷的接班人。这三个人,一个是太保,太保管什么?管身体,饮食起居,今天讲身心的健康,不能没有好的身体,饮食起居,这个东西是太保负责照料的。第二个是太傅,太傅是管伦理道德教育,今天讲的精神教育,比什么都重要。第三个是太师,太师是教你政事,将来怎么样推动国家一些大事,是教这个的。讲政事,太师来教。

  你看周家,武王死了,武王立成王为太子。武王死的时候成王只有十岁,他的叔叔摄政,叔叔是太傅,周公,太师是姜太公。姜太公教他治国的方法,叔叔周公教他伦理道德,还有一个小叔,太保,教他怎样养生。这个国家的贤哲,到处去打听举出来,陪着太子陪读。就是办一个学校,王公大臣的子弟、优秀的子弟,社会上好的孩子,一起来读书。底下一个朝廷。一直到他们能够办事,政权就交给他们。他们的班子,这个接班都是受过最好的教育,长时期的栽培。所以这个国家、这个社会长治久安!

  没有人争这些位子,圣人不争,圣人如果要争,那孔子他有能力!孔子学生当中人才济济,什么样的人才都有,搞政治的、搞军事的,各方面的人才都聚齐。孔子周游列国,想找个一官半职,诸侯不用他。不用他是怕他,他底下能人太多了,万一他来要搞个政变,那不就麻烦了吗?其实孔子会不会搞政变?不会。他要用武力的方法来夺取政权的话,真容易,他不是不能做,决定不开这个风气。不是正规的手段去夺取政权,这事是有罪过的,不能做,孔子决定不会做。周游列国之后回去了,回去教学,搞教育。释迦牟尼佛聪明,诸佛如来都是如此,决定不搞政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个个都是教学。教学不是言教,身教!把身教排在第一,自己没有做到不能要求别人,要求别人人家不相信你。所以教学,教学的人要先行其言,想想我有没有做到,我没有做到不能说。这就是什么?教学对学生负责任,不能随便说话,这才是个好教师,永远给十法界做模范、做榜样。

  这部经上三个真实统统具足,住真实慧,为无量人天开正眼。有了智慧,你有能力辨别真妄。什么是真?法性是真。什么是妄?法相是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有能力辨别。真的要掌握住,妄的要放下。妄有妄的用处,可以用它,不要执着它,它是假的。有智慧,他明了是非,他明了邪正,他知道利害,所以能教化众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统统都是离苦得乐。到最高层的,帮助众生回归自性,就是转凡成圣。教学的目标是成圣成贤,在佛法成佛成菩萨,没有一样不是把教学摆在第一位,这就是真实智慧。

  「本经《德遵普贤品》曰: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还得了!这个开就是讲经教学,开示,化是教学的成就。学生都有改变,小的改变,断恶修善,这是化,化恶为善;大的改变,化迷为悟;到最高的,化凡为圣,这就是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明心见性,成佛了,这是教学的圆满。世间教学没有这么高的层次,佛的教学有这么高。佛的教学在方法上,总纲领、总原则就是看破放下,佛的名词里面叫止观,观是看破,止是放下。必须你看透、看明白了,你自然放下。放下什么?烦恼、妄想、杂念,统统放下,这才能成圣成贤。

  放下,本能就现前。现在量子学家承认,古人有一种本能,这种本能甚至于知道几千年以后的事情,就像预言。我们知道,科学的兴起才不过三、四百年,三、四百年之前世界上没有科学,但是那些古人,几千年前的古人,他怎么会知道现在的事情,怎么会知道?像马雅人,那都是几千年前的古老文化,怎么知道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银河对齐?这个太空当中星球的运转,他怎么会知道这桩事情?所以现在肯定那些土著,他们的先人一定有一种本能。这个对的,确实是本能。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统统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心愈清净跟本能就愈接近。所以得清净心本能就有一部分透出来。

  阿罗汉,阿罗汉见思烦恼没有了,他的智慧能量我们六道里的人不能跟他相比。菩萨更高,菩萨不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他不分别了。再往上,不起心不动念就见性了。你见性之后,真的叫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就是你本来是佛。你现在能够修学,能够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恭喜你,你就成佛了。成佛最好到极乐世界。为什么?我们毕竟还有许多没有亲身经历的,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加持你,凡是没有经历的等于你自己亲身经历过。换句话说,你得到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只有在极乐世界才有。所以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不得了!大乘佛法就学这个,这就是我们终极的目标。

  《大教缘起》品里面说:「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真实之利是有阶段的,这是随顺众生。一般普通六道众生,他没有什么志向的,只是我吃饱穿暖,有房子可以遮蔽风雨,有田地可耕,他就很快乐。佛菩萨满足他、教导他,这是完全从事上讲。事上讲的是因果为主,高级的是心性为主,低级的,欲界天、色界天以因果为主。《易经》里头有两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本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书,这讲因果报应,善有善果,恶有恶报。

  所以圣人教人什么?首先教你断恶修善。什么是善?根本的善,五伦,让你了解人与人的关系,如何把关系处好,做人第一!关系不外乎五大类,第一个是父子关系,父慈子孝,这个要教;第二个是夫妇的关系,夫妇有别。夫妇组成了一个家庭,家庭里面有两桩大事,第一个是衣食住行,物质生活古时候先生负责,出外谋生这是他的任务;第二个大任务传宗接代,这是妇女她的任务。传宗接代不是生儿育女就行了,不是的,是你怎样把你的儿女教好,母亲是儿女启蒙的老师。所以扎根的教育是母亲。这个根扎得好他就成圣成贤,扎得不好那他就是凡夫。所以古人讲胎教,怀孕的时候有怀孕之礼。怀孕期间起心动念、言语动作,都有一定的规矩,为什么?它影响胎儿。怀孕这十个月,决定不能发脾气,决定不能有不正当的念头,让这个小孩他所禀赋的完全是正,叫正气。所以母亲有这么大的责任,把你的儿女都培养成圣人贤人。根扎好了,这才委托给老师去教。古时候小孩七、八岁就交给老师去教,根是母亲扎的。佛法对母亲重视,出家人接受十方供养,这个供养可以养母亲,但是不能养父亲,母亲的恩德比父亲大。

  佛法重孝道,佛法也是以孝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以孝为基础,他们的根完全相同。所以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所以关系不能不知道,关系乱了那个麻烦,会影响整个社会。第三个君臣的关系,今天讲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要仁,君要仁,臣要忠,被领导的要忠义,领导的要仁爱。第四个长幼有序。教人什么?敬老尊贤。人人都懂得,年岁比我大的,我一定尊敬他,兄友弟恭,一团和睦。最后一个,朋友有信。所以人际关系不外乎这五大类,这五大类叫道!如何把这些关系处好,那叫德,道德。德里面第一个就是五常,这是根本德。常,永恒不变,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你不能说这是古时候的,现在用不上;用不上,天下大乱,你就吃一辈子苦。五伦第一个是仁,第二个是义,第三个是礼,第四个是智,第五个是信,仁义礼智信。《左传》上告诉我们,「人弃常则妖兴」。如果人把这五个字丢掉了,那就是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这个世界就是妖魔鬼怪,不是人的世界。五常是基本的道德,没有一个人不遵守,终身奉行。从它延伸出来四维、八德。千万年前老祖宗世世代代就用这四个科目教人,把人全都教好了。

  但是圣贤都知道,人,除了那个性善之外,还有性不善的。这不善从什么时候来的?从自性里头一念不觉迷了,宇宙跟我就出现了,那个善跟不善同时发生的。觉悟的人就善,迷了的人就不善。八识里头就讲得很清楚,末那识就是我,四大烦恼组成的,迷了,第七识就是迷惑,迷得严重,没有我以为有个我。所以有我见,这个见就是执着,执着有个我;跟着我一起来的我爱,我爱是贪;我痴,这是愚痴;我慢,傲慢,这个慢就是瞋恚。所以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这是贪瞋痴三大烦恼跟我四个。所以四大烦恼常相随,它们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不会分开的,只要有我就有贪、就有瞋、就有痴,这个东西多麻烦!所以你说教育多重要。教育怎么样?贪瞋痴淡化。所以制礼。礼是什么?节制,不能过分,过分,问题就出来了,有节…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