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化是愛的文化,中國傳統教育是愛的教育,這種愛跟佛法裏頭的慈悲是同樣一個意思,「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大聖人,不是普通人,大聖人才明了、才搞清楚,所謂是證得了。中國傳統教育的目標,不是教你發大財,不是教你做大官,是教你轉凡成聖,所謂「讀書志在聖賢」。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賢人、是聖人,佛教教學的目標,是佛、是菩薩,佛是聖人,菩薩是賢人,聖賢教育。
所以佛超過了,「而依密嚴住」,嚴是莊嚴,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爲什麼說密嚴?理太深了、事太雜了,不是普通人能夠明了的。你說事雜,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就明白了。我們人身體複不複雜?它構造多麼精密,誰知道?你想想它神不神密?它最初來投胎的時候只是一個細胞,一個細胞怎麼會變成一個人?五髒六腑樣樣都全,少一個也不行,多一個也累贅,多一個沒有必要,少一個就不行,甚至于說少一個細胞都不行、少一根汗毛都不行,就把你安排得那麼好,這很神奇,這叫密嚴。密嚴在哪裏?在我們身上,你身上就是密嚴;我們居住的山河大地是密嚴。依密嚴住,住是心安住在密嚴上。但是到佛的這個境界,這些密嚴他全部都知道,只是凡夫不知道,迷的人不知道,覺悟的人全知道。我們人這個身體是小宇宙,外頭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同樣的,完全一樣,你要說複雜,同樣的複雜;你要說密嚴,同樣是個密嚴。所以底下說,「極樂莊嚴國」,極樂世界無比的莊嚴,「世尊無量壽」,阿彌陀佛無量壽。
「又雲:密嚴淨土超諸佛國,如無爲性不同微塵」。這就說明極樂世界跟其它的佛國土不一樣,其它佛國土裏頭物質現象是阿賴耶的相分,精神現象是阿賴耶的見分,自然現象是阿賴耶的自證分,始覺的現象是阿賴耶的證自證分,不一樣;極樂世界沒有阿賴耶,沒有阿賴耶就是極樂世界不變。只要是涉及到阿賴耶就有變化,所以阿賴耶不是真的。阿賴耶是個動相,這是講整個宇宙它都在動,包括虛空;不動,不動就沒有了,靠這個波動的現象它才存在。這是現在被科學家證明了,佛在經上也是這麼講的。可是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不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只是心現,沒有識變,所以它都是常住,永恒不變。「如無爲性不同微塵」,微塵就是一般諸佛剎土,《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合相,微塵就是一合相。整個宇宙都是微塵組合的,所以叫「微塵聚」,聚集在一起組合成的現象,物質現象是這個樣子,精神現象也是這個樣子,佛在《般若經》上講的。極樂世界不同微塵,這就是說跟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它不是微塵聚,它的體是法性,我們這邊體是阿賴耶,這個不一樣。
「此密嚴中諸佛菩薩,並余國土來此會者,皆如涅槃」,這不可思議境界。極樂世界裏面的佛菩薩,阿彌陀佛以及所有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們,上面從等覺,下面到阿鼻地獄,只要是能往生的,四土叁輩九品統統是密嚴土,跟十方諸佛世界真不一樣,這一點我們要清楚。前面我們讀過,還有許多諸佛到極樂世界去授課的,極樂世界是學校,很多諸佛去上課。還有很多大菩薩,他不是去往生,他訪問的,他遇到有難題了,去向阿彌陀佛請教。這些來訪的,佛統統接見,爲他們說法。這些來訪的這些菩薩,到極樂世界就如同入大般涅槃。並余國,余是不是極樂世界,來此會者,皆如涅槃,就像入大般涅槃一樣。大涅槃的境界不可思議,不但說不出來,你想也想不到。照普通的解釋,這個境界是清淨寂滅。換句話你就有了個概念,涅槃是什麼?涅槃就是自性,回歸自性,入涅槃就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是什麼境界?妙覺如來的境界。也就是說,到極樂世界去訪問的菩薩,到極樂世界就真的是證入自性的境界。像惠能大師明心見性的時候他說出的境界,他說出,他證得,他不證得他說不出來,只有證得的人才能說出來。惠能大師說得簡單,輕描淡寫,釋迦牟尼佛說得詳細。《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證得大般涅槃的時候說出來,大般涅槃境界是什麼?細說,《華嚴》。
「《密嚴經疏》雲」,疏是批注,這裏頭說的,「如無爲者,密嚴土者,即是諸佛他受用土」。這裏要注意的是諸佛他受用土,爲什麼?諸佛自受用土,菩薩見不到。就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地球上出現,釋迦牟尼佛自受用土,實報莊嚴土,沒有人能看見。釋迦牟尼佛每天教化衆生,這些人天天追隨著他,這個示現是他受用土。這樁事情前面講得很清楚,諸佛化土就是講應身,不是講法報,法報是相同的,應身,全都是阿賴耶的相分變現的,不離開阿賴耶。但是極樂世界沒有阿賴耶,就是同居土、方便土也不是阿賴耶的見分、相分,這一定要搞清楚。換句話說,科學技術再高明、再發達,決定找不到極樂世界。爲什麼?極樂世界是法性土,跟阿賴耶不相幹。那要怎樣到極樂世界?這唯證方知,這個證方便,只要你真信、真願、老實念佛,你就能證得。真正不可思議!如無爲者,無爲就是涅槃。密嚴土者,即是諸佛他受用土,這是阿彌陀佛優待十方世界來訪問的這些菩薩,他們的受用土,跟極樂世界本地的菩薩同樣的受用土,跟十方世界不一樣。
「于法性土,以悲願力建立故」。十方世界,十方世界是業力成就的,染業、淨業、善業、惡業,這世界不一樣。極樂世界沒有染淨、沒有善惡,感得的依正莊嚴當然不相同。「此淨土如法性土」,實在講就是法性土,「離無常過」,無常是什麼?無常是波動現象。今天科學家發現整個宇宙都是波動現象,所以提倡像弦定律,弦就是波動現象,波動現象無常。極樂世界不是無常的,真常,永遠常住。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經文的時候無限的向往,「建立常然,無衰無變」。十方剎土是無常的,有衰有變,極樂世界無衰無變。這是性德,在此地講悲願力建立,彌陀悲願。
我們如何能夠把極樂世界這個理論、這種理念、精神、教學搬到我們這個世界來,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我們的佛沒有白學。少數人,真能放下的人可以契入極樂世界,不是完全純真,彷佛的法性土。爲什麼?個人能感應,你只要心不動。心不動,那就是法性;心還動,不是法性,是阿賴耶。阿賴耶跟自性差別就在此地,阿賴耶是動的,像彌勒菩薩所說「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這就是阿賴耶;法性沒有,法性沒有動,真的是凝然常住。這個不動,惠能大師見性講過,他第四句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句話很重要。本無動搖也就是大乘經上所說的自性本定,自性本來是定的,本來沒有動搖的。這個動搖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念,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裏頭的一念。沒有,他沒有這一念,所以他無衰無變。有這一念就有衰有變,這些對立慢慢就形成了,無衰無變裏頭沒有對立。所以「此淨土如法性土,離無常過。以是故說,如無爲性」。因爲沒有契入這個境界,你決定證不到,但是佛用神力來招待嘉賓,這些嘉賓當然也都是了不起的人,都是法身菩薩,把相似的極樂世界那個境界用來招待嘉賓的。
「又雲:今此密嚴藏,但于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故非微塵成」。微塵成就是一合相,它不是一合相,不是微塵成就的。我們今天這個世界是微塵成就的,你看科學家告訴我們,一個電子是一百億個微中子成就的,一個原子是電子、原子核、中子組成的,這都叫微塵聚。我們這個身體,科學家告訴我們,身體的細胞有多少?五十兆。細胞再分析就分成分子,分子再分析就分成原子,慢慢分,如果分成微中子,這個身體上有多少?《金剛經》上這叫一合相,就是一個基本的物質組合成功的,這一合相。十方世界全都是一合相,這個一就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相分就是物質現象,就是像這些微中子一樣。所以佛經跟我們講宇宙的真相,真是科學,這裏頭沒有神話。
「依上經疏,極樂乃如來妙心之所現」。妙,佛經上這個妙字什麼意思?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有,你不能說它無。你說它無,它真現相;你說它有,它相即非相,非相即相,妙!如來妙心所現妙境。「法性妙土之所成」,就不是阿賴耶的相分,「非如其它世界乃微塵聚集之一合相」,我們這個世界是微塵聚集的一合相。「微塵者,非指塵埃,乃組成物質小而又小之粒子」。你看看此地說的,「前所知者電子爲最小,今已發現更有小于電子者,暫名誇克。現科學家亦知誇克亦非最小,此小而又小者,亦不可窮盡」。這個地方有個括號,這都是老居士以後加的,加進去的,「自一九八0年後,科學家發現微中子,它在空間所占之區域,只等于一個電子一百億分之一。彼等彌漫于太空之中。微中子能穿透十億公裏厚之鋁板或鋼板,如穿薄霧。如是小而又小之粒子,即是微塵之義」,就這個意思。所以十方世界統統是微塵聚,這個微塵就是阿賴耶的相分。
這個東西被現代科學家發現了,這麼小的一粒微塵,微中子。再分,科學家真的再把它分,這一分的時候發現沒有了,原來是意念波動的現象。所以科學家才說意念是物質的基礎,沒有意念的波動就沒有物質現象。這個極微,就是微中子,大概就是佛法裏面講的極微之微,它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佛經上講的這句話,今天科學家做到了,科學家把它再分,沒有了,再分看見是意念波動的現象。所以,科學家就說出一句話,近代幾百年科學的發展造成了我們一個錯誤的概念,這個錯誤概念是什麼?叫二分法。二分就是把這些現象分成物理跟心理,他說這個分法是錯誤的,導致科學裏面犯了很多錯誤,哲學裏頭也犯了很多錯誤。現在才知道,心理跟物理是一不是二,而且心理是物理的基礎,才有現代所謂「念力的秘密」。科學家發現,原來物質是假的,物質是意念變現的一個幻相,所以意念跟物質是一體,是一不是二,不能分割。提出來一個論斷,這是了不起的一個發明,這個論斷說「以心控物」,用我們的意念控製物質。這是以前從來沒人說的,也沒有人相信的,心能控製物質。
他們…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一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