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二集▪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所以我們自己證得的,跟諸佛如來一樣的,衆生有感決定有應,感應決定有,感應決定是事實真相。佛法不說自然,比自然還自然,叫法爾如是,它法本來就是這樣的,說自然還隔一層,本來就是。

  所以彼此沒有了,何者是我?何者是彼?法相如是,從何因緣生?菩薩作是思惟時,不見所從生,這是因。亦不見所緣起;亦不見從我生,亦不見從彼起;亦不見從因緣生。這種教我們的方法是把念頭轉過來,轉過來貪瞋癡的念頭就忘掉、就放下了,用這種方法對治貪瞋癡。煩惱起現行,怎樣把煩惱滅掉?這也是一種滅煩惱的方法。方法很多,無量無邊,舉這一個例子而已!宗門大德所謂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煩惱,爲什麼說不怕念起?你要不起煩惱,你是聖人,你不是凡夫,你是凡夫哪有不起煩惱的道理。只要是在六道決定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可以暫時沒有,起心動念是不會中斷的。不但在六道,十法界亦如是。四聖法界他們智慧高,覺性比我們強,他能夠把煩惱控製住,讓煩惱不起。我們控製不住,煩惱隨時起現行,這個一般講定功不足,智慧也不如他們。他們的智慧,就十法界的,跟我們智慧性質完全相同,不是開悟,我們沒有開悟,我們智慧從哪來的?是從佛經上得來的,是從佛說法得來的,他們也是。他們的理解比我們深,原因是他們的心比我們清淨,他們的心比我們虔誠。印光大師說的話我們要記住,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你得百分利益。我們要想得多少利益,要在誠敬上下功夫,沒有誠敬,天天學教,他什麼利益也得不到。爲什麼?教是性德,性要用性才感應,性就是真心,妄心跟它不感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妄心,妄心要想明了真心裏面的境界,做不到的。你有真心你必須得用真心,你在佛的經教裏頭就得利益。用妄心天天熏,熏的還是一些種子,這個種子不會起現行,用真心它就起現行、就起作用。這個真與妄一定要知道。

  作是思惟,也不瞋,也不惱,也不毒,這是什麼原因?這是用定慧,不是稱性的定慧,也能把煩惱暫時伏住。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治標不治本,石頭壓草的方法有效。如果不斷的壓,天天去壓,說不定有一天豁然大悟,這一悟就見性。這個毒,瞋惱毒的根都拔掉,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生出來了,爲什麼?性德流露。我們相信、我們知道,人人那個心都跟佛一樣的慈悲,就是迷了不知道。如果你從自性上面的性德去想,沒有一個人不可愛,沒有一個人不可敬,一切衆生皆可敬可愛。我們的心,自己的心是清淨平等覺,照見諸法實相,這照見。我們的心不清淨、不平等,照不見,是照了,照了見不到真相。所以功夫沒有別的就是在放下,這叫隨佛教忍。這舉一個例子,佛教給我們太多太多!在淨土宗,佛教給我們,你要真的相信有極樂世界,真相信有阿彌陀佛,真正相信念佛可以往生。你對于這些教誨完全肯定、完全接受、完全相信,沒有一絲毫懷疑,這就是忍,這是法忍,隨佛教忍。這個忍從什麼地方去看?從你真正放下,從這裏看到。真放下,放不下的也放下,一心念佛,所以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這忍。你不能忍你怎麼放得下?所以放下我們才能得受用,不放下得不到。這個受用就在現前,現前就法喜充滿,利益在哪裏?第一個身心健康,頭一個得到的。

  我們今天學佛沒有得到這個利益,什麼原因?我們沒真幹,佛教我們沒真做,真做肯定是。現在科學家給我們做證明,科學家教給我們這個意念,運用意念的能量,他說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把念頭集中不能分散。佛在經上有沒有教我們集中?有,經上教我們「一心不亂」。一心不就是集中!不能有二心,二心就有夾雜,夾雜就把我們的功力破壞了,一定要學一心專念。你看經上講的最精彩的句子,「至心信樂」,至心就是真誠到極處,至誠,真誠到極處。那誠是什麼意思?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裏頭,給真誠下了個定義,說得好,跟佛講的一樣,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有念頭就不是誠,誠就沒有了,沒有念頭叫真誠。這個定義下得好,所以後來有很多祖師大德講到誠,都引用他所說的,曾國藩說的。真誠到極處,至心信樂,真誠到極處,相信淨土,相信阿彌陀佛,相信極樂世界,相信念佛決定往生,叫至心信;樂是愛好,真的喜歡極樂世界,真喜歡阿彌陀佛,真想去。這個念頭比什麼念頭都好,世出世間所有的念頭,這第一,第一念,第一殊勝。

  你說幾天能成功?真快,《彌陀經》上告訴我們,「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最長到若七日,宋朝瑩珂法師叁天就往生。我們現在叁十年沒往生,還留在這個世間,什麼原因?我們的心沒有達到他的標准。如果達到他那個標准,他叁天能,我叁天也能。大家都念佛,大家都在學佛,結果完全不一樣,總在用心不同,就這麼個道理。真的像經上講的「至心信樂」、「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哪有不往生的!而且往生的品位,肯定全是實報莊嚴土上叁輩往生。經上把這樁事講這麼透徹,把這個道理講得這麼明白,這是佛菩薩、祖師大德悲心至極,慈悲到了極處。我們有幸在這一生能遇到、能聽到,這個緣就無比的殊勝。緣是機會,所謂是機緣,我們一定把這個緣掌握住,緊緊抓住。這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就是今天,希有難逢。我們真的把它抓住,這一生決定不再搞輪回,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

  極樂世界我們必須要認識,是世出世間、天上人間究竟圓滿福德的地方,不是平常人能去的,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不行。那是什麼樣的福報,你才能住這個福地!中國人所說的「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沒那麼大的福報,不行,你受不了。用什麼方法修福?念佛號就是修福,我一天到晚把這個佛號抓住。所以真懂得的人一天十萬聲佛號,爲什麼?福大!一聲佛號的福德就不得了,一天十萬聲還得了!念上個幾年,你有這麼大的福報,天上人間沒有那麼大福的地方,你都不會去住,它跟你住相應的,只有極樂世界有這麼大的福報,你跟它相應,跟別的都不相應,就自然去!這個道理並不深,我們能理解、能懂。信願持名這是種無上的福田,這是修最大的福報。我們就曉得,障礙人念佛,這個人能不能往生?決定不能往生。障礙人念佛是什麼?你不准他修福,他就修一點小福,他沒有辦法修大福,頂尖的福報他沒有分,一定要懂、要明了。這是隨佛教誨要忍耐!

  第五,「雲何名菩薩無方所忍」,我們看下文,「或有夜忍晝不忍,或晝忍夜不忍;或彼方忍,此方不忍。或此方忍,彼方不忍。或知識邊忍,不知識邊不忍」,這是講一般人,這社會上人有這些現象。「菩薩不爾。一切時,一切方,常生忍心,是名無方所忍」。無方所忍實際上就是時時要忍、處處要忍,時是時間,時間有先後。方是指空間,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叫十方,所以方是空間。無方所忍,在這個地方可以忍,換一個地方就不能忍,有!你看在道場裏面、在寺廟裏頭他能忍,爲什麼?看到佛菩薩的像、看到這道場,不好意思發作,受了一點委屈也就不說;可是不是道場這個,那可不行,一點委屈都受不了,他就發作。這就是有些地方他能忍,有些地方不能忍。時間亦是如此,做法會這個時候、聽講經的這個時候,這個時候他會忍;如果離開講堂、離開會場的時候,他就不能忍,這個事情常有。佛舉這個例子我們想想,我們看到別人有,看到別人,這個真正會修的人、會學的人,世出世間都是,看到別人會想到自己,自己有沒有這個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個人會學。古人講善學,他學得很好;如果見到作惡的,他立刻回過頭來,我有沒有這個行爲?我要有趕快改,我要沒有,要小心謹慎,不要犯這個過錯。你看他都學會了,善人善事是他的老師,惡人惡事也是他的老師,都幫助他提升。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叁人行必有我師」,叁個人,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兩個都是我的老師,都在教我,都在幫助我,都在提升我,怎麼會不成就!如果看到善人善行喜歡,看到惡人幹壞事就討厭、就怨恨,這什麼都沒學到。爲什麼?看到善人善事起了貪戀,惡人惡事起瞋恚,生煩惱不生智慧。所以如果你真的會學,沒有一個不成功,不會學的沒有法子。一個人的成就,確實不是別人教的,完全靠自己。老師,你看看佛,佛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對我們的幫助只有兩個字,信解,把這事實真相講清楚,我們相信,我們明白、理解了,後面,後面老師就沒事情,後續的是要行、要證,這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沒有行、沒有證,你什麼東西也沒得到。只有信解,沒有行證,用現在的話說,叫知識,不是智能。知識能不能解決問題?能,但是它有局限,它不是萬能的,它有局限,往往還有後遺症。如果是智慧,沒有局限,智慧沒有後遺症。

  中國千萬年來,別人常講五千年曆史文化,我說千萬年。五千年是因爲文字發明,有記載五千年,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道德,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古印度婆羅門教他們有一萬叁千多年的曆史,古時候也沒有文字,他們有聖人教誨,沒有文字的發明,一樣有聖人、有賢人。所以我們相信,中國文化不會在婆羅門之下,也應當有一萬多年。有迹象可尋,孔子的言論裏頭有所謂「述而不作」,這孔子自己說的,他一生沒有創造、沒有發明。換句話說,孔子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給後代的,全是古聖先賢的東西,不是自己的,自己沒有。所以他底下還有一句話說,「信而好古」,他對古人留下的東西他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而且非常喜歡,這好就是愛好,對古人東西喜歡。所以我們的文化決定不止五千年,至少要加上一倍多。夫子被後人稱之爲大聖,集大成者,他是集過去沒有文字之前的這些傳說,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傳說,集大成者,他用文字把它寫下來,流傳給後…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