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宗教,也不學了,你讓許許多多有善根的人,把這個善根斷掉了。這要不要負因果責任?所以我們對于判斷一樁事情,哪有這樣馬虎、這樣隨便!判斷一樁事情,一定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才能下斷語。對于佛經好好去研究,然後你說它對,是正確的;你說它不對,也可以。爲什麼?你真正搞通了,搞明白了。你對它一無所知,你就給它下斷語,這是不近情理的。沒有搞清楚,你不能說它是,也不能說它非,沒有資格說話,必須搞清楚,你才敢下斷語。這是現在人普遍所犯的錯誤。
我們年輕,因爲也受了社會的影響,認爲佛教是迷信、是宗教。方老師跟我講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我就向老師請教,我說老師,佛教是宗教、是迷信,它怎麼會有哲學?而且佛教是個多神教,多神教就是低級宗教,怎麼會有哲學?老師告訴我,你年輕,你不懂。他叁句話,我就聽了,釋迦牟尼,他沒有講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這我們從來沒有聽人說過,最後一句話,「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說了,說了我要觀察,他是不是這樣做的,他要不是這樣做的,他的話就靠不住。仔細觀察他老人家,到他老人家書房裏頭看看,桌上真的擺著佛經。我跟他老人家二十多年,發現他每天讀佛經,沒有一天不讀經。跟我講經的時候,經文一大段一大段他都能背得出來,不能不服!人生最高的享受,他有沒有享受到?他享受到了,他能把佛經的經義融合在他生活當中,他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全是佛法。我們這樣才完全相信,對老師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如果只是教我,自己沒有去做到,我們一定生懷疑,就是仰慕老師的威德,要信,那信心裏頭有疑,那不是完全的信。看到老師真做到了,這不是假的。晚年在學校裏頭全講佛學,把佛學當故事來講,這樣學生才聽。這樣的老師現在找不到了。
今天佛法要對社會大衆去弘揚,我覺得經典,依照經典重編一些教科書,把佛所說的東西分門別類,立幾個大的科目。譬如說個人修養的,儒家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講個人修養。怎樣減輕煩惱、增長智慧;怎樣防止疾病、健康長壽,佛在經文裏講的統統會集在一起。這樣大家一看很有興趣,這佛法幫助我健康長壽。做生意一定想賺錢,佛經裏面教給你賺錢的理論、賺錢的方法,好!那真能賺到,不是假的。
你看胡小林現在,他完全用佛法,他生意做得真好,業績年年上升。以前管公司管得好辛苦,現在公司不要管了,每天去讀經。整個公司大家統統都學習,人人良心都發現,個個都是好人,所以不必去防人、去防備。把員工看成兄弟姐妹,利和同均。他公司員工的待遇比照外國公司,比中國公司待遇高,他比照外國的,員工歡喜!員工的福利好,對員工照顧無微不至。有一個員工,只在他公司做了十天,就離開了,離開之後生病,沒有醫藥費,醫藥費公司全部負擔,把他的病治好。這個員工對老板、對公司非常感恩,感化了,說過去在公司偷懶,對不起公司,沒有想到公司這樣對人。是一個被開掉的員工,還照顧他。員工裏面的人對公司就有信心了,我家裏出了困難,我的家親眷屬有困難,公司都會照顧。胡小林真幹,讓員工看公司是自己的家,看事業是我家的事業,人人都盡心盡力,不需要管理,業績一年一年比一年上升。看到他這幾年,非常感動人。
傳統文化、大乘佛法確實帶給你,就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要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學這個幹什麼!人活在世間,最幸福的是快樂人生。沒有憂慮,沒有牽挂,現在人講,沒有壓力,每天笑呵呵的,這個人生快樂!跟有地位、有財富不相幹,幸福快樂是第一。我們看到很多富貴人,富而不樂,貴而不樂。我們要健康長壽,要幸福快樂,孔孟學說裏頭有,大乘佛法裏頭有,你得真去學,你才能得到。
下面說,「師長恩重,故應奉事」。父母恩重,要孝順。師長恩重,這個奉事也就是孝順的意思。師長之恩不能忘。在中國古禮,師長的兒女就跟自己親兄弟一樣,一生都要照顧。所以從前老師爲什麼那麼認真教學生?他認真教學生,學生將來有出息、有發達,他的家,一家有人照顧,他沒有後顧之憂。自己家的孩子不爭氣沒有關系,學生好就行,自己的家屬兒孫有人照顧,這是道義。「又密宗以恭敬上師爲根本戒」。密宗裏頭有這條戒,稱自己的上師爲本師;顯宗稱和尚,就是親教師。「又謂一切供養功德中,供養上師最爲勝」,這是密宗的。你修一切供養功德,供養上師是第一,因爲你的法身慧命是上師給你的,你能不感恩嗎?「可見奉事師長,實爲修行要務」。這裏頭還有很深的意思在裏頭,我們能學到多少,跟老師學到多少,與你對老師的恭敬心成正比例。你對老師十分恭敬,你就學到十分;你對老師只有兩分恭敬,你只能學到兩分;你對老師沒有恭敬心,你什麼都學不到,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古今中外,完全相同。所以印光大師教導人學習,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心,你什麼利益都得不到。一點都不錯,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遇到好的善知識,沒有誠敬心還是枉然。
諸位想想,方東美先生一生教學,學生有多少!有多少個學生有成就的?同樣一個老師教學,同樣一個課程,爲什麼學生成就不一樣?給諸位說,恭敬心不一樣。我曾經講《壇經》提到六祖惠能大師跟神秀大師,神秀在五祖身邊很多年,他的地位已經提升到五祖的助教了。多少人到黃梅去參學,五祖都交給神秀去教。所以五祖想傳位,傳衣缽,一般人都認爲是神秀,都不懷疑。這憑空冒出一個惠能,衣缽傳給他,沒有一個人不感到意外,這怎麼回事情?我一個簡單的解釋,神秀對五祖百分恭敬,所以他在同學當中比別人高。惠能對五祖是萬分恭敬,百分跟萬分不能比,所以衣缽傳給他。怎麼曉得惠能對祖師萬分恭敬?惠能做到了毋不敬,沒有一個人他不恭敬的,自己謙卑,恭敬別人,無論哪個人,在他心目當中都是佛菩薩。這一點確實神秀沒做到。明白這個道理,這個疑惑就解除了,純在恭敬心,萬分恭敬得萬分利益,所以衣缽傳給他。
所以求學,基本的條件就是尊師重道,對老師有懷疑、不尊重,學不到東西。到最後怎麼樣?這老師不行。還責任推卸到老師那裏去,不知道自己,自己不具足修學的條件,把責任推給老師,這個有罪過。你推給老師,老師冤枉,老師不是不認真教你,是你的容量太小,你裝不下。容量大小,確實跟恭敬心是成正比例的,多一分恭敬心,你的心量就多大一分,你才能容得下!念老在此地給我們做這樣的總結,可見奉事師長,實爲修行要務。修行最重要的一樁事情,就是奉事師長。
「又《會疏》雲:此中」,這個此中就是奉事師長,「含攝孝養父母之句」。爲什麼?淨業叁福裏頭說過,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好像蓋房子,孝養父母是第一層,奉事師長是第二層,第二層必定有第一層,第一層未必有第二層。有第二層,哪能沒有第一層!然後我們就曉得,不孝父母的人,他怎麼能學佛?爲什麼不能學佛?他不知道尊師重道,老師再好教不了,教給他都漏掉了,裝不進去。這才是現前最嚴重的問題。
現代人從小沒有看見過孝道、沒有聽說過孝道,這個師道怎麼能建立起來?縱然對老師還不錯,最後遇到緣,背棄了老師,古人講「背師叛道」,這種人很多,常見。能不能怪他?不能。爲什麼?他沒有孝道的根,背師叛道是正常的現象,看到有利可圖!現在社會誘惑的力量多大,他抗拒不住,有利可圖就變節了,今天社會常見。你看員工,這經營商業的公司,別的公司待遇比它好一點,他就到那邊去了,叫挖角,就挖走了。看到這個很能幹,你在那裏頭我多給你兩千塊錢,他就去了。這沒有道義。真正有道義的,你給我十倍的待遇,我也不肯去。現在沒有了,不要十倍,不是一倍,加一點點就走了。在外國這是很平常的現象,那邊待遇高何必在你這做。所以今天道跟義沒有了,禮智信也沒有了,沒有人講這個東西,只講利害。在這個環境之下,要提倡倫理道德,要修學佛法,你說多困難!沒有人學,你看不到榜樣;沒有人講,你不能夠了解。
這下面說,「師者,出世大本」,沒有老師指教,怎麼能成就。老師指教是真學的人,他跟你講真話。爲什麼?你真能夠奉行。依教奉行,他跟你講真的;你根本就做不到,他不跟你講,應付應付而已。像我跟章嘉大師,這些話從來沒有人告訴我的,教我學釋迦牟尼佛,第一本教我讀的書是《釋迦方志》、《釋迦譜》,沒有人這樣教過我的。告訴我,你想學佛,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你對他不認識、不了解,你學佛,你會走很多岔路,你會浪費很多時間。這從來沒有第二個人跟我講過這個話的。
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生平我們曉得,過去我們的想法、看法全錯了。我們說佛教是宗教,說佛教是迷信,我們有罪!它不是宗教,它不是迷信,它是教育。我最初看到的時候,他跟孔子沒有兩樣。孔子一生還有抱負,想求個一官半職,爲國家社會做出一點貢獻,他想學周公,不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他本身是王子,太子的身分,他要不出家他是國王。人家把王位舍棄掉,不幹了,專門從事于教育。這就說明一樁什麼?現身說法,教育是人生第一樁大事,比國王還要重要,真正做出了犧牲奉獻。《還源觀》上的四德,最後一條「代衆生苦」。不做國王,從事教學,教學最重要。苦從哪裏來的?苦從迷來的;樂從哪來的?樂從覺悟來的。教學的目標是幫助人破迷開悟,破迷開悟你就離苦得樂。你做上人,不但你能夠做今天全世界第一等的上人、最高的上人,你還做的是曆史上最偉大的上人。佛法無論在哪個行業都能幫助你達到頂尖,那你不學就沒有法子了。
佛法是什麼?佛法是最高的智慧,人有最高的智慧,無論…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